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潘晓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
分类: 走进名师 |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实录与反思
(执教 潘晓明
课前交流:
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探讨。
1.
师:(教师出示一根铁丝)“同学们,你能猜出这个铁丝大约多长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铁丝的长度)
大概是30厘米;大概是20厘米
师:如果用这根24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尝试画周长上24厘米的长方形)
师:画完的同学验证一下你画的长方形周长是否使4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用这根铁丝围成了多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会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一样的。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你怎么想到的?
生:猜的。
师:由周长相等猜到面积也相等。(教师板书这个结论)
(潘老师的这个猜想唤醒了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学生学习难点,突出里教师教学的必要性)
二、举例验证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呢?
生:画两个周长都是是24厘米,但长和宽不一样的长方形,计算他们的面积,然后比较面积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画了一个长方形,下面再画一个长方形,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比较。
(学生画图并计算、比较)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相互交流一下你的结论和理由。
师:意见一致吗?
小组1汇报:
小组2汇报:(用长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与长10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进行验证)
(渗透学习的数学的方法,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它们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呢?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在教学的关键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潘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2.学生探究,初步得出结论
师:如果仅仅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可能显得有点不充分。我们需要研究更多的长方形,观察它们的面积,从而发现规律。
师:这根长24厘米的铁丝还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把你想到的情况填在表格中。
周长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面积(平方厘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略)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新知识藏在里面。
学生交流自己发现:
生:长和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
生:长和宽比较大时,它的面积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大时,宽就小,不可能长和宽都比较大,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错误。)
师:有的同学举了很多例子,并很快发现了规律;有的同学也举了很多例子,却没有发现规律。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它没有按规律写。(见下图)
周长(厘米)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面积(平方厘米) |
24 |
7 |
5 |
35 |
10 |
2 |
20 |
|
8 |
4 |
32 |
|
9 |
3 |
27 |
|
|
|
|
|
|
|
|
师:谁觉得自己写的比较有规律。
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格(见下图)
周长(厘米)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面积(平方厘米) |
24 |
11 |
1 |
11 |
10 |
2 |
20 |
|
9 |
3 |
27 |
|
8 |
4 |
32 |
|
7 |
5 |
35 |
|
6 |
6 |
36 |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当长和宽相等的时候,面积最大。
师:对这个结论谁有疑问。
生:如果四个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了。(学生对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不很理解。潘老师在黑板上随机画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和学生一起来观察边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还有其他疑问吗?老师这里倒有一个疑问:“这个结论是从哪里得出来得?”对于周长不是24厘米的长方形,是否也存在这个规律呢?为什么?
3.深入探究,拓展结论。
师生一起研究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特殊向一般的发展)
四、反思学习过程
师: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想想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否相等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究。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在领略潘大师教学艺术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反思。请看次案例的教师一定要发表自己的感悟,也不枉本人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