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议题确定(中文核心 2017年7月《教学与管理》)
(2017-07-28 17:34:19)分类: 课题成果 |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就是立足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依据某一篇课文、某一单元确定的一个或多个议题进而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议题,即一组文章关联的主题,其质量决定着群文阅读教学成败。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如何确定议题是关键一步。本文拟就立足教材开展群文阅读议题的确定做些探讨。
一、源于教材:议题确定的根基
(一)解读“单元导语”确定议题
(二)依据教材表达特征确定议题
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作家往往在表达上都有显著特征,有的擅长描写,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心理刻画……《学会看病》是毕淑敏的作品,毕淑敏不仅是作家,还是心理医生,十分擅长心理描写。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心理变化过程后,出示了毕淑敏的《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以“找出文章中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为议题,指导学生展开阅读,并借助读后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心理描写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它能使读者透过人物的外表,洞悉他的内心世界。
(三)依据阅读的策略确定议题
一教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然后出示多篇童话,要求学生尝试使用结构图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学生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各自选择喜欢的童话概括,最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评价,学生分析和整合学习成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可供讨论:议题确定的关键
议题是课堂上用来师生共同讨论的,确定议题时,一定要保证学生有思维的空间,使得议题能统领学生展开读书、交流、质疑、思考,历练思维能力,启迪阅读智慧。因此,在确定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议题
开放性,是相对与封闭性而言,是指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我们称议题具有开放性是说在面对学生个体和群体而言,它是一种召唤结构,是允许读者介入的,其留给读者相当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这一组文章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并且在给定的条件下成为一种新信息源,通过不断地介入,向外辐射出更多更广的信息。
开放性的议题,具有多元理解的可能性。例如,人教版教材《她是我的朋友》,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写了孤儿院的孤儿阮恒在以为献血会死的情况下还是毅然为朋友献血的事。在教学这一课时,一教师以“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朋友”为议题,引导学生阅读了一组从各个角度记叙友情的文章,通过彼此的分享、比较,学生的感受丰富而深刻:有的说彼此喜欢就是朋友,有的说能够彼此分享就是朋友,有的说彼此包容才是朋友……开放性的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的议题,具有动态生成的可能性。如前面提到“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朋友”这一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都有对朋友的价值判断,因此,从自身生活的逻辑出发,也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议题的多元理解可能性,为师生突破狭隘视野和单一理解提供了文本基础,洞开了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议题的动态生成的可能性,让阅读与师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但这种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建立于师生的“期待视野”之中,从而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使多元理解成为可能性。只有开放多元议题才能够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议题一定要具备开放性特点。
(二)为学生提供具备冲突性特点的议题
例如在《孔子游春》的教学中,教师以人物为纽带,选择了几个介绍孔子轶事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议题为:孔子非常伟大,读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认真阅读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孔子有点情绪化,有的说孔子也会感情用事,有的说孔子遇到挫折时会提到“命”,显得消极……学生心中的孔子形象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偶像,而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了。
三、侧重语用:议题确定的导向
(一)领悟遣词用语的妙处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遣词用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还要注意符合一定的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细细地找啊,找啊”是人教版二下《找春天》中的一段话,作者把刚刚到来的春天描写成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两个叠词写出了小姑娘羞羞答答的动作,把早春时节大自然若隐若现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一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立足使用,着眼叠词在联系生活,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叠词在课文中的含义后,出示了一组从学生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课文中搜集来的含有叠词的句段,先让学生找出叠词,然后讨论:从这些叠词中,我们能读出什么?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叠词使用的妙处,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音、形、情、志,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这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表情达意的技巧
学生在习作中,常有“情”却表不出来或不到位,以至于“无情无意”或“无‘情’呻吟”,看不到作者多年生活的感情印记。说到底,还是语用能力有待提高。
一个教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带着学生从以课文中的排比句为出发点,展开群文阅读。她先带着学生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白了排比句的句型特点:句式相同,排列整齐,至少三句。接下来,她让学生品读:用上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待学生初步悟到能增强气势,朗朗上口之后,她分发节选自《光斑儿》、《呼兰河传》、《太阳诗》的景物描写片段,让学生找出这些文本中的排比句,继续围绕“用上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学生除感受到排比句的写法使得文字优美外,更深刻认识到排比句式的情感表达效果,为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特殊句式,各种修辞手法,象征、对比、借用、抒情、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匠心独运的标点使用等,这些都是文章作者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用的技巧,群文教学时尤其需要特别关注。
(三)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
谋篇布局,是文章的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也是文章的结构布局。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起伏,有波澜,才能吸引人,感染人。
倒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方法,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凸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人教版十二册《灯光》将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写。一位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学习写作顺序”这一环,在启发学生发现本文是用倒叙的写法之后,出示《十年前的回忆》和《梅花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哪一篇与《灯光》的写法完全一致?经过讨论,认识趋于一致:三篇文章都是倒叙,却不完全一样,《十年前的回忆》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写出来,《梅花魂》和《灯光》是将最突出的片段提前写出来。此后,教师便要求学生围绕“《灯光》和《梅花魂》为什么不把结局而是把最突出的片段提前到开头来写呢?”为议题逐层展开阅读、交流。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文章结构的巧妙,提升语言鉴赏能力,而且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