自汉以“熹平刻本”勘误之后,宋代更大兴金石之学,金石非惟“精气为物”之上上载体,也是保存文化信息的绝佳材质。此后各种拓、帖、刻本迭出,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光扬。而越州石氏本,唐代褚遂良小楷恭录《太上老君常清静经》亦居其一焉,非惟法书之楷模,更是道家之经典。
http://s6/mw690/4cea03c4nd0793e089d45&690
正文以“老子曰大道无形”开上篇,言及“道”之清、浊、动、静,并给出了“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小节,乃为此经之精华。继而谈及“人”之心神,本好清静,却常为情欲牵挠。“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一句既是行文逻辑论述的核心,也讲出了修炼的方法。
http://s8/mw690/4cea03c4nd0793f2a86e7&690
反复“遣欲”者三:欲者何也?心中之壑,欠缺若谷,与生俱来。说得“科学”一点,和DNA有关。遣者何也?随其所牵也。不禁不纵,纯任自然。董其昌:“天命流行,未有不厌足而生倦者。故浓艳之极,必趋平淡;热闹当场,忽思清虑。……能从顶上翻身,求我心之所好。则知有无声无臭之物,即为万声万臭之大本者。”是也。
http://s11/mw690/4cea03c4nd0794152500a&690
遣欲澄心,心神清静之后,所呈现出的状态便是:无心、无形、无物,“惟见于空”。(万物与我一体,宇宙即是我心)由“空”而“无”、而“寂”、而“欲不生”,从而达到“真静”的状态。由此“渐入真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读来似绕口令,其实不然。“能悟之者”得到的是空、无、寂、欲不生的“境界”,自然被认为无所得。
http://s14/mw690/4cea03c4n7b3f53a9631d&690
下篇较短,其论述逻辑与上篇反向,以“老子曰上士不争”开头,省略了如“夫道者……三毒消灭”的前提。直接指出“众生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谓见妄心”,如此就会“矜其身”、“著万物”、“生贪求”,烦恼无尽。
上、下篇均以“悟”句结尾。悟者,吾之本心也,失其本心,迷失心性,堕入颠倒世间。以至于“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http://s3/mw690/4cea03c4nd079459906d2&690
《清静经》共分为三节。前两节为正文,或曰上、下篇,最后一节可以算作跋。跋的内容主要是宣扬此经有N多好处。借“葛玄”,讲述了《清静经》的传授源流,所谓“口口相授,不记文字”,为使不囿于文字而不得真谛也。“左玄真人”亦“诵此经万遍”,以为必修之课;“金液炼形”的功夫,也要熟能生巧。“正一真人”更指出,仅仅“家有此经”不足,“悟解之者”方可。
http://s7/mw690/4cea03c4nd0794699725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