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物专访山水画家唐玉清我家先生大江东去 |
分类: 晓雪有约---记录/报道 |
唐玉清从喜欢绘画到成为画家,走过的路比别人要艰难的多。
1922年,唐玉清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家里穷,只读了六年书。各科成绩都优秀,只有图画课不好。唐玉清不服输,也有韧劲,便找来老师的画照着描。老师说,画好画也可以立身谋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竟在唐玉清心底生根发芽,当成一生的追求。
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就得讨生活,十五六岁时,唐玉清揣着全家凑出来的两块大洋到大连打工,在老电车上还被掏了包丢了钱。每包250斤重的粮食,他要与成年男人一样扛,这样每月才能拿到3块大洋的工钱。白天卖苦力,晚上在包装纸上画画。后来经常去一家装裱铺爬窗户,看人家如何作画和装裱。开始画师老往外轰他,次数一多,画师也就默许了。
唐玉清自觉画得像点样子,就把一幅画装裱好,纸包纸裹地寄回家。父亲打开后见家里用不上,就拿到市场上碰运气,第二个问画的人就用一升玉米(28斤)换走了。这算是唐玉清第一笔稿费,直到现在,他还是喜欢用稿费这个概念。父亲高兴,写信要他多往家里寄画,“一张画能换一口人一个月的口粮”。
画来画去,唐玉清感觉到难以再进一步,他也认识了大连的一些画师,便去拜师,可没钱人家不收。好胜不服输的本性一旦被激发出来,什么困难都可能被攻克。他临摹大量古代名画,方式笨了点,可是得以从名家那里一点一滴地学习,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国画根底。
“我是拾荒者,像捡破烂的一样,什么有用我捡什么。”唐玉清回味过去时说,“我没门没派,也就没有框框,可以自由发挥。”
唐玉清青少年时期涉猎过国画、油画、素描、装潢,但哪一项单拉出来都不出众。追求遇到瓶颈,迷茫中苦寻出路,也是机遇偏爱有心人,“文革”时,唐玉清偶然听人说起李可染的山水画极美,当时大连没人画这个,便从此一头扎进山水画里。
说起稿费,唐玉清语调里透着孩子般的天真、快乐、幸福。“‘文革’前,要养一大家子人,工资哪够啊,好在有稿费,插图、漫画、装潢、小人书,什么都画。大连刚有电视机时,全市只进来10台,我就抠来一台,花了550元钱。‘文革’期间,稿费断了,日子立马就穷下来了。”
“文革”结束后,唐玉清的山水画已经成名,稿费、售画又让他的生活水平迅速好起来。退休后游历名山,像清初大画家石涛说的那样“搜尽奇峰打草稿”、“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积四十多年探索,终于独辟蹊径,形成洒脱豪放的绘画风格。
洒脱的画风,要有洒脱的本性作底色。唐玉清说:“名人字画,核心是名气,自古好作品无数,没有名就卖不出价。我没门没派,没人捧,想出名很不易啊。”老人家不讳言名利,够坦率。说起自己经历,常以“年轻时彪乎乎的”作前缀,却没有一丝造作。心胸狭隘的人,可能会把一生经历发酵为苦酒;而心胸豁达的人酿出来的是美酒,回味无穷。说到酒,他诡秘一笑:“我现在只喝好酒,医生不让喝,那我就每天抿几口。”有悟性的高龄老人,通常已摆脱了躁气,生命本真自在。一瞬间的诡秘表情,活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乐观、透亮。
雪里红笔下的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