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父亲”的合理辩解
(2009-01-05 20:49:20)
标签:
教育生活记录杂谈 |
分类: 教育笔记 |
两年前,我被评为“最差父亲”,原因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
按照当前普遍的认识,这一评价接近事实。主要三点:1.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2.没有去过一次学校;3.没有批阅孩子一次作业。
孩子一年级时,鉴于孩子年龄小且路程远(有近五公里并穿越城区),我对接送执默许态度。孩子进入二年级,我的态度完全转为“反对”,并为此曾与孩子的妈妈、奶奶产生过较大的矛盾。迫于我的坚决,他们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即天气不佳或遇其它特殊情况,由保姆(步行)接送。这种状况维持了一个学期,到孩子二年级下期,我借故路上保姆给孩子买东西纵容了孩子的物欲,断然决定“不准有任何形式的接送”。
孩子1-3年级,我没有去过一次学校。仅在近两年,才去过三趟,一趟是孩子生日时送去可以和同学们分享的礼物(肯得基),一趟是偷看孩子策划的一期黑板报《感谢、祝愿》(见《孩子的成长比我当年要快 》),还有一趟是和校方交流“教师必备素养”(见《我真的不想愤怒》)。
孩子1-3年级的作业,我的确看都不看,即使现在,我也不当着孩子的面检查作业。前不久,孩子的妈妈出差,交托我检查数学,我对孩子说:“检查你的作业,有两个目的,一是看做了没有,二是看做没做对。你拿来,证明作业已经做了;做得对不对,我却认为是你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小男子汉了而且很聪明,这些知识你能够掌握好也必须掌握好。如果题目做错了,只能是一个原因--粗心大意。那么,你自己多检查几遍就行了。”
在前篇《我的教育态度
》中,我曾说过,获知“被评为最差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不明白学校评出这个玩意到底想干什么”。
这是当时真实的态度,甚至我认为“评差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耻辱”。
这句话可能言重了,我也无意抨击现在的学校教育,毕竟,校方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鞭策父亲履行好教育责任。问题是:评差是否一种科学的教育态度、是否理解了教育的实质?
前天,孩子的老师称“评差是一个误会”并问我“你的方法有点背离教育常识,为什么能达到好的效果呢。”
的确,就目前来说,除了体重,我对孩子的成长是满意的,无论知识面、组织能力还是德育等,都让我比较满意。但与人聊及成功教育及教育方法时,我一直不想大谈特谈,因为:教育的成功论是相对的、是暂时的,教育的方法不会一成不变亦无理论遵循,必须依据孩子的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换句话说,我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只能在变化中即时调整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相对坦顺的成长引导。
“说说你的意图嘛。”孩子的老师反复要求。
我问:“你童年最快乐的是什么?”
“最快乐的是和伙伴们跳绳、捉迷藏......”她幸福地回忆着。
其实,我也经常这样“幸福地回忆”,由此把自己孩提时感受的幸福还给孩子,让他有机会体验上学时的紧张和放学后的欢欣。而且,我会通过孩提时的回忆,把“最渴望父亲给我的而没有给的”列出来,在适当的时候用某种方式逐一给予(我的)孩子。如分工查阅资料、共同探讨问题等等。
“我知道了,你是想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对吧。”她问。
“算是吧。”我说。
“孩子那么小,又远,你不担心他的安全吗?”
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一是做父母的不可能不担心,二是担心并不能替代安全。“你认为要多大才不担心呢?”我反问道。
我知道她答不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没有时间界限的,他就是长大成人了,也一样会担心。看着她被问住,我笑道:“传授给孩子安全知识并让他用于实践,你不认为这更可以让我放心?”
“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过来这么多年,是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若出现了,看你怎么个交代;而且,你的孩子听话,路上不贪玩,如果贪玩,叫你头痛还来不及。”她批评道。
她的这个假设,是不符合逻辑的。什么东西一旦用上“假如”一词,结果就可以完全不同。“事实是,没有出现安全问题又没有贪玩。”我笑着回避了这个讨论。
“好,算你对。那我问你,不和老师勾通、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什么道理呢?”她后仰着,紧追不舍,又带有一丝丝轻漫。这是女性特有的轻漫,善意的、可爱的、温暖的轻漫。
我再次哈哈大笑起来。如果她不是孩子的老师,我会故意转换话题,接过她的“轻漫”逗她一下再还给她。“这是教育方式的不同。”我说。
“是吗,说来听听。”她又好奇了。
我“大谈特谈”了十几分钟,之所以如此兴致,不是为了满足她的好奇,而是“问题”涉及到了个人的两大教育理念:一是成长空间学;二是教育(系统中)的互通有无。
有事,以后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