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试下的应试(3):按要求答题

(2010-10-29 15:54:20)
标签:

个人记录

教育

分类: 教育笔记

  应试体制下,学校教育往往是被动的,除了基本的道德传承和基础知识的量灌输,在独立思考培养方面,我是从来不作期待的,并以此为奢望。这让我对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有近似同情的理解和宽容;同时,若遇到好的老师,更会油然而生一种庆幸和感动。
  也由此,每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包括和老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基本是执鼓励的态度。因为在我看来,哪怕孩子的理解或意见有缺憾甚至错误,首先表明他是自己在思考,有了独立思考为前提,才会对知识主动求实求真;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担负不了的,家庭教育就只能责无旁贷。换句话讲,学校教育是应试的,那家庭教育则主在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依托思辨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有效链接与沟通。
  鼓励孩子求同存异,会出现两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在得到鼓励的作用下,因为身心成长的局限以及知识未系统,一是观点容易偏左或偏右,二是在考试中会直接面临失分甚至因为和老师的观点不同而影响相关考评。
  前者是思辨建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后者是应试教育下必然带来的问题。“偏左或偏右”,处理起来不难,加以引导、予以适当调效大多就能OK,但失分和考评问题,则不仅有个时候连做家长的自己都有意见,却又不得不屈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屡遇以上两难。小学阶段,启蒙师因病休教,一度由一位范姓老师代理班主任,当她问及究竟喜欢哪个老师时,孩子童言无忌,直说了启蒙师秦,从而致使师生间闹出了意见(见日志《我真的不想愤怒》),并且当年期未没有得到“三好学生”,这也是孩子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在诸多方面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趋势并直接在考试中表现,如前不久月考中就答疑某个思考题时写出了两个不同的意见,一个是按照教科书上答的,一个是依据自己思考答的,结果该题分数尽失。
  就孩子为此疑惑或心存情绪时,虽然我清楚其间原由,但在孩子面前仅能轻提轻放,尽量从侧面或换一个角度甚至不借谎言来对事实予以适当说解和掩饰,力图等孩子日后成长自行辨别并处理。如就失分问题,我的建议是--平时要秉承个人思考,但考试时要按要求答题。我说“实际上,相对思考,按课本标准答题是很容易的”。

-------------------

相关链接:《应试下的应试(2):应对学习压力与考试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享受孤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