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作为县一中初中部的一名语文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去了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当时接待我们的就是邓彤老师。亲切而又朴实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遗憾的是那次没能听到他的课。三年后,在市一中的音乐厅里,我终于弥补了这份缺憾。
早就闻名全国的邓彤老师依然是那么朴实,这次他上的是《我有一个梦想》,文章我早已熟悉,只是从未教过。近几年我经常外出学习,听过的名师教学也很多,邓彤老师的教学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听了这节课好几天了,我一直在思考,感觉收获颇丰,这里我主要谈两点:
一、细读,读出了语文味。
《我有一个梦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美国悲惨的现状。邓彤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后,让学生把书合起,再运用多媒体显示了第一段文字,只是第一段文字已经被加工了,他抽调了三个标点和两个词语,再请学生填空。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巧妙,事先没有布置这方面的阅读要求,所以学生在阅读时的关注点不同,填出的答案也多种多样。例如“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中“备”被抽取出来,要求填空。学生有的说填“倍”,有的说“备”,但无论哪一种,学生都说出了依据。在对标点和词语的品析中,学生对句语句之间的关系、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彻,对语段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邓彤老师提倡素读教学“四一律”,即抓住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进行研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素读,让语文回归本真。
邓老师的课堂没有花样繁多的活动,没有学生热热闹闹的掌声。我想,要做到这些,对邓老师来说不是难事。但这节课有的是静静地默读,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静心阅读中学生自然会有新发现,如一位学生在阅读第三部分时,提出了44页第2-10段的排比段中,有两段句式有变化,这是为什么。没有凝神阅读,怎会有如此发现?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发表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一篇即兴演讲,没有准备,情绪激动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形;有的认为这是故意安排,让句式富于变化;有的认为这是强调,因为马丁.路德.金感情已到了极致……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若没有学生的直面文字,没有这种互动对话,又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非常感谢邓老师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精彩的一课。邓老师说过,他要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培养优秀的读者。他的这节课就起到了这种示范作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也会努力践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