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声音集中的探讨(转载)

(2010-04-24 23:26:37)
标签:

转载

声音集中能力的锻炼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唱出高音和唱好高音的基础。有的本钱好,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强。有的人本钱差,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差。本钱的好与坏就是指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差。有本钱的是好条件,无本钱的也不要自卑,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锻炼成好本钱。

    声音集中靠声带,所以声带集中声音的锻炼就必不可少。许多人认为声带不可操控,是无意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试着发几个音,比如:a     u。你会马上体会出声带闭合能力的差异。在这几个音中,会感到有的母音会使声音很集中,而有的母音集中声音不很容易。这说明什么?实际上就存在着声带拉紧能力的差异。用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容易唱得高,用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唱得高会费些劲儿。而且还会发现,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也会容易喉咙紧。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虽然喉咙不容易紧,但会感觉声音容易空。这就说明“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声音的集中能力,就必须排除喉咙的干扰,否则集中声音就是一句空话。有些人在没有排除喉咙干扰的情况下去集中声音,只能让喉咙必紧,那是因为喉咙在捣乱。有些人的喉咙虽打开,但声音又不会集中,只能让声音发空,会感觉唱高音很困难。所以“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就需要方法。很多人还没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想又打开又集中,那岂不是徒劳?

    所以在声乐学习阶段,交*练习就必不可少。你可以分阶段练习,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那就暂时可以不管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弱。如果是为了集中声音,那就可以暂时不管喉咙暂时的紧。如此循环反复,逐步达到喉咙开、音集中。

    声音集中离不开喉咙打开以后的空间,只有有了这个合理的空间,再去集中声音,你会感到此时的集中是不会受到喉咙干扰的,此时的集中就进入了可操控阶段,随着音的增高,声带拉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声带拉紧的感觉的强化就是更进一步的集中了声音,高音也就唱出来了。这是你才明白“关闭”的真正含义。你叫它“集中”也好、“关闭也好”。其实都无所谓,名称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喉咙和声带基本处于一个位置,喉咙打开的动作方向与声带拉紧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同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紧?那是因为喉咙紧声音紧,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空?那是因为喉咙开,声带集中也差,也是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所以分开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让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以上的罗嗦是为了说明集中声音不应该有喉咙的参与,至于集中声音也很简单。我个人习惯于发“ei”。这是我个人的习惯,当然只要是能集中声音的母音都可以用。如果能感觉到了集中的感觉,就尽力保持强化即可。如果会强化了,也就等于主动掌握了集中声音的技巧。这中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主动的掌握,你是主人。被动的掌握,你是奴隶。我们要做主人不作奴隶。

   最后声明一点:喉咙打开的方法会牵涉到声音的集中,否则明白了道理也是做不到的。

 tenorwang :我想首先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发声的基音,也就最终音质是与每个人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有些先天不足的人,可以让的良好共鸣加以改善.

其次,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往往人在唱不同元音而改变声带闭合状态,那说明共鸣的的统一性,还没做到佳. 当然,当你在唱闭口音,象"i.e.ei"时,会感到声音集中的多,开口音象"a, o"时,会使声音相对难集中, "u,ü" 也比较容易集中并且能打开喉器.等等,但这些现象都用共鸣位置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在训练中,能把不同元音的共鸣状态得到统一, 你的声音共鸣的集中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总之,训练声音的目的之一,是让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不要给于过多的责任, "不去阻碍,就是畅通"

你说的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是有道理的。我的意思是本钱是可以经过科学的锻炼来提高的,如果经过训练以后声带的集中能力强了,对唱高音是大有益处的。

    唱不同元音时声带的闭合状态是不能变化的,我感觉应该始终处于拉紧的态势下,只有这样声音才能谈得上统一。

    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确实是这样,但那是唱成以后的结果。“不去阻碍,就是畅通”这句话很好,大多数人都想“畅通”,问题是苦学多年也“畅通不了”。当一个学生的声带还不具备良好的闭和能力的情况下,虽说不去阻碍,但也不可能畅通,畅通以后的声音都应保持里面的“芯儿”,不论高音低音皆是如此。如果我们能解放自己的身体,解放一切干扰歌唱的不必要的紧张,声音就一定能畅通吗?我不认为是。如果声音稍高一点声带就拉不住,那还是枉然。如果解放身体以后,声带能达到歌唱闭合的要求,无论是高低音,此时才能算是畅通。

    声音的畅通是建立在“不阻碍,声带应积极的工作状态下”的畅通。有好多人患了声音疏松症,我想是因为过于放松,以至于声带的闭和也松掉了。这就是彻底不阻碍的结果。先生所说的“不阻碍,便是畅通”这句话要看怎么理解。

   帕瓦罗蒂所说的唱高音“喉咙里有一种收紧‘的感觉,我觉得就是在不阻碍的情况下声音的集中,这种感觉在演唱者中是“紧”而不是松,在听众耳朵里是松,是畅通。如果演唱者把这种“紧”也去不阻碍了,我想可能就谈不上畅通了。可见帕瓦罗蒂所描述的“收紧”的感觉正是让声带赋予了集中的责任才唱出了如此辉煌的高音,而这种高音恰恰是在他有意识操控下的结果。也许这是“帕式唱法”的具体体现。

tenorwang:要想声带做好关闭,就需要声带两端的肌肉有一定的张力,这个,我想就是你所说的拉紧.考虑到声带的构造,会让人下拉的感觉,前部分就是和喉头想联系, 其次,畅通是一种平衡意义上的畅通,我们不能按词面上理解. 声带的通过气流来振动,而产生音波,我称为"基音",就是你所说的"芯儿" A声带的张弛度与B气流量来决定振动频率,也决定了音高. 当A和B的关系在某一振动频率上显示出平衡稳定状态,这是我称之为畅通. 普通人只能一定的几个音高上保持畅通,而我们学声乐的就需要让任何音高都能做到.

帕瓦罗蒂在自己唱的时候,相必没那么多时间来感觉“喉咙里有一种收紧"的,只是当事后,回答别人的问题,才用这"一"种方式来解释他的感受,要是人们还不清楚声带的工作原理,仅对这一字面上的理解,也许会误解的。你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人们不亲身了解是,只看表面是难的。

yushizhi:这个声带问题越探讨越深。集中声音靠拉紧声带和收缩声带的对抗。声带具有两种力量,那就是张力和收缩力。声带张力足而收缩力不足:唱得响但唱不高。声带张力不足而收缩力足:唱得高而长不响。

   声乐技巧的基础是发音能力,能力中又以声带的局部振动和边缘振动最为重要,它是一切演唱方法的核心。

  帕氏感觉只是提供了依据,在演唱中只是一种本能和无意识,在初期阶段恐怕不训练不行,帕氏的最初是在“窒息”中度过的,一旦掌握后那便是本能了。我想这是阶段性的。

你能理解到这种程度真是不简单。喉咙和声带应该互不干扰,各负其责,喉咙只管松开,声带只管集中,往往是这两个冤家不听话互相打架。

      集中时喉咙免不了紧,喉咙打开时集中可能会差一些。这只是暂时现象。针对你这种情况,我建议你交替练习。

    1,作为学生初学阶段不必知道这些理论。作为老师必须要知道。

    2,关于声带集中要看如何科学的练习,方法不当会导致弊端。

    3,“窒息感”是练习中的感受,是“窒息感”找演唱者本人。

    4,身体状态到位就会自然出现,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付出长久时间代价的,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得到。无意控制是声乐学习快速进步的绊脚石,有意控制是声乐学习快速进步的催化剂,只要方法得当即可。

 余先生说的不错,作为学生初学阶段不必知道这些理论。作为老师必须要知道. 我也很少给初学者讲太多理论的东西,等他们有了一定概念,才给讲点做为辅助.

"帕氏感觉只是提供了依据,在演唱中只是一种本能和无意识,在初期阶段恐怕不训练不行,帕氏的最初是在“窒息”中度过的,一旦掌握后那便是本能了。我想这是阶段性的。不知王先生怎么看?谢谢!"

是的,声乐是要从自然通过不自然的训练到最终的自然发声状态.我不反对而且很赞成在学习过程中借鉴成功者经验和感受, 但只能是借鉴,而不去模仿,不是去寻找他们的感受,而是用他们的经验和感受来证实你自己的感受. 不断尝试是唯一寻出适合自己发声方法的正确而稳定的途径.从而不会走重复的误区. 在不断尝试过程中,你将会不时的体会到大师们所描述的感受, 这将是一种信号,你的方向大致是正确的。而不反其道,去寻找他们的所描述的感觉,这也许你会侥幸成功的找到,但会耽误很多时间.

yushizhi:我很赞成王先生所说的“只能去借鉴,而不去模仿”这句话。我们所借鉴的是前人歌唱的经验。帕式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想是肯定有道理的。

    我个人所理解的方法也许就是这样,因为这种感觉也确实就存在于我身,我也是受著名声乐教育家潘乃宪先生的影响而获得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潘先生说得非常好。经过我自己的实践我也获益匪浅。

    这种方法就决定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感受,那是一种不想获得也能获得的感受,我想这也许潘先生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种方法我可以简单介绍:

   1, 传统的方法:讲究唱高音提起软腭。形成喇叭口向后开。非传统的方法:要求放下软腭,让舌头充分自由,而且意识上口腔后面要小于前面,就是喇叭口朝前开

    2,传统方法唱高音:讲究掩盖,母音变形。非传统方法:要求换声时压缩声带,这种压缩声带的演唱者的感觉正好是“声带进一步拉紧”的“窒息感”。而且一旦掌握了,唱高音会很方便,“芯儿”就是因为声带进一步拉紧而更加集中明亮,不会产生“撑、抖、晃“的毛病。

    3。传统的气息运用方法:讲究气息意识向下,所谓的气要沉下来,实际上在演唱时,歌者的意识也是这样,造成“大便式”气息的运用。我称之为“死气,僵气,不流动之气”。非传统方法:讲究提气,但不是提起声音。要求气息意识向上,产生真正的流动感,让气息和声带产生充分的阻抗。

tenorwang:传统的方法:讲究唱高音提起软腭。形成喇叭口向后开。非传统的方法:要求放下软腭,让舌头充分自由,而且意识上口腔后面要小于前面,就是喇叭口朝前开

我认为:1,提软腭唱高音这说法没错,但要看它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是为了缩短发声的进程,增强声带的张力,建立光滑的反射面.我就认为是要做的。如果提软腭是为了撑软腭,增加口腔的紧张度,我就反对. 要求放下软腭,让舌头充分自由,而且意识上口腔后面要小于前面,就是喇叭口朝前开其实是一种瘦身的好方法,他可以方便唱高音,所有的高音都这样唱,也会影响高音的圆润度,顺耳度. 高音相对比较脆,降低韧度. 这种唱法在运用快速,多弹跳大跨度的高音,是绝佳的方法,但对长线条,大气势的乐句就显的太担薄了。

2,传统方法唱高音:讲究掩盖,母音变形。非传统方法:要求换声时压缩声带,这种压缩声带的演唱者的感觉正好是“声带进一步拉紧”的“窒息感”。而且一旦掌握了,唱高音会很方便,“芯儿”就是因为声带进一步拉紧而更加集中明亮,不会产生“撑、抖、晃“的毛病。

我本人反对由于掩盖而使母音变形, 对换声的概念,学习的最终应该不存在换声,每个音的组成成分是一样,只是比例不同. 我很难想象,声带压缩这一说法,也许其目的是合理,但我还是存保留意见.

3。传统的气息运用方法:讲究气息意识向下,所谓的气要沉下来,实际上在演唱时,歌者的意识也是这样,造成“大便式”气息的运用。我称之为“死气,僵气,不流动之气”。非传统方法:讲究提气,但不是提起声音。要求气息意识向上,产生真正的流动感,让气息和声带产生充分的阻抗。

气息意识向下不够还要向前,向后,向上了让气息循环流动是很重要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气下沉这说法是不合理. ,但气息要想和声带有充分而稳定的对抗,就要好好运用横膈膜了。

yushizhi: 1,这里的“不提软腭”是针对初学者开始练习打开喉咙时所说的。当初学者练习“打哈欠”时易犯的错误是极力提起软腭———压下舌根,形成口腔后面大、前面小的倒喇叭状态,不但喉咙不开,反而会锁死喉咙。喉咙是指“舌根——喉结”里面这个空间,要想打开喉咙就必须打开这里。打开以后的状态就是“舌根抬起———喉结放下”(前后左右全部开),以此来形成喇叭口朝前开的状态,也是声音得以充分开放的必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再去提起软腭,就不会产生其他弊端。

     2,母音变形这一点我和先生是共识的。“声带压缩”,简单的说就是高音的产生在声带的前端上,所谓压缩就是意识上的“由后向前”的水平运动感觉,高音其实就是声带变短变薄的产物。这种由后向前的运动意识的确会让歌者产生一种“窒息感”或者说有一种“收紧”的感觉。这种方法就是避免声区断裂。

          “声带压缩”一定要建立在初期“软腭下放———舌根抬起”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喉咙就不会干扰“压缩”的进行。喉咙和声带各负其责,互不干扰。在这一阶段的练习原则是“交替”。人的本能是:打开喉咙,声带也随之打开。集中声音,喉咙也随之收紧。所以,打开与集中的交替练习就会逐渐达到平衡和统一,逐渐分开喉咙和声带,让喉咙和声带充分发挥自己的功用,逐渐达到“喉外肌松,喉内肌紧”。

        压缩声带的方法掌握娴熟后,就会成为一种下意识,在歌者的的内感觉里,声带会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而自动调节,声带拉紧的紧张度会随着音域的变化而变化。

     3,气息的运用意识也是共识的。学习阶段的身体姿势要求“挺起胸膛,慢慢收回小腹托气,建立气息的向上流动”。古老意大利要求据说也是这样。吸气仅是下意识,让小腹的收动与发声同步,直至协调。换气就是快速放松鼓起小肚子,让气息自动进入,这样就不会在话筒前产生由于吸气造成的噪声,谓之“自动换气”。

           横隔膜是否能具体操作和感受,我个人目前还没有体会。我不认为小腹放松了气息就能运用得好,积极与放松是相对的。该放松的就一定要放松,比如:脖子外围、下巴、牙关节等。该积极的一定要积极,比如:小腹、声带等。人们都说卡鲁索放松,卡鲁索却说:你怎么知道我放松?我的臀部也在使劲儿。我想既然出自大师之口,肯定是有道理的。

tenorwang :余先生的看法,在理论上都是很合理, 有说服力,起码对我来说很受用,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初学者有个清晰和有效的概念和思路.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所措. 文字是很局限性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软腭下放———舌根抬起,在初学还没足够的经验去控制或感知软腭和舌根运动时, 以你的这一文字表达,很难让人走上你想要他们走的路上. 学习是一种解决一个大问题同时产生好几个或更多个小问题的过程,当人们不断的解决有直接影响的大矛盾过程中,得到进步. 方法是因人而易,步骤也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明知这样的向导会产生很多附带的毛病,但也非做不可,只要清楚对学生用要的次序,和各种附带问题的厉害关系, 有时以错改错也是很可行的方法. 总之,我的意思是,不去注重练习的次序, 而考虑对每个学生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呢??

yushizhi:其实,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想尽快出成果,这样只能是“欲速不达”。我的感觉,对学生来说分阶段练习效果还不错,声乐好比是一幅拼图,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拼好,只有不断的一张一张的去拼,有时也免不了犯错误,只要有信心、有想法、有措施。哪怕是拼的次序不同,最终会是一幅完美的作品。


yushizhi:歌唱发声的三个要素:声道、气息、声带是一个统一体,我们都希望马上统一起来。往往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我想,应该处理好这三个既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马上就达到歌唱家最终的“声音效果”。因为学生不可能“一心三用”,往往是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反而进步不快。与其这样,还不如抓一个重点。当然,这要靠老师判断。针对学生的“饥饿”情况,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也许在某些项目上会有所失,但这正是“拼图”的过程。

  当所关注的要解决的问题得以改善时,老师可以再去发现学生的其他“饥饿”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我想,这可能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是辩证的,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宜。

   当声道还不通畅时,无论怎样强调气息也是枉然。当声音还没有足够的集中能力时,即使通道通畅了,也有可能会在高声区破掉。当气息还不会正确运用时,即使有通畅的声道,有声音的集中能力,也可能会由于气息运用不当而受到干扰。声音集中,通道畅通,正确的气息运用是协调作战的。不能说某一项重要而其他的不重要。我常见有的朋友说:在歌唱中,气息是最重要的。也有的说共鸣是最重要的等等。还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这一切我认为是片面的。单独强调哪一个都会走入误区。作为一个老师,一旦只去关注某一项而忽略其他项,就会在原则上有失偏颇,而且这种原则就会带入到教学中去,会对声乐的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我把声乐教学第一阶段比喻成“错误歼灭战”,针对学生毛病的具体情况,歼灭一个算一个,直至完善。第二阶段比喻成“强化战”,针对学生三要素弱项的“饥饿”情况进行强化,这一阶段因人而异。第三阶段比如成“巩固战”,巩固成果,提高机能。第四阶段比如成“提高战”,此时,三要素应该说都统一协调得差不多了,声乐技术应该说掌握的比较牢固了。

    我一直认为声乐教学的阶段性是至关重要的,一嘴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可是在我所见的声乐教学中,有的不知在练什么,根本就没有重点,或者是只偏向于某个重点。三要素应该都是重点,只是阶段不同,重点不同。

   

yushizhi:许多人是忌讳谈声带的,认为声带在歌唱中的运用是不自觉的,是不可操纵的。在实际情况中确实有某些人是这样,是无意识的。

     但是,有意识的学习比无意识的学习要掌握的牢固的多,为什么有些人在一段时间把高音唱上去了,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丢失掉了,学生认为是没有了唱高音的感觉。那么,唱高音的感觉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有意识的巩固这种感觉呢?怎样才能不容易丢失这种感觉呢?这就牵涉到具体的方法。

      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声带?简单的说就是控制声带的“收紧”的感觉,这种“收紧”的感觉主要用在高声区,这也是换声的秘密所在。在中低声区也要有这种感觉,当然“收紧”的感觉相比高声区要“松弛”的多。声音由低到高的变化,声带上的感觉就是“逐渐逐渐的收紧”,一直到最高声区。谁能把握住了这种“声带逐渐受紧”的变化,谁的高音就唱的容易、自如。我们如果仔细听帕氏的歌唱,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听老帕的高音,我们会听到一种“聚焦感”,尤其是在换声区。当然你的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和鉴别能力,初学者可能会感觉不到。这种“聚焦感”就来源于声带的“逐渐受紧”。当然,喉咙外围是极其松弛的,这就叫互不干扰。

lambauman:我是最不忌諱談聲帶的。雖然說初學者沒有必要知道太多理論,可我的人就是這樣,沒有理論心裏總不踏實,一定要把理論搞懂了才能安心練習。聲音是從聲帶發出的,要有健康的發聲狀態,當然要了解聲帶的發聲功能,在低音時是怎樣的,高音時是怎樣的,什么是頭聲胸聲假聲,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必要的知識。

可是我這人就是感覺不到聲帶。不是我沒試過,而是真的做不到。我可以一口氣拉警報三個八度,由低至高由高至低,聲音是連貫的,但真的感覺不到聲帶在拉緊或放鬆,也感覺不到換聲點。(如果感到緊也只是喉嚨緊,那就是發聲方法錯誤了。至於聲帶緊不緊我可不知道。)即使用氣泡音,也只感覺到氣泡在喉嚨裏冒著,還是感覺不到聲帶的。

我覺得凡是唱歌或是練聲,共要能唱出不同的音調,就是在控制聲帶了,只是直接和間接控制的分別吧了。我個人覺得用間接的方法也能把聲帶控制得很好,而不必直接去想聲帶的。我唱高音時,是從聲音高位置和靠前來保證頭聲(聲帶關閉)的。我就是用這個狀態,在兩三個月內從女聲high C 練上了 double high C(雖然到high E以上就開始緊了,唉,第四換聲區嘛,老師都不准我練了)。

我也試過想直接的控制聲帶的關閉和收緊,把在通俗版置頂的潘乃宪老師的大作下載了來跟著練,結果聲帶沒關閉,喉嚨卻關閉了。(當然那不是潘老師的原意,也不是說潘老師的方法不科學,只是我真的感覺不到也控制不了聲帶,有什么辦法?)有一陣子,我唱歌時聲帶關閉不嚴,非當漏氣,聲音很虛,有人教我用咳嗽前一刻的感覺去關閉聲帶,保持著來唱,結果我一練,喉嚨又關了,嗓子痛了兩天。最後我還是從氣息支持和穩定喉位這兩方面著手,才把漏氣的問題解決的。

說了這么多,并不是要否定于老師的觀點。能控制的話,當然是控制為好。能把聲帶控制好,高音低音和換聲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只是想指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聲帶的。對感覺不到聲帶的人說聲帶鬆弛收緊的感覺,不但沒有效果,而且還很容易做成誤區。對這種學生,與其強調聲帶的感覺不如索性不去想聲帶,改由間接的方式來控制,這樣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yushizhi :确实有很多人控制不了声带,我想这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控制声带的关键是前期“打开喉咙的”的方法是否得当。

传统的声乐技术要求根本就不可能控制,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传统的某些误区,我只是想说明的是:当喉咙真正打开时,是很容易控制的,为什么我说“喉咙真正打开”。因为好多人不是真正打开,是“假打开”。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软腭的下放”,关于“软腭下放”,有一个意大利著名声乐教育家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要求是“软腭提起”,这个“下放”与“提起”正好相反,差别就在这一点,恰恰是这一点就决定了以后是否能控制声带。

我觉得“喇叭口朝前开”与“喇叭口朝后开”是有巨大差异的,传统的基本是“喇叭口朝后开”,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喇叭口朝前开”的意思是“口腔后部”是缩小的,只有“软腭下放——舌根抬起”才是“喇叭口朝前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喉外肌松”。一旦做到这一点,再去练习“喉内肌紧”就容易多了,也就能真正能控制“声带收紧”的变化,此时再去练习“ei”或者“nay”就容易多了,就会发现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打开”与“集中”的矛盾也就容易解决了。真正会“收紧”了是没有高音困难的。

tenorwang:“喇叭口朝前开”与“喇叭口朝后开,这要看你是怎么理解了,我理解的喇叭口朝后开是意思是为了打开空间统一各个共鸣腔.而且容易集中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密度.而你所认同的喇叭口朝后开,是来形容通过咽壁的缩短,来控制声带的长度, 而从意义上做到你所说的, "也就能真正能控制“声带收紧”".语言是很灵活的,如果概念清楚了,怎么说都没关系,你认为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