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三中校志——历史与现状
标签:
阳逻新洲三中教育柴泊湖阳逻古堡 |
分类: 新洲教育 |
新洲区第三中学,是一所武汉市市级示范高中,是武汉市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和武汉市教育科研50强学校。新洲三中原名精一中学,坐落于千秋古镇——阳逻(现阳逻经济开发区),1946年由著名爱国人士王龙九(阳逻海棠湾人)首创于武昌武泰闸。王为首任校长,国民党人朱怀冰为董事长。
http://s12/mw690/4ce99985tx6BjgjjZqP4b&690
1948年由武昌武泰闸迁至阳逻张王庙,得到武汉工商届陈善夫等热心教育的人士赞助,募捐修建校舍,扩大规模,招收初一至初三各二个班、高中一个班,学生人数158人,教师15人。中共阳逻区政委林达同志领导组成董事会,聘请程炳文先生为校长。与当时新洲境内的私立正源(新洲二中前身)、松湖(并入精一中学)、辛溪(新洲一中前身)成为建国前著名的四所私立中学。
http://s5/mw690/4ce99985tx6BjgjfzCcc4&690
1949年春,位于毛集陈氏祠堂的创办于1945年冬的私立松湖中学并入精一中学。
1950年,高中停办,附设会计班。
1951年1月,程炳文校长因建校积劳成疾,改聘陈居石为校长。
1953年7月,人民政府接管,又将鄂城神山中学并入,精一中学被县政府改名为新洲县第二初级中学。丁凡为校长。
1954年秋,与仓埠的新洲县第三中学合并,合并后学校名为新洲县第二中学。阳逻学校停办。
1956年4月,在阳逻原校址上,新建了新洲县第三初级中学,单设初中,招收四个班的初一学生。詹仲魁任校长。
1960年秋,县教育局决定在我校增设两个个高中班,1961年7月,以因我校条件不具备办高中撒消了高中班合并到新洲二中。
1963年,县里正式发文,学校名称不按数字排序,改为学校所在地地名称谓,学校改名为新洲县阳逻中学。12月,因校区狭小,而且位于阳逻交通要冲,镇政府决定,学校迁至镇东北吴耳山下,黄冈地区文教局为此拔款1.7万元,还把阳逻砂石厂废弃的工棚和毛集中学(陈氏宗祠)已倒塌的部分房产拆回。
1966年,学校规模扩大后,迁至阳逻胜利街花果山下。
1963年以后一直是新洲县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全省县以上260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4年学校停招初中班,改为单设高中。
1995年,新洲区政府筹集巨资,将新洲三中迁建于柴泊湖畔。
1996年9月新校落成。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钱运录亲自到校剪彩,并题写校名。
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示范学校”。(2003年到2004年,新洲区二中、三中和四中先后成为市级示范高中)
http://s11/mw690/4ce99985tx6BjgjbLLA5a&690
学校浅含清清的柴泊湖水,偎依苍翠的古岗山。与阳逻电厂、阳逻新兴工业园隔湖相望。校园里花木四时发,鸟语五更鸣,听涛亭涛声依旧,荷香榭荷香不谢,洁白的环湖路,巍峨的教学楼,富丽的大礼堂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真可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闹中取静,得天独厚的校园是那么明丽、和谐,实属天造地设的读书胜地。学校被授予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武汉市花园式学校。
http://s1/mw690/4ce99985tx6BjgjmTlec0&690
新兴的新洲三中坐落于踞阜临江的阳逻古堡,阳逻正以武汉市第三个经济增长点在长江之滨灼灼放光。新洲三中正是这古堡上的一颗名珠,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校园环境,上乘的教学质量,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近年来,该校主编、参编的书籍共八种,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论文95篇。
新洲三中高考升学率10多年来位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2007年高考成绩揭晓,新洲三中过600分28人,过重点线164人;2012年过600分人数7人,过一本重点线113人)
(内容主要来自新洲三中官方网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