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教材开展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文体意识(2020年3月《教育视界》)

(2020-06-25 18:06:31)
分类: 课题成果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基于教材开展群文阅读,在让学生在品味遣词用语的精妙中、在领悟表现手法的作用中、在分析表达方式的效果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群文阅读 文体意识 遣词用语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不同文体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的规律性认识与自觉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教材编写提出了“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教材的表达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群文阅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呢?。

一、 聚焦遣词用语,开展群文阅读

文体不同,遣词用语的技巧、风格也不同。记叙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平实易懂;议论文语言准确、简洁、形象;应用文语言准确、朴实、得体。教学中,依据教材文本的文体,从课文中最能体现文体特点的遣词用语出发,精心搜集几篇遣词用语特征鲜明的同一文体的文章,以遣词用语的品味为议题,展开群文阅读,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童话的语言浅显简洁、意蕴丰富,具有形象直观、优美动听的特色。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是张之路的一篇科学童话,以下的两句描写借助“红”“黄”“绿”等富有色彩的词汇,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优美画面:“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一只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而下面一段文字中,对红头、青头的语言、动作的描摹传神凝练,节奏明快:“‘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教学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富有特色的遣词用语后,可以“童话中生动传神的词语”为议题,从课外读物中挑选两篇同样语言色彩鲜明、节奏活泼的童话,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展开群文阅读。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几篇童话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异同,然后在交流中印证和形成对童话遣词用语特色认知的建构,完成对童话这一文体意识的培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特征时,巧妙运用恰当的动词,往往能达到出神入化的作用。《两茎灯草》是统编版五上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里的一篇,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中的严监生是吝啬鬼的典型。课文篇幅不长,却运用了许多传神的动词,如“拿”“伸”“摇”“闭”“指”“点”“垂”等,生动地写出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恐费了灯油而不肯咽气的情状,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教学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借助动词感受鲜明的人物特征后,可以“小说中的动词”为议题,再从小说名著中选取两则人物动作描写的经典片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段落和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中描写萧长贵深夜在兵船上惊慌失措急于逃跑的段落,展开群文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会对妙用动词所带来的的神奇效果所折服:无论是范进的可怜、可悲,还是萧长贵的胆小、怕死,都是依赖准确、传神的动词的使用来完成的。教师再适时小结,让学生知道妙用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加深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二、 聚焦表现手法,开展群文阅读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首尾呼应等等。这些手法,有的只在特定的几种文体中使用,如借景抒情一般只见于写景类的记叙文,夸张一般用于诗歌、童话;有些手法,几乎所有文体都可以使用,例如对比、比拟。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它是远古时代人类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类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因为情节奇异、人物鲜明、语言夸张,而这些都离不开神话特有的表现手法——神奇的想象。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赞美了他他为了征服自然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课文第五自然段连用7个排比句将神奇的想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气息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化作了雷声、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天地四极和名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林……借助神奇的想象,成功地刻画出盘古的舍己为人和无私奉献。在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是借助神奇的想象来表现盘古的精神品格后,教师可选两篇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让学生以“神奇的想象”为议题展开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先找出文中描写想象的文字,再讨论交流想象的内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特点,领悟到想象在神话这种文体表达中所发挥的作用无法替代,加深对神话类文体的印象。

由于文体不同,同样的表现手法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以对比为例,在记叙文中,它能突出中心和主要人物;在说明文中,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在议论文中,它能更好地将道理、观点说明白。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是一篇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段话中,运用对比手法,拿“地球”与“太阳”作对比,形象地突出了太阳“大”的特点。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领悟到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能突出表现太阳的“大”的作用后,分发两则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的其他类型文体材料给学生阅读,如鲁迅的作品《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片段及说理文《谈礼貌》,组织学生以“对比手法的作用”为议题展开群文阅读。《故乡》中有大量的人物外貌描写,原来活泼刚健、聪明热情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对比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他生活的艰难,并透射出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谈礼貌》中将牛皋问路时的言行无礼和岳飞问路时的礼貌周全进行对比描写,生动地揭示了“礼到暖人心,无礼讨人嫌”的道理。学生经过自主阅读、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交流中,就能认识到文体不同,对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帮助学生确立文体意识。

三、聚焦表达方式,开展群文阅读

表达方式指作者依据要表达的内容,自主选择并运用于文章整体的语言形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仅仅单独使用某一种表达方式,但不同的文体主要选用的表达方式还是基本固定的: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因此,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来判别文体,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统编版六(下)第12课《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抗战正处在艰苦阶段的实际,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把道理说深刻,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先后用到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文章道理深刻,论证有力。但小学生在理解这种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色,在学生初步领略了本课运用的几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后,可提供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议论文给学生,如吴晗的《谈骨气》等,组织学生以“议论文中的说理方法”为议题展开群文阅读。《谈骨气》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事例。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最后在交流中加深印象,达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议论文的文体意识的目的。

再例如说明文,它是客观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其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是列数据说明,突出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说服力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阳的温度很高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是用人们熟悉的例子作比较说明,使读者易于理解,而且印象鲜明;“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打比方说明,形象、直观……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所用到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后,可以“说明方法的作用”为议题,另外提供两篇较为典型的说明文,如刘兵的《死海不死》和临青的《秦兵马俑》,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先找一找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议一议这些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在教师的小结中强化对说明文中各种说明方法的认识,借此深化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