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逻的水文地质和气候详情
(2010-07-30 13:27:42)
标签:
仓阳岗阳逻靠山店周铺香炉山赛雨山官汊湖陶家大湖杂谈 |
分类: 各个街镇 |
位置面积
阳逻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据阜临江,是武汉市的东大门,距中心城区20公里,东北距新洲区治邾城街27公里,西南与武汉市洪山区隔江相望,北与周铺镇的毕铺毗连。东西最大横距20.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公里,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o37′,东经114o32′。
地形
阳逻地处仓阳岗南端,境内大丘小山颇多,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部为起伏跌宕的丘岗,西部为武湖平原和滨江平原,丘岗与平原面积参半,最高点为淘金山,海拔90.9米,位于北部施岗与周铺、金台三地的交界处,最低点在武湖二垦区的虾子沟,海拔16.5米。
丘岗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跨施岗、余集、界埠、高潮等地,海拔在30—90.9米之间,面积为75平方公里。施岗海拔较高,为剥蚀侵蚀地貌,地面起伏较大;余集、界埠、高潮海拔较低,为堆积侵蚀地貌,呈波状起伏;高潮岗地段大部分被人工夷平,成为以工业为主的基建用地。
丘岗北部岗地宽度较大,岗峰密集;南部宽度较小,岗脊北高南低,并向东西两侧倾斜,东为倒水河下游之河谷地带,并连结涨渡湖;西为辽阔的武湖平原和滨江平原。
丘岗自北向南延次有淘金山、旋网山、龙窝山、猫子山、鲇鱼山、香炉山等,至香炉抵江拍岸,再东南沿至龙口为十里长山,阳逻老城区就坐落在十里长山的怀抱中。老城区包括武矶山、烟墩山、华山、吴二山、蓬莱山,平均海拔高度为53.1米,诸山自西向东,沿长江呈扇形展开。
武湖平原和滨江平原自北向南连成一片,为冲积地貌,主要由长江和界埠河冲积而成,面积约78平方公里,海拔在16.5—25米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质
阳逻在更新世早、中期,周围地面一直下沉,长江岸在毕铺一带,至更新世末期,阳逻至龙山嘴一线以北,陡然向上抬起,长江江岸移至阳逻一带,靠山店至毛集一线,形成厚60—70米剥离面红土砾石层,向长江方向倾斜,杨家岗至界埠和叶家凹一带冲积层砾石广布地面。低洼部分形成武湖和樟松湖等湖泊。进入新生代第四世纪,在倒水河的河谷间沉积了河流冲积物,构成了大滩湖、小滩湖、篾扎湖等河漫滩,其沉积厚度在4—5米之间。地下岩浆活动较强烈,陈家嘴、胡家嘴等处,发现有山的断裂和褶皱,其分布情况:
一、中元左界红安——磨盘寨组(btm)分布在阳逻凤凰山一带。其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绿帘钠长石英片岩、绿泥阳起片岩绿帘石岩。
二、白垩——第三系东湖群。遍布阳逻广大地区。东湖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成岩性差,厚度变化大,最厚在200米以上,下部为紫红色层状砂岩,上部为灰黄色钙质粉砂岩。在韩弄坳岩层中发现的龟化石经鉴定为第三世纪古新世——始新世物。
三、第四系——下更新统(Q)分布在阳逻的施岗、毛集、界埠、十里长山等地,为河流冲积相堆积。下部为铁质包裹的细铄石层,上部为粗砾石层。其铄石磨圆度好,由砂质粘土胶结。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石英砂岩及少量硅质灰岩。第四系一中更新统(Q:)分布在阳逻的界埠。下部为浅紫色的石砾层。砾石磨圆度好。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硅质灰岩。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状粘土。
阳逻地表覆盖物主要为太古代、远古代时期的变质岩,粘土容量1.4/era3,基建用地条件好。阳逻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土质坚硬,特别是香炉山、武矶山、十里长山沿江一带,岩性主要为砾石岩,砾石注滚圆,分选性好,砂质泥质胶结,地耐力强度大,每平方米可承受15~20吨的重量。
山冈
阳逻地处仓阳岗末端。仓阳岗山脉来自红安西北天台山,入新洲县境紫潭河东为石屋山,为凤凰寨;紫潭河为龙王山;20里逾望仙桥为三山;又南lO里为陶山;为井字山;又南20里为淘金山,其西为安密山,为马鞍山,其南为锦屏山,为松湖雨山;西南为半瓣山,龙窝山;迳界埠为香炉山、武矶山、阁木山,麻墩山;逾接龙桥为凤凰山,为大士阁。凡亘lO里,滨江至龙口珠山,为十里长山。阳逻境内有大小山20余座,自北向南分别为:淘金山、七架山、大界、安义山、半边山、凤凰山、锦屏山、苏家山、东赛雨山、西赛雨山、万家山、沙帽山、香炉山、蓬莱山、武矶山、烟墩山、花山、吴二山、老虎山、南雨山、十里长山等,其中南雨山、吴二山、花山、万家山、苏家山、七架山、大界山、纱帽山(旧志无载)、烟墩山、安义山、半边山(旧志称麻墩山、安密山、半瓣山,误),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为9.8平方公里。
烟墩山
宋时筑墩,名烽火台。久晴,墩山烟雾密织如雨,故名烟墩山。面积5
600平方米,海拔高度53.5米,东西走向,位于长江北段,现为阳逻老自来水厂所在。
十里长山
西起武矶头,东到龙口,长江北段沿江一带,全长10里,故名十里长山。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海拔51.3米,现为区化肥厂、武汉船舶、水泥厂、6714油库、磷肥厂等厂家所在地。
花山
面积24 000平方米,海拔48.1米,东西走向。现为阳逻街中心中学所在地。
吴二山
面积17 600平方米,海拔45.8米,东西走向。现为区汽车发动机厂所在地。
淘金山
位于阳逻区北部的陶山和金山之间,因山中砂石可以淘金,故得名。现仍有旧时挖掘的遗窟多处,各深数丈,海拔91.8米,南北走向。
香炉山
位于阳逻区西部的武湖大闸旁,以形似香炉故得名。香炉山3
000平方米,海拔42.5米。原为新洲县河道堤防工程管理总段武湖分段驻地,现属阳逻电厂。
锦屏山
在金台镇与韩衡街之间,现为锦屏大队林场。锦屏旧志书为“净瓶”。清人邱土麟辩为“锦屏”。
半边山
即半瓣山,位于界埠西北侧。
东赛雨山
位于毛集东郊,海拔52米,是湖区的制高点,夏季空气湿度大,早晨山顶观云则午后有雨,当地群众常观山顶以测晴阴,故名赛雨山。
河湖
阳逻南边有过境长江,境内中部有两大河流水系,东南有倒水河(下游)及与之相关的陶家大湖、篾扎湖、鄢家湖、七湖、盘湖、桃树湖;西北有界埠河和与之相关的武湖、柴泊湖、官汊湖、朱家湖。
长江阳逻段
长江阳逻段,南北朝北魏时期,自青山矶(古称武城口)东来,过黄陂县的沙口入境,左岸界埠河经武湖大闸来注,江水南流,东经武矶头依十里长山东流至龙口出境,自水口至龙口,江段曲长9.3公里,河床最大弯曲半径为9.5公里,弯曲中心角为133度,弯曲系数为1.8,河床起降率为万分之0.20—0.25,河床横向基本为穹深形状的“V”形断面。河槽宽910~1
100米,江面最宽为3 500米,最窄为1 200米,最大测点水深为61.75米,最小为20.25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35
800秒立米,年来水总量为7
428亿立米。1954年最高水位为29.14米,超过1931年1.89米;1966年最枯水水位为13.20米,最大流速为2.7秒,年平均水位19.01米,水位变幅一般在10-15米之间。
过境江段受青山(江南)、武矶山(江北)、白浒山(江南)“品”字形控制,呈“V”形水流曲线,长年无阻滞,无淤塞,江面无冰冻,是上起宜昌,下至湖口2
000公里河段唯一的一段天然深水良港,全年可停靠5 000 吨级大轮,汛期可停万吨级巨轮。
长江含沙量年平均为O.6l公斤/米3,水质为重碳酸钙型低矿化淡水,适于工业给水和饮用。
河流
倒水河自新洲孔家埠入境,南流经胡太嘴、桑树嘴、韩衡、王家店、鄢家湖至龙口出境入长江,流程14.5公里。
1953年前倒水南至李家集下之铁中矶分成东西两支。西支是倒水干流,自乾河口处又分为东西二支:东支经汪集区的白洋,西湖入涨渡湖。前清时期,倒水干流西汇,经七湖达龙口人江,后因龙口淤塞,便自西向东南泛流至鹅公颈注江。
1953年春,建成举水西堤。1954年夏,建成涨渡湖大闸。自此,倒水全由涨渡湖大闸排泻人江,每到汛期,江水高于湖水,大闸不能开启,湖区便大面积被淹。1955年6月,倒水上游暴发特大山洪,一夜之间,下游堤院漫溃殆尽。是年冬季对下游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堵死铁矶支流和乾河口东支,使主河道沿李集至桑树嘴人湖。
倒水河流经东白北向南注江,河宽200米,陶家大湖穿湖河段两岸堤距为500—600米,河床由中细沙组成。
倒水流域常年雨量为l
250毫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5秒立米,径流深为422.5毫米,年平均来雨量为7.88亿立方米,特多水年1954年为16.44亿立方米,特大山洪年1955年洪峰流量3
440秒立米,最高水位30.37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蕴藏量为1 770千瓦。
界埠河源自滨口,经黄陂至仓子埠入阳逻地境,至水口出江。南为三水巷,又南经阳逻堡之武矶头,北为阳城河,又西至大港,人于江。旧云,汉水分流,经此绕五通口入江,明万历年间始决新河口,为达江处。新河口,即今之水口泊,阳逻河,即今之官汊湖至鄢家湖地段。1964年界埠河自武湖围垦后,源头自新洲县仓埠南极红顶山西侧,曲折南流,经仓埠街又西南流,至宋嘴入武湖,出两河口,又东南流至过牛埠,又正南流经三河、桥头、界埠抵武湖大闸。然后过闸南流经水口入江。自两河口以下,河长10.71公里,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其中境内为133平方公里。
湖泊
新洲最早成湖的是龙口以北的陶家大湖(旧称樟松湖),次则东北部之安仁湖,可是一至汛期,江水泛入连湖河一片,水天浩渺,故又称涨渡湖,湖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占新洲县总面积的35.36%,水位在19米以下时,形成湖荒面积13万亩,水位为22米时,水域面积为208.3平方公里,汇流面积6 372.8平方公里,明代以前,涨渡湖是江不是湖,明以后才逐渐演变成湖。演变过程,因受江水和河水的泥沙涌壅而逐步延长增高,直至变成七十里双柳地,双柳地崛起后,不仅将大江屏之于外,同时也使举水、倒水不能直接注江,从双柳地以北迂徊流窜形成与大江走向并行与举水、倒水垂直的断天河与涨渡河,四河冲刷,低洼地相继成湖。
陶家大湖
原由袁家湖、九头汊、北汊、干汊等大小六水域组成,位于黄土、中份、新坳、芦山、沙嘴五村交汇处,水面为l1
670亩,旧属陶姓湖。1972年倒水河下游改道后,干汊、北汊被辟为河床,水域减少到5
000亩。此湖历来水量较小,易于控制,常年平均水深2米,水下植被丰富,水质甜美,最宜养鱼种莲。
七湖
东邻涨渡湖,西北近陶家大湖。它的北部有七个汊,故名七湖。水面10
290亩,自1958年起,为国营龙王嘴农场的养殖湖。湖底高程18.5米,最大水深2.7米。倒水治理分流后,常年水面5
500亩,水质纯净,湖底平缓,水下植被良好,最宜植莲养蟹。
滂湖
又名盘湖。涨渡湖西侧,新店街的东侧,水面约400亩,可以养鱼植莲。
武湖
位于界埠西侧,紧挨长江。相传“汉黄祖守武昌,习战阅武于此,故名黄汉湖,又名武湖”。武湖与长江相通,水面300多平方公里,西抵汉沔,北承浸水,《水经注》:“上承安陆之延头”。1966—1967年,黄陂、新洲两县在长江与武湖之间修筑了武湖干堤和武阳支堤,同时开辟了排水沟港,疏通河道,建成武湖大闸和电泵站,实行大面积围垦。仅存北湖一块水域,约20平方公里,一般水深1米,最大水深2米,可以养鱼植莲。阳逻街在此辟有7
000亩鱼池。
朱家湖
位于阳逻北部,原为武湖季节性的湖汊,属余集地区朱姓所有,故名朱家湖。1967年围湖垦治,即自成一湖,曾一度命名“五一湖”,后因人们不习惯,乃沿用原名。整治后的朱家湖,水域4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9.4米,一般水位21.4米,灌溉面积1.20万亩,是国营阳逻渔场的成鱼生产基地。
柴泊湖
位于镇区西北。1959年以前与长江泛通,1960年江堤隔断水面,由国家兴办鱼种养殖场,始成渍水湖泊。常年水面约l
500亩,内分北塘、东塘、大汊三部分。湖底高程19.2米,最大水深4米,现为国营阳逻渔场养殖湖。
官汊湖
位于镇区港内村北。面积49.6亩。为港区民众联营的养殖湖。
鄢家湖
位于元通乡何家湾门首。东边干堤与倒水相隔,北边为新坳村,西边为新光村,湖南边为长山村。水域l
050亩。1971年治理倒水,湖身被剖切,现仅有200亩,属阳逻镇养鱼场的成鱼基地湖。
桃树湖
又名淘沙湖。位于金台倒水河段右侧,面积1200亩。
樟松湖
旧志书所载之樟松湖,今佚。据考查,原樟松湖在毛集附近,它包括大小滩湖、篾扎湖、白湖、连湖、盘湖七湖等7个小湖,现因倒水改道,水滩湖、篾扎湖被切剖,大滩湖已成为东湖新区的垦殖区。樟松湖名佚自何时不可考,清代梁佩兰有《送陈仲夔归松湖》,长诗一首,据此推断,其时樟松湖名尚存。
土壤
阳逻土壤因受地形、成土母质、水系条件和长期耕种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滨湖平原区土壤]
由武湖区和涨渡湖区的东湖区构成。土壤发育于长江和河流冲积物,为灰潮泥土和潮泥土土属,土质多为壤质偏粘,排水不良,农作物易受渍害。其有机质含量较高,速效养分偏低。武湖区多为旱地,肥力较高,适宜于棉麦两熟,经济效益好,东湖区田地各半,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沿江平畈区土壤]
分布在倒水两侧的桃树湖、万家汊、陶家大湖、鄢家湖一带,为堆积地貌,大平小不平,土壤发育于河流冲积物为潮土壤,其剖面层次质地分布不均。有“尖沙、隔水层”,类粘滞水层,排水欠佳,作物易受渍害,且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缺速效钾和微量元素硼,是阳逻地区粮食和油料的主要产地。
[丘岗区土壤]
分布于余集界埠一带,为堆积侵蚀地貌,呈波状起伏。土壤发育于早期河流冲积物和第四纪的粘黄土。以黄泥田土属为主,呈黄棕色。土层深层,土质较粘重,保蓄水肥能力较强,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缺速效磷。主产粮食和油料,兼产棉花。境内淘金山、金台、施岗、毛集一带为侵蚀、灵蚀地貌,地面起伏,坡度较大,土壤类型多,成土母质复杂。主要为发育于红色砂、岩母质的赤砂、泥土,呈黄棕色或棕红色,土质较粘,有机质养分较低,含磷钾较高,水土流失较严重,耕层薄,农作物常受旱而减产。
气候特征
阳逻地区属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大陆性季风湿润型气候。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
阳逻的四季分配,根据候温法划分,以候平均温度≤l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以夏季最长,为135天,冬天次之为114春季为6l天,秋季为55天。
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110.58千卡/平方厘米。一年中,7月最多,为13.69千米平方厘米;8月次之,为13.59千卡/平方厘米;1月最少,为5.61千卡/平方厘米。
阳逻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75.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5%。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10.5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
200毫米,常年蒸发量7月最大,1月最小。相对湿度平均。78%,潮湿系数小于l。
阳逻年平均气温为16.6℃,以1月最低,月平均3.5℃;7月最高,月平均28.9℃。年较差为25.4℃。各月气温较差在7.9℃-10.2之℃间,7月最小,10月最大。极温最高气温40.8℃(1960年7月30日),极温最低气温一14.3℃(1969年1月31日)。
阳逻地区夏季风风向偏南,冬季风则偏北,春秋两季风向介于二者季风之间。夏季风风力弱,温暖,湿润,湿度大,时间短;冬季风则与之相反。风向频率为北风26%,东风l%,南风7%,西风2%。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最大风速为19米/秒,长江江面阵风有时可达7—8级。
阳逻年平均降雨日为8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l
213.5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与季风活动规律相适应。常年l—3月雨量逐月递增,49月为雨季,l0—12月雨量逐月递减。全年4—7月雨量最丰沛,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此间,一般以锋面雨、对流雨为主。锋面雨多持续10一15天。
初雪日在10月末,终雪日在4月初,年降雪日一般4天,积雪厚度10厘米左右,也有无积雪年。平均无霜期为250天,80%的年份为288天。春冬季偶见雾日,年平均雾日12.3天,阳逻境段长江江面大,雾天很少。
(内容来自:阳逻街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