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7-12-11 威廉·哈特 灵隐寺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个农夫在同样的土壤里种了两粒种子:一粒是甘蔗的种子,另一粒是苦树(neem)的种子,苦树是一种很苦的热带植物。两粒种子种植在相同的土壤里,接受相同的水分、相同的日光、相同的空气;大自然给予它们相同的养分。两株树苗从土壤中冒出来并开始成长,然而,长成的苦树会怎样呢?它的每一部分都是苦的,而长成的甘蔗每一部分都是甜的。为什么大自然,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为什么神对一个这么仁慈,而对另一个那么残酷呢?
不,不,大自然既不仁慈也不残酷。一切按照固定的法则来运行。大自然只是帮助种子呈现其特性。所有的养分只是帮助种子显现其自身潜在的特性。甘蔗的种子具有甜的特性,所以,甘蔗会是甜的;苦树的种子具有苦的特性,所以,苦树是苦的。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
如果这位农夫走到苦树旁,向苦树鞠躬三次,绕着它走一百零八圈以表示敬意,并且供上花朵、熏香、蜡烛、水果和甜点。然后,他开始祈求:“噢!苦树神,请生出甜芒果,我要甜芒果!”可怜的苦树神,他不能给甜芒果,他没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有人想要甜芒果,他必须栽种芒果的种子。这样他就不必衰求任何人的帮助,他所得到的水果必然是甜芒果,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
我们的障碍、我们的无知是:我们不在意栽植何种种子,因而我们经常种植了苦树的种子,但是,到了收成果实的时候,我们突然警觉,我们想要的是甜芒果。于是,我们开始哀求,盼望能得到芒果。当知这是行不通的。
摘自《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