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2010.7.23

标签:
大署24节气杂谈 |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头伏、二伏,横跨大暑,一般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时虽已立秋,但天气仍然炎热,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称。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热,所以称“热在三伏”。
大暑农谚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