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的回潮——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

(2007-05-02 02:24:00)
分类: 戏剧翻译欣赏
 《人性的回潮——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


德"昆西(1785—1859),英国散文家和批评家,著有《一个 吸鸦片者的自白》等。


〖导读〗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文学史上研究莎士比亚的论著可谓多矣,以至人们称之为“莎学”。其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这一篇论文当为许许多多研究者所铭记,并已成为“莎学”中的经典之作。
该怎样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伟大?其作品中无数的难解之谜曾经和仍然让历来的研究者为之头痛不已,也就是说人们很难找到进入莎士比亚作品核心的入口。面对如此复杂的迷宫,他们除了惊叹之外,常常感到气馁和绝望:罢了罢了,这样的作品不属于人间而只属于天国,常人根本无法阐释这样伟大天才的一切,我们只有顶礼膜拜而已,而已。不过,德"昆西没有灰心丧气,因为他知道理解天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无限地接近他的高度,然后寻找一个最好的途径去进入天才的世界。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完全正确地阐释天才之作,但至少可以为读者寻得某些仰望的角度和品尝一些天才的气息。在此文中,他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作为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这部以描写阴谋、凶杀而著称的悲剧,其在表现悲剧主人公心理方面的深度令人震惊,所昭示的人生哲理也常常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研究《麦克白》的人通常都会发现,第二幕第一、二场是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在这两场的衔接中间,发生了麦克白谋杀邓肯王的事件!这是全剧麦克白三次谋杀里最重要的一次,也是全剧最重要的剧情发展。但是剧本并没有表现谋杀场面,而是努力渲染麦克白进行谋杀前后的内心世界,他的恐惧、自责和犹豫,以至于神情恍惚,出现幻觉:滴血的刀子、脚步和钟声。显然,莎士比亚的兴趣不在于表现被杀者,而是凶手麦克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德"昆西对此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角度:从分析麦克白夫妇刺杀邓肯的阴谋成功后,忽然听到的敲门声这个细节开始。他的问题是:莎士比亚为何要在此时设计这样一次敲门声?敲门声为什么对德"昆西自己产生了多少年以后还无法消失的心理上一种说不清楚的影响?
从这样一个细节开始,德"昆西带领我们走进莎士比亚的世界。
德"昆西认为,《麦克白》的特色在于非常注意吸引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在剧中,当麦克白夫妇刺杀邓肯成功后,忽然听到敲门声,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恐慌不安,这种恐慌说明行凶者内心对自己的暴行其实不那么心安理得,甚至感到自己的行为就是犯罪,应当受到惩罚。而这,就是悲剧凭借恐惧所能实现的净化人们灵魂的作用。
不仅如此,德"昆西进一步告诉我们,这短短几下敲门声,实际上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当暴行结束后,这敲门声的响起,标志着人性的回潮,世界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敲门声所宣告的是:这个世界上尽管有罪行的发生,但它毕竟是短暂的瞬间,且终归要受到制裁。而正义和真理,永远是人间的主宰,这就使刚刚陷入不安的观众对生活重新恢复信心和对未来产生希望。回过头来,观众又会进一步体会到,刚刚那个短暂的生活进程中的不正常的插曲,又是多么可怕,从而在理智和情感两方面都加深了对那罪行的拒绝和谴责,最终实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灵魂的效果。
一个小小的戏剧动作,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细节,经过德"昆西的分析,竟然使我们发现蕴涵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使我们在惊叹莎士比亚的戏剧天才之余,也不由得对德"昆西的天才分析感到由衷的佩服——的确,要理解天才,就要有天才的眼光,不是么?
此外,德"昆西的分析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在于他对剧中人物有真正的同情——包括对于反面人物。当然这里的“同情”指的是对人物的了解之同情,通过这种同情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物的感情和理解他的感情,而不是一种怜悯或者赞成的同情。注意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