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谓泥石流  ---   灾害科普

(2010-08-15 22:20:35)
标签:

天气

泥石流

暴雨强度

杨贵名

华南

杂谈

                   国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分布示意图

                      2010-06-24  来源: 人民网-科技频道

 

W020100624391310464543.jpg ---   灾害科普" TITLE="何谓泥石流  ---   灾害科普" />

图解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三个条件

 来源: 人民网-科技频道

 

W020100624393092848908.jpg ---   灾害科普" TITLE="何谓泥石流  ---   灾害科普" />

  泥石流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地质灾害,它的形成通常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需有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通常岩层断裂、岩石强烈风化以及松散沉积物大量堆积的区域都能够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

  2.充足的水量来源。只有大量的来水才有力量搬动巨量的砂石,而山洪正好提供了产生泥石流所需的水量。

  3.陡峭的河谷沟床。陡峭的河谷沟床有利于汇集各方来水,同时,也能使巨大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我国是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有23个省区的200多个市县曾经遭受过泥石流的侵害。  

                 暴雨预测难度大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

 2010-06-24 来源: 北京日报

 今年的雨水似乎特别多,6月13日以来,我国华南、江南南部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6月17日北京也遭遇今夏的一次较强降雨。5月间南方地区出现6次大范围的强降雨。然而依靠现有技术水平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暴雨十分困难。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为何低?近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等专家解析了这个问题。

  中国暴雨强度大时间长

  与相同气候区中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局地暴雨天气出现时,多伴随雷电和狂风。

  6月中旬的3日内,华南地区连续出现了14次强降雨过程。5月致使广州变“水城”的暴雨,已刻在广东省气象台台长冯业荣的脑海里。“这场暴雨,相当于7个东山湖的水。”他认为,“像这种中尺度的暴雨预报是最困难的。”

  强降雨过程频繁集中、局部地区降水强、局部地区强对流活动强,一度被总结为这几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特点。

  “5 月7日的特大暴雨,广东省气象台能做到提前2小时预报实属不易。”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粱必骐表示,一个月内连续出现多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这在南方地区也不多见。

  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认为,华南不仅暴雨多,而且强度大,从区域范围看,华南是暴雨强度最大的地区。在我国,华南、长江流域和华北等地都曾出现过强暴雨。此外,也有少数一些暴雨出现在沿海地区,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南京大学教授余志豪提醒说,中国的暴雨个性化很强,暴雨有明显的集中期、局地性的暴雨越来越强,这种“雷人”的特点到底是暂时性的,还是未来暴雨的一种趋势很值得研究。

  发达国家准确率只有22-23%

  暴雨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从可预报性上看,暴雨作为中尺度系统,水平空间尺度很小。这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是非常低的。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表示,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2-23%,而在我国,平均准确率更只有15-20%。

  为什么暴雨预报准确率如此之低呢?大气科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暴雨发生到维持的原因看,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

  其次,从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但是,问题又来了:卫星、雷达和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仪在暴雨面前难道都失灵了?

  杨贵名认为,我国平均约200公里有一个常规高空观测站,且每日仅两次观测,而形成暴雨的云团面积都比较小,生命史短,时、空上经常成为“漏网之鱼”。现有观测资料依然不能代替高分辨大气内部气象要素的观测,无法满足暴雨预报所急需的精细化的观测。

  目前天气预报已经进入数值预报时代。但暴雨预报实践表明,暴雨预报仅靠数值预报尚有相当困难,尤其是对突发性和持续性暴雨的预报在时间、地点、量值上都很难达到社会和公众需求。

  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刘心怡称,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由于初始场存在误差,而且对暴雨本身的物理过程,只能参数化模拟,其中的微小差别有时会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造成预报上较大的误差。

  特殊地形是预报“拦路虎”

  我国特殊地理状况也是暴雨预报的拦路虎。专家分析认为,现有数值模式对地形模拟是很难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称,我国受季风影响大,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重,加之处于欧亚大陆东岸,同时春末夏初冷空气活跃,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这种背景加大了暴雨预报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大暴雨的发生地点与我国的大地形也有密切关系。华南的暴雨出现在十万大山、云开大山和南岭的迎风坡。

  地形使暴雨“加量”的个例不在少数。专家分析称,1963年8月,沿太行山东侧出现的特大暴雨的幕后推手是山脉抬升作用。1975年8月,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地形之中,同样由于地形作用,雨量骤增。

  一场暴雨在地形作用下,雨量到底增幅了多少,目前尚无法对其定量。

  因此,粱必骐郑重地说:“特殊的地形常常使暴雨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突发的局地暴雨自然让人猝不及防。不要说准确预报暴雨,即使‘事后诸葛亮’,对一些罕见大暴雨还是无法解释其形成原因。这就是暴雨预报遭遇的现实尴尬和无奈。”

  余志豪则表示,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大,加上地形复杂,因此出现各种怪天气的几率比较大。如南方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的同时,北方的很多地区却还有低温、干旱和雷电等多种灾害。多种气象灾害的共存正是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的多变。

  GRAPES数值系统带来曙光

  “要通过深入研究暴雨形成的机理、完善暴雨预报模式、增加观测网密度等来不断提高暴雨预报预测准确率。”杨贵名认为,天气预报,尤其是暴雨预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数值预报,必须发挥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预报员掌握的理论知识、经验、资料与信息和其他预报方法对数值预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订正,甚至在必要时进行更改,最终确定的预报结果可能偏差缩小、较接近实际。

  丁一汇院士则表示,数值天气预报仍然是暴雨预报的主要依据。数值预报加预报员订正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是天气预报也是暴雨中、短期预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预报方法。要达到完全客观化、自动化的时代还要走十分漫长的路。

  目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天气预报系统1.0版本已实现准业务运行。相关检验表明,该系统对雨带预报基本正确,这也将给中国的暴雨预报带来曙光。

  短时临近预报同样是提早预知暴雨的重要手段。余志豪认为,目前虽然无法提前若干天预报每场暴雨,但可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弥补突发性、局地性暴雨预报的不足。

  除此之外,粱必骐认为,应加强暴雨机理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同时,暴雨理论研究应与暴雨预报实践相结合,谨防出现脱节。

  ■知识链接

  暴雨防范主要措施

  截至5月上旬,北京市今年平均降水量已经达到82毫米,比以往同期40毫米的降水量多了一倍多,今夏北京局部地区有可能遭遇极端天气发生暴雨。如何防范暴雨,使影响降低呢?

  1.暴雨来临前,应仔细检查房屋,尤其是注意及时抢修房顶,预防雨水淋坏家具或无处藏身,预防雨水冲灌使房屋垮塌、倾斜。

  2.暴雨持续过程中,应确保各种水道畅通,应防止垃圾、杂物堵塞水道,造成积水。

  3.一旦家中进水,应当立即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4.注意随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和出行计划,暴雨天尽量减少外出。

  5.山区大暴雨有时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附近村民或行人要尽量远离危险山体。

 暗流涌动的泥石流

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泥石流是地质灾害中比较频繁多见,而且破坏性较强的一种灾害。对于我国的西南、华南多山、多降雨的地区,泥石流更是比较常见。特别是每年雨季到来之时比较多发。在北方,随着冬季的积雪融化有时也会在山区出现泥石流。因此,要根据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做好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尽量降低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灾害。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W020100603541431945877.jpg ---   灾害科普" TITLE="何谓泥石流  ---   灾害科普" />

图4 泥石流的形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