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母节子贤贞节堂

标签:
江门贞节堂陈献章吴与弼湛汝松随笔文化 |
分类: 天下拾珍 |
http://s5/middle/4ce7e47fg93a1e145c134&690
母节子贤贞节堂
江门白沙遗迹之二
湛汝松
走进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高矗立在纪念馆广场上的陈献章塑像与其背后高悬圣旨,肃穆堂皇的“贞节”牌楼。然而,一轮考察以后,最令我沉思和感叹的却是白沙祠里边那块“贞节堂” 牌匾和它背后的故事。
白沙祠二进,有一块高高悬挂在堂上的红色横匾,“贞节堂”三个金色的大字置于匾中,落款是“康斋题”,简单朴实,彰显乡村布衣的特色。
http://s11/middle/4ce7e47fg93a1e30f7e6a&690
康斋是个什么人呢?康斋原名吴与弼,明代理学家,江西崇仁人;一生躬耕读书,学宗程朱,主张“静时涵养,动时省察”;在家开堂讲学,学者四方而至,陈献章就是他其中一个得意门生。
陈献章两次赴京会试落第,但追求学问却矢志不渝。27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前往江西崇仁,拜吴与弼为师。陈献章在吴与弼门下虽然不足一年,但师生情感深厚。吴与弼淡泊名利,躬耕自食,安于清贫的品格和注重自身修养,“静观”、“夜思”的主张却对陈献章影响极深。陈献章勤学多思,锐意进取,事师而事亲的行为也使吴与弼对他情有独钟,称其为“家童”。
陈献章要离崇仁返江门,吴与弼依依不舍,书《孝思堂记》,对献章特别加以勉励。送别时,先生老泪纵横,神情异常激动。他突然撕裂身上的衣帛,醮上浓浓墨汁,狂书“贞节堂”三字,嘱咐献章带回家中。
http://s1/middle/4ce7e47fg93a1e92270d0&690
时年60多岁的吴与弼,如此疯狂,裂帛狂书,可见师生感情甚笃。但除了师生感情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与弼对守节保贞,育子成才的陈献章母亲林氏极为敬重。
1428年10月21日,广东新会县都会村陈渭川年仅24岁的儿媳妇林氏产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就是陈献章。陈献章父亲陈乐芸能诗善赋,但体弱多病,竟在陈献章出世前一个月就离开人间。献章出生后,林氏把对丈夫的爱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对瘦弱的献章哺乳竟长达九年。然而,村中却有长者说其“剋夫”,处处鄙视她;更有不肖之徒见她年青貌美,经常轻言薄语对其侮辱。林氏觉得孤儿寡妇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于是,在献章10岁时,林氏带着孩子,举家从都会村移居到白沙村,以其贤慧的母爱,培养出一个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的陈献章。陈白沙不负母爱,刻苦用功,一一跨过“秀才”、“ 举人”的门槛。随后,他进入国子监读书;但两次赴京会试都落选。“天下功名无我关,只缘我自爱江山”。终于,他从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中摆脱出来,翻山涉水,远道赴江西崇仁,拜舍弃仕途,以耕读为生,以圣贤为典范的吴与弼为师。
http://s12/middle/4ce7e47fg93a1e74360cb&690
陈献章回到白沙村后,在村里筑了个“春阳台”,把老师题书的“贞节堂” 置于台中。从此,他不忘思师教诲,在春阳台潜心研究学问;后来,又在春阳台开堂讲学,招收四方学子。十年寒窗,陈献章“静坐澄心,从中悟道”,不但敲开圣贤学说的大门,悟出“心则理也”,“学贵乎自得”和“以自然为宗”的哲理;而且兴学育贤,誉满京城,开创了理学“岭南学派”,成就了“岭南理学第一人”。
白沙逝世后24年,明神宗下诏在陈献章故里建陈白沙祠,人们为了纪念陈母林氏教子有方,便将祠堂第二进命名为“贞节堂”,并将吴康斋的题书制成匾额,高悬堂中。白沙祠建成后,皇帝又下诏重修前边的贞节牌坊,以传承“母节子贤”的遗风。
离开白沙祠前,我再次抬头仰望吴康斋题书的“贞节堂”牌匾,只见三个金色的大字散发着深沉的异光。尤其是那个“贞”字,形状酷似慈母抱子,不但令我联想到林氏母爱的伟大;更使让我感悟到吴与弼和陈献章,一脉相承,师生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