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就是记得人家的好
(2010-12-30 22:11:38)
标签:
个人记录 |
分类: 教育笔记 |
孩子去新外滩前,向我要了周的电话,并解释说“上次手机丢失,周叔叔的号码没了”。
我问“有什么事要找周叔叔”。他说:“元旦了,我要发短信向他问好啊。”
孩子的话,让我惊喜。惊的是我一时忘记后天元旦,还以为孩子有什么事要找周,我这脑筋也太世故了;喜的是孩子一直记着周对他的关爱,记着八月在上海时,周的一封信以及信里一张VIP,让他观看世博一路绿灯如入无人之境,让他分享到了博馆礼仪热诚的接待、体验了一回宾至如归的殊荣--而这些,是极少数人参观世博时才可以享受到的。
“很不错”,我站起身来,直接给了他一个大拇指,“什么叫感恩,就是不忘记人家的好,你懂了,很不错。”我改用另一只手再次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
不算多余的话:
当前,除了一个“拆”字,显现频率最高的估计就是“感恩”了。
“到处都是感恩,恰恰反衬着在这方面的缺失。”--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没把它当回事,没挂在嘴边也极少在以往的作文中提及,要不然,就此地无银了,这丑没必要去现。
有次孩子回来,餐桌上讲到学校就感恩布置了作业,他说他不太理解,“有点莫名(其妙)”,对此,我没作补充说明,这大概是我对孩子主动的问题唯一不作疏导的一次了。
吃完饭,孩子象往常一样准备收碗筷。我说,你做作业去,这些给武娭毑(保姆)做。他抬眼望着我,既惊讶又疑惑--这也怪不得他惊讶疑惑,因为齐人开餐、吃完饭大家一起收碗筷、保姆就是家人等等这些是一贯的家风--片刻,他笑了,边整理餐厅边对我说:“爸爸,你不是告诉我这就是感恩吧。”
我也笑了,“感恩,是一种常识。”我说。
事实上,感恩就是常识,是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国家、党团、家庭,都如此。如果把本来属于常识的感恩作为一项技能传授,甚至把它和“如何做人”这么深奥的理论捆绑在一起兜售,是很奇怪的。对这样的“感恩”,我内心其实一样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