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组织全班同学去给启蒙师(秦老师)贺生日。对此我比较满意,主要有三:
1.知礼。秦老师因身体原因已经弃教休养,孩子们还能一如既往地尊师、感恩,我为之欣然。
在秦老师离校前,儿子曾借双休出了一期《感谢、祝愿》的专题黑板报,稿件是同学们写的,由他负责版面设计、审稿和书写。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虽然很支持,却一直不露声色,仅饭桌上给他讲了几个尊师的历史典故;从他当时听得津津有味又约有所思的表情中,我估计黑板报的效果应该不错。后来,我特意去看过,的确还可以,策划水平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从今天再次组织同学去为秦老师祝贺生日这件事来看,餐桌上讲的历史故事,他显然在逐渐消化。
2.有节。我是昨晚从他妈妈那才知道这一计划的,听说他为此召开过一次班干部会议和一次班会,买什么礼物、哪样筹资、人员分工等等均做了比较细致的安排,搞得还蛮象一回事。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在每人出资三块钱的安排上,他主动承担起家境困难的同学那份。这一点不简单,说明小娃娃开始处事有节。
3.锻炼。黑板报和贺生日两件事,哪一件我都没过问,而且故意当作不知。欣喜的是,事情不仅条理清晰,效率和效果都还不错。组织能力既得到了锻炼,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这于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午,陆续有朋友打电话来夸他,原来朋友们在街上看见几十个孩子在他的指挥下列队有序行进。知其事,我当然很得意,同时觉得有两点应该找孩子谈一谈,一是管理方法,二是安全。因为在朋友们的称赞声中,孩子的表现过于突出,说明管理方法没有跟上他的思路,应该乘机帮孩子提高一点要求;另外,孩子们(假期里)自发的集体活动还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毕竟都是些小萝卜头。
孩子回来以后,看上去有点疲惫,我估计正是组织活动因为责任心太强给累的。但我不心疼,只有高兴,还有骄傲,因为这种累的最初体验他足足比我提早了五年!(我是初三才开始组织班级活动的)
我直接了当地表扬了他。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情绪在波动:起初是惊讶,转又兴奋,到我询问组织的过程和活动各个环节并不断给予肯定时,他已经是洋洋得意了。逞他不经意,我问道:“你应该累了吧。”他学着大人的样子耸了耸肩,做出无奈状:“是啊,几十个人走在街上,我很担心的,还有几个同学不听话。”
“我觉得你方法上要改进。”我忍住笑,转了话题,语气尽量表现认真,“比如说,你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安排一个组长,让他们象你一样去管理好每一个组,你只须管好组长就行了,这样你不就轻松了?”随后,我以自己学生时代组织同学春游、野炊的几个例子,跟他讲解了组织的方法以及如何管理好一只队伍,边讲解边对照他做得不错的地方再次加以肯定和赞赏。他一直很有兴趣地听着,从他满足又谦虚的点头里,我相信这次交流将会促进他更好地成长。
(明天,我会和他聊一聊屈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