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广州古沙村为什么清官辈出

标签:
清风竣节古沙村清官南方周末湛汝松随笔 |
分类: 塘畔闲思 |
http://s15/mw690/001pjP3xzy7mcUFyrMi9e&690
载《南方周末》2018.5.3.
湛汝松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与黄埔区南岗镇交界处有条古村叫沙村。沙村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北宋末,朝廷承事郎陈铎(河南汴京人)随宋室南渡临安(杭州),辗转数处来到广东当时隶属于番禺的陈家林隐居,成了沙村陈氏始祖。明成化年间,沙村划入增城。上世纪50年代分成新塘辖下的南安、新墩两个行政村。
近日,翻阅原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与广州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一书,书中收入历代廉洁官员48人。我发现35名古代官员中,沙村就有3人,而且都出自陈姓族人。这实在值得人们思考。
陈大震辞官归故里后,始祖开居的陈家林竟被贼人占山为王,变成“贼田凼”。陈大震闻知,果敢搬入“贼田凼”居住,以观察贼情。贼人惊闻鼎鼎有名的神判入住陈家林,个个闻风丧胆,怆忙而逃。陈家林还原一派清静后,他布衣广袖闲居于山清水秀的陈家林中,或读书撰诗文,或以礼教子孙,并与广州路教授吕桂孙合编了《大德南海志》,为岭南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墓葬,至今仍在陈家林山中。
陈政从云南按察副使任上赴京述职,途中因病转回家乡沙村养病。当时移到东江边的沙村已屋舍稠密,人口繁多。他怕自已的病会传染乡亲,执意搬到远离新村的陈家林黑山一间简朴的民居养病。两年后他在黑山逝世,床头上还放着一篇尚未完成的诗歌。500多年后,陈家林高楼迭起,但表彰陈政的墓表依旧立在墓前。
陈道在任南京刑部尚书期满准备往北京任新职时病逝。他没能回乡,但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儿孙。儿子陈大章官至太仆寺少卿,为官清廉,为人清正。孙子陈云松任陕西参政,善长治吏,以清正廉明著称。
沙村在民间有“七传科甲,六代乡贤”的美誉。据增城县志记载统计,增城历代进士37人,沙村5人,占13.5%;文武举人379人,沙村36人,占9.5%。当然,科举出身的官员不都是为民的清官,但志书里记载沙村受人尊重的好官确实不少。不久前《广州日报》以《岭南才女陈瑞贞,身在深宫却不慕富贵》一文介绍的女官陈瑞贞就是典型的例子。陈瑞贞是陈氏第十代孙,自幼孝敬父母,以善待人,擅长刺绣,贯通《孝经》。明洪武年间,被选送为朝庭女官,在宫中教授礼仪,传授广绣技艺。受太祖称赞升为六品官司彩后,她却不追求仕途高官厚禄,也不留恋皇宫荣华富贵,毅然请奏回乡侍候父母。太祖被其孝心感动,准其带俸回乡。回乡八年,她从不接待官吏来访,除侍候双亲外,全勤于刺绣,为传播广绣作出杰出贡献。建文初年,她被召回朝中。永乐四年,39岁的瑞贞病逝宫中。皇帝按其意愿派专使护送其灵柩回乡,安葬于家乡陈家林香子山中。
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落叶归根,言传身教,耳闻目染于子孙后代。除陈道病逝于职上以外,他们回乡后都为村民着想,都是乡亲看得见的乡贤。我想,这大概是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吧!沙村,可说得上是一个历史自然形成的清官纪念馆;一本源于乡间的廉洁传统文化形象教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只是个乡土文学爱好者,对历史及社会科学研究甚少。撰写此文,只是抛砖引玉,望更多有识之士共同研究探讨。
(作者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退休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