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危机、老爷和给老爷当差--一顿乱谈

(2007-08-29 22:27:56)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自由漫步
  新闻报道是一把双刃剑。
  负面的剑锋比正面要锋利,杀伤力也要大得多。
                    --有感襄樊两次“新闻危机”
 
  第一次“新闻危机”
  2007年4月13日,襄樊搞了个“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的庆典活动。为了这个活动,襄樊的宣传机构使上了吃奶的劲,翻历史诵人文,试图故事里写故事。但事与愿违,该活动因为涉嫌“四愧”(愧对党中央、愧对老百姓、愧对诸葛亮、愧对新历史--刘先明语),反而招致一片质疑和批评。
  第二次“新闻危机”
  2007年8月22日,《湖北日报》发表了《受助不感恩资助者寒心 襄樊取消五名贫困生受助资格》一文。作者的意图是倡导感恩,没想到,文章经多家网站转载,特别是8月25日《成都商报》、《新京报》惊爆“取消受助资格中一人是副局长女儿”之后,着实触发了众怒,引来强烈的非议甚至唾骂。

  短短几个月,围绕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由新闻报导产生两次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国内是罕见的,也是襄樊头一回遇到。
  襄樊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襄樊名成天下的重要原因。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等称谓,知道的人相对要少一些。这两次“新闻危机”,无疑再次巩固了襄樊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以上众多的光环也更不被人愿意提及。
   “新闻危机”接连两次登陆襄樊,给习惯本位思维的地方老爷提了一个醒:比较以往的年代,新闻已不完全由“妓者”滴墨成文了。
  
  如果襄樊政府把脑筋换一换,有相应的“新闻危机”意识,有防范的能力和技巧,换句话说,襄樊当值的部门和官员不学政府的老爷作风,后果不会这样严重。
  先拿“葛亮出山1800年”来说。这类活动是可以拿来搞,能够促进地方经济、推动文化建设,即便把古人用过的毛坑围起来砌一座展览馆也无所谓,问题是,对这个翻新复古的活动,当有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涌现,特别是中央已行文禁令,这个时候的襄樊政府,就应该以一变应万变,宣布:停止举办!把庆典经费改设为“诸葛亮公益基金”,其中部分基金用于资助襄樊的贫困生。
  想想,如果这般动作,为筹办庆典费尽心机大张旗鼓的宣传不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于诸葛亮什么什么的风范都是最现实最典型的弘扬,即使后面跟着发生五十、五百个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的事,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尴尬。
  再说“取消贫困生受助资格”事件。事情还没有演变成事件的时候,当值的职能部门就应该主动跟进,恰当、适时地作一些说服和解释工作。比如说,承认孩子们不懂事,没有按照女企业家们的要求“给她们即时打电话和送上成绩单”,并代为感谢致谦,但毕竟是孩子嘛,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批评他,改过来就行了;再把文章倒过来念,如果因为孩子做错,大人们跟着也做错,那就显得女企业家们太没女人味,也太不应该了噻。倘若工作做过了,好话歹话都讲了,哪个企业家还是对着媒体大呼小叫,没关系的,安排税务部门去她的企业蹲点,不信她不加倍资助,不信她资助后还会提什么条件,本来嘛,没有党和政府对她企业的资助,她能发吗?恐怕她的子女也得受助,而且会为讨来区区1000人币满腹牢骚。况且,既然是行善,把钱交给慈善机构就行了,至于要看着钱具体到哪个人,有必要吗?明摆着是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嘛。一对一帮扶,就不必拉上机构,更不必宣扬。
  同时,当差的官员应该把责任更多地移到自己的肩上,别让孩子们去挑,他们也挑不起。邀请多方媒体,组织一个有模有样的随便什么名称的会议,一方面承认自己的工作不到位、资助制度和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假意也好杀鸡骇猴也罢,把那个假借下岗之名获取贫困求助的杨副局长真下岗,或者先给个警告撤职什么的,场面上应付过去,以后哪怕再把他官复原职甚至提升正职,鬼都不会在意的。
  唉,说了也白说,其实是一顿乱谈。
    睡觉~~
 
注:偶尔读了一篇论坛的贴子,内容观点跟我的相近,以原文为模,再制了一个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