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摆着的是黎戈的《私语书》。封面以浅蓝色打底,“私语书,黎戈,XX出版社”几个白色正楷小字。整个设计非常素朴淡雅。我喜欢一本书,说是感觉,通常也综合了各种因素,内容首当其冲自不必说,其它如装帧、排版、字体、美工,编辑,都在为我评价一本书的时候起到加分或者减分的作用。比如我喜欢安妮《素年锦时》每页大量的留白,但是这种留白放在小说书上我就不喜欢。比如我喜欢粗糙的偏黄色纸质,小楷字体,而太过华丽昂贵的纸张,会削弱一本书在内容上的质感,我有这种错觉。《私语书》是一本有质感的小书,集结着作者对花草人事的观感,文字清淡简洁,和封面相呼应。夜深人静,开盏床头小灯,捧着书,沉浸在由黎戈渲染的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像踩在春天柔软的土壤上,笑意盈盈。“我是在等那个人,就像你丢掉的另一半一样,你见到他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已经被预设好,感情、印象,都已经储备到位,只等你轻触那个天亮的开关。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得,你开一个话题他就明白,你一交代关键词他就能感应到方位,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奇迹。而奇迹会发生在相信奇迹的人身上。”你分明感觉到,她给了你一个俏皮的笑容,而你也正看着她,心领神会,情意绵绵。
相较于她的上一本《一切因你而值得》,我是更喜欢《私》的。给后者的一句话评语是:书名恰如其分,看一个女子絮絮,也挺快乐。就像她说得,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莞尔。
《一切因你而值得》,主题是人物,那些形形色色受人尊敬甚至流芳千古的精神领袖们。而黎戈,将对他们的认识和记忆化成文字,轻轻地铺在纸上。但是,我淡淡觉得,尽管“信息量之大”,力度还是不够,或者说,她对大师们的描写过于抒情。关于这个题材,洁尘的《小道可观》更“给力”。
认识洁尘,是因为《看电影》。每一期《看》的倒数第七八页的样子,都有洁尘的专栏。连着看了大半年,沉不住气,找来她的书看个过瘾。最近看了她的《小道可观》,很喜欢。她是个勤奋的作家,从媒体退下后,潜心阅读和写作。她阅书之多,观影之多,作品之多,令我叹服。再看她的照片,知性淡定。“境由心生”,果然很有道理。我在心里默默地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向她一样,做一个智慧的女人,有一定的理性,同时包含温润。
我还特别喜欢的一个女作家是刘瑜。在看完她的《民主的细节》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她其它三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余欢》、《那么,爱呢?》。上周,刘老师在北京三联书店做讲座,我特意向去的听众朋友讨来录音,一动不动地听了两个半小时,动情时,还忍不住在电脑前鼓起掌来。呵呵。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就是没有理由的。听说她今天回国到清华教书,带政治系的研究生,我就下意识联想到陈丹青了。就特别不希望她像他一样,厌倦国内的教育体制,然后“退步”。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作比较,会不会不公道。他们都是在美国呆了好多年,一个学习美国的政治制度,一个学习西方的艺术,都有了一定的成就。或许是因为国外生活没有归属感,他们选择回国,进清华当老师。陈丹青老师被当成是一个老愤青,刘瑜老师温婉,她在演讲里笑说,不希望自己一回国就变成“敏感词”。
我喜欢一个作家的表现,去买他的全套书,珍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