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8-03-13
第一步:舒展
双手搓脸,像洗脸那样轻轻搓揉面部。轻柔眼睛、鼻子、嘴、耳朵的周围,使面部肌肉舒展开。舒展通道:七窍相连、相通,我们需要舒展发声通道,使其通畅。闭拢嘴唇、捏住鼻子,稍稍用力吹气!感觉耳膜会鼓、眼睛会胀,用合适的力度,十个为一组,做四组。
第二步:共鸣练习
将舌头放松平躺伸出(像狗伸出舌头那样),然后舌头微卷,让上嘴唇和舌头之间留一条小沟,现在我们来发“wu”这个音,发声的时候要感觉全身都有共振。这个练习可以改变你说话和唱歌的音色,让你的声音更加明亮,有磁性,这样的声音K歌才好听!
第三步:丹田发力
发“hi”这个音,每发一次,我们的腹部也要随着动一下,这个练习是训练丹田的力量,腹部的气息发声,让你获得正确的气息支撑点。
第四步:均匀弹唇
用拇指和食指撑起脸蛋或嘴角,放松,轻轻吹气使嘴唇弹起来。保持气息均匀、慢吐慢吸、喉部完全放轻松,一口气保持十多秒钟,气息要平稳。此动作训练声带,同时训练声带的均匀震动。。。。K歌声音好听的前提,是声带震动要平稳、均匀。。。慢慢才可以获得轻松的高音!!!一次一口气,保持十多秒钟,做十次。
第五步:丹田咬字
先发三次丹田用力时候的“hi”音,然后读一段任意的歌词句子,注意发音时候短促有力。这样练习,放开你的声音,用正确的气息感觉去咬字,让你的腹部获得一种肌肉反应,K歌时就会有正确的气息支持,对突破高音很有帮助。
第六步:假音朗读
用假音说话(类似曾志伟说话的声音),用假音来读完一段完整的歌词。这个练习没有多神秘,这是训练我们的假音,同时能够让声音越来越有“点”、质感。
第七步:声音竖起来
先来复习下第五步共鸣发“wu”这个音,保持“wu”发音位置和感觉,再发“mu”这个音。将“wu”和“mu”交替来发音,注意发“wu”和“mu”音要统一,坚持练习,你的声音会越来越有质感。
第八步:甩音高
在第三步均匀弹唇动作基础上,发“DU”这个音,模仿摩托车发声的声音。这个动作比起均匀弹唇来讲,力度更明显。要保证弹唇的正确和声音的稳定程度,一次一口气保持十秒左右,我们还可以做真假声之间的转换。
第九步:动耳朵
将面部肌肉向斜后上方扬起来,去找一下“突然受到惊吓”时的感觉,就对了。 很多朋友不会做这个动作,如果不会做就跳过此步,这个动作其实对K歌很有帮助的。
歌唱的放松状态
第十步:呼噜练习法
堵住左边的鼻孔,右鼻孔吸气,发出打呼噜的声音,然后堵住右边的鼻孔,左鼻孔吸气,同样发出打呼噜的声音,最后两边一起发出打呼噜的声音(有点像猪叫)。这个练习能够打开我们的声音通道,更重要能够打开高位置,帮助我们更好、更轻松的唱好高音。
第十一步:强度练习
舌头像第五步中狗喘气那样,发“eng”这个音,有点像架子鼓里面底鼓的声音。
第十二步:狼叫
回忆共鸣练习中发“wu”音,迅速将其转换为假音,控制好喉咙的振动,从低音往高音走,再回到低音。喉咙放松,保持音色一致,常做这个练习,可以扩展我们的音律,统一我们声区。
课堂嘉宾:董同学
嘉宾介绍:
董同学,来自南京某国际学校12岁的六年级小同学。从小业余喜欢学习传统评书表演,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用声方法,仅靠单纯模仿老艺人的说唱语调,过早引起嗓音疲劳并带有较严重“喉音”,听起来声音苍老、缺乏光泽,同时引起喉器自然调控能力失调,音准无力把握。经过廖老师连续几天到严格教学,董同学嗓音得到明显改善,不但声音愈来愈明亮富有光泽,音质、音色、音准、节奏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效,预祝他的未来一片光明!
* 试听提示:
“喉音”是歌唱中的大忌,它不仅听来声音粗粝、暗淡、而且缺乏艺术感染力。引起喉音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喉咽腔不正常用力,而所以会出现不正常用力其根本就是呼吸支持与嗓音的关系不正确,因此解决好呼吸与嗓音的关系就成为歌唱艺术中的重中之重。
欧洲声乐史上有句名言,大意是: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能唱得最好。那么,怎样的呼吸叫做“正确的呼吸”呢? 我们的许许多多“声乐专家”们自以为很明白,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这所谓“正确的呼吸”尤其不可能是一些“嗓音专家”“喉科大夫”“声乐教授”们所推崇、倡导的来源于某些医学解剖教科书本上的片面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些诸如“吐唇哼音”等练习,自认为这类练习可以使得歌者声带放松、得到休息并建立所谓“声带被动闭合挡气”的效应,其实大错特错! 殊不知,这样的练习犹如把一个人放在风洞里吹,轻则感冒发烧,重则......不可说,不可说!
人们想要真正了解美声歌唱与其呼吸的秘密,非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历代大师们的经典遗训,非如此又怎么可能参透歌唱艺术的那些个真经——奥秘事儿呢?
\(^o^)/~
——摘自【廖小寧声乐教学札记】
咽音与歌唱声乐教学培训课程
音乐听觉训练要趁早
2018-03-13
音乐的对象是听觉,然而许多音乐学习者并不重视听觉的训练,而是崇尚理性的学习,以为感觉是人人生来就有的,用不着浪费时间训练听觉。“趁着年龄小先学表演技术,长大以后再提高音乐修养”是不少人的惯性思维,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感觉在学习中的价值,早期训练的必要以及靠天生听觉来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其实不同的工作对感觉的要求是不同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所以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曲式、回味、分析理解。即便懂得了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好的听觉犹如缘木求鱼。瞎子、色盲不能学美术,但能学音乐,听觉残疾、聋子不能学音乐,但可以学美术。一个正常的人,倘若不去改造提高音乐的认知、记忆力,他的感官感受力就越是浅陋和局限。只能在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的刺激下陶醉于音乐的表层。
所有的感觉都是训练出来的,如染布的工人,就能对红色分出更多的层次,一般人是达不到的。香水、闻酒师嗅觉灵敏能闻出不同的香味,若让他猜白天那些摊位都是卖什么的,他们很快就能找到卖鱼、卖葱、卖姜、卖牛羊肉的摊子。研究发现人能分辨一万多种气味,多伟大的成就啊。你能靠天生的感觉闻出这么多的气味吗?人们想家的时候,也是感觉记住了某种奇怪的小吃,它一下子把你底层所有的东西都唤起。就色彩而论,许多色彩给人造成冷热静等感受,它是比联想更直接的生理、心理引起的,是亿万年劳动和实践造成的,也是训练出来的。味觉灵敏的人可以对味道的咸淡酸甜分出更多的层次,水雷的测听员都是经过训练的听觉,在深海中能听出有否水雷。学习音乐,听觉训练是年龄越早越好,据说,生下的小猫在几个小时内若见不到阳光,将来就是瞎猫,这几个小时就是眼睛学习的“关键期”。听觉训练也是有关键期的,等到十多岁再训练就会事倍功半,这也是视唱练耳老师的共识。
我曾在论文《视唱练耳本体论》中,提到其他课程是对客体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搞懂客体的知识,目的是便于以后解决问题。而视唱练耳是改变、提高主体感觉的学习。这时的感觉是理论武装起来的感觉,感觉到调式、节拍、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是欣赏音乐的必要条件。这时的听觉是有分析有理解有音乐记忆的听觉,所以它是改造主体的学习。感觉不是按年龄、理解来划分级别的,经过训练的小孩比大人的认知要敏捷准确得多,所以在学乐器前或同时,要进行音乐听觉的训练,耳聪目明就会使人聪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