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比赛忙

(2007-07-28 17:19:31)

暑假,比赛忙

2007年暑假已经开始,青少年的高尔夫夏令营以及比赛随之升温,接二连三的比赛活动让高球少年少女们马不停蹄。暑期集中的比赛确实能够让青少年积累不少比赛经验,提高球技,但同时也从中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集中比赛

每年的寒、暑假以及两个黄金周是国内举办青少年比赛活动的集中时间,而在全年4个多月的假期中暑假为最长,尤其适合举行比赛,遂成为众多赛事组织方最青睐的时间段。今年,7个计入中国青少年球员积分排行榜的比赛不约而同地安排在暑假,VOLVO中国青少年冠军赛、汇丰全国青少年冠军赛(暑假3站)、张连伟青少年邀请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高协积分比赛、中信银行青少年对抗赛、马基高香港青少年公开赛、九龙湖广东青少年高尔夫公开赛等,另外还有亚洲区青少年选拔赛也来凑热闹,2007年青少年暑假赛程已满满当当,更不用说其它商业机构赞助的青少年赛事了。

    利弊之争

高尔夫在中国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我们惊喜地发现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各种层次青少年比赛的不断增加就是最好的佐证。对此,很多家长表示欣慰,他们认为比赛的增多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检验其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参赛经验,以便提高成绩。

中高协职业教练王尧宽认为,暑假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在酷热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比赛能全面考验青少年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可以锻炼青少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是很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最需要加强的。另外,参加比赛能够接触到同年龄的青少年,可以交到更多朋友,也是对其交际能力的锻炼。

香港高尔夫教练陈韵如说比赛可以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青少年脱颖而出,让他们更早走上职业道路,也可以延长他们的体育生涯。泰格·伍兹、魏圣美等高坛明星,被誉为“高球神童”,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参加比赛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同时,通过比赛也可以让青少年学习诚实、自律等良好品德,也能让青少年学到高尔夫礼仪等知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针对国内青少年比赛,很多球友、家长及教练也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比赛扎堆弊端多多。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没有比赛,而有了比赛又一场接一场,这不能真正让青少年得到锻炼,而且连续紧张的比赛会让很多孩子产生疲劳。青少年赛事应该更多的立足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果过于疲劳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往往得不偿失。

在炎热的天气中比赛让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承受,2007年中巡赛九龙湖站就有数名球童中暑,并有一名晋级球手中暑而退出比赛,更何况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的青少年!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或许反而会让他们对比赛产生恐惧感,产生负面效果。

    现状分析

从今年暑假举行的青少年比赛来看,有越来越多青少年报名参赛。2004年广东省青少年高尔夫公开赛只有70多人参加,到2006年报名参赛人数达到了140多人。本赛事组织方负责人林红苗表示今年限制了差点18以下的青少年才能参加,如果不加限制,报名人数将突破200人。

青少年比赛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高尔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多的青少年愿意参与这项运动。就长远来看,这更符合高尔夫运动的协调发展。在美国也有很多青少年的比赛,有很多球手就是从小开始参加比赛,从而走上职业道路的。

但就我国目前青少年比赛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中高协职业教练沈嵘认为,美国的青少年比赛严格细分,除年龄的划分还参照差点分不同层次的比赛。这样可以杜绝成绩参差不齐的选手同场竞技,比赛的细分可以增加青少年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中国青少年比赛仅是从年龄上进行划分,目前的冠军可以看出就是几名打得好的青少年轮流坐庄。

美国的青少年比赛会建立一个详细的系统,比如上果岭率、推杆数、救球成功率等详细数据,青少年的培养可以根据该系统进行。美国青少年赛事举行也非常频繁,每月甚至每星期都会有各种类型的比赛,并且根据比赛成绩计算积分,积分高的青少年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比赛,而积分下滑也会降低层次,使青少年的进步与否可以“有据可依”。由于积分还与考职业等挂钩,这让青少年更注重每场比赛。而中国就缺少这样的一个系统,可喜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被认识,整个系统的筹备工作也已经启动,只是还有待被重视及进行推广。

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比赛人数的增多、比赛层次的提高而球手的整体水平却相对下降。很多成绩好的选手转入成人比赛后,并没有相应地达到之前参加青少年比赛时的水平。王尧宽教练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高水平的比赛越来越多,而针对低层次、年龄小、成绩不理想的青少年比赛则越来越少,就造成了整个比赛链出现断环。此外,国内区域发展不均衡,青少年的比赛也呈现南方比赛多、球手水平高等现象。比赛集中在假期并且集中在南方地区,南方青少年的成长相对于北方的青少年更快。

同时,青少年比赛的规范仍待加强,比赛时间、比赛场地应尽早确定。一位家长表示如今已7月中旬了,才刚刚得到关于张连伟杯青少年邀请赛举办时间的通知,还有很多比赛在网上根本找不到相关安排,这并不利于青少年暑期赛程的合理开展。沈嵘认为这些比赛的时间、场地应该在每年年初就公布出来,至少也应该提前三个月公布,但中国的比赛甚至连中巡赛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形成原因就不一一赘述,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兴趣出发

高尔夫是回归大自然、健康运动、高度文明的运动,通过比赛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积极的价值观和高雅的气质。业内的专家也认为举办赛事的目的旨在普及推广、培养兴趣、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为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掘后备人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溺爱、娇生惯养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尤为明显。家长让孩子参加比赛往往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至少希望孩子打得好,在这种思想驱动下,家长对青少年比赛名次就更为重视,甚至有的家长急功近利,指责、打骂孩子都不鲜见。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中高协职业教练胡富刚说,“平时教学时,有的家长声色俱厉,小孩子含着眼泪学习怎么可能学得好?”胡富刚认为青少年学打高尔夫或者参加比赛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得好,才能很快乐地打高尔夫。并不一定每个青少年最终都培养成职业球手,从高尔夫中学到礼仪、诚实、自律,得到知识、快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LPGA职业女子球员、教练陈韵如认为暑假青少年不一定要参加某一项运动,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都可以让青少年参与,通过接触多种运动锻炼身体,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青少年可以从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重点训练。

教练建议

针对中国青少年比赛现状,教练纷纷从青少年比赛选择、参赛的次数、比赛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了许多建议。

选择比赛:面对如此多的暑假比赛,如何选择要遵循两条原则。首先就近参赛,这样可以避免青少年“长途奔袭作战”,免受旅途劳累,也可以减少参赛费用。其次要针对自己成绩选择比赛,如果初学者或成绩并不理想的青少年可以参加小型区域性比赛,有了一定成绩就可以参加大型比赛。

参赛次数:成绩不应成为青少年的参与比赛的主要目的,参与比赛不要让青少年太疲劳。一般每两周参加一次比赛为宜,两个月的比赛最好控制在4次以内,这样可以给青少年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也可以针对比赛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在比赛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安全,很多青少年安全意识薄弱,家长、教练、

赛事组织方应注重在赛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防止他人伤害和自我受伤,比如在其他球手打球时应站在其后方,并要保持一定安全距离;赛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炎热的天气一定要注意防晒、防中暑,赛前要做好相关准备等等。

    小结

毋庸置疑,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的水平在逐渐提高,也缩小了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日韩青少年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青少年在比赛中也出现诸多不足:技术基础较差、意志薄弱、自律不强、礼仪欠缺、选手成绩断层。从比赛本身来讲,赛事不规范、时间集中、质量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现。

因此,建立系统的高尔夫青少年比赛,对青少年比赛的数据的详细统计是有关组织单位的当务之急;对于青少年来说,则需加强自身锻炼,提高各项素质。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练、赛事组织方要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案例

简传林

年龄:13

身高:170cm

球龄:3

差点:6

最好成绩:72

2007年暑假,简传林的比赛安排得满满当当,九龙湖广东青少年高尔夫公开赛、张连伟青少年邀请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信银行青少年对抗赛、马基高香港青少年公开赛、汇丰全国青少年冠军赛都将参加。父亲简比学表示简传林打完一站比赛后立即就会赶往下一个比赛,整个暑假都相当紧张,炎热的天气、连续的比赛孩子肯定会有些疲劳,但简传林成绩不错加上比较喜欢打比赛,所以才参加多场比赛。他根据孩子的成绩对比赛进行了选择,选择时也充分听取了教练的意见。他还认为参加比赛可以让孩子陶冶情操,进一步了解高尔夫文化底蕴,锻炼其独立能力,另外可以与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培养了高尔夫兴趣。

在生活中,简传林孩子气十足,但每到一处都能与周围人打成一片。他与父母、教练无话不谈,看起来彼此之间更像好朋友,这种融洽美好的成长环境或许正得益于高尔夫的调剂。在采访结束时简传林搭着笔者的肩膀调皮地说:“下一站比赛见,到时多拍我几张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情诗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