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们》之尤彭熙先生——杨鸿晨尹洪波著

(2021-04-02 17:10:48)
标签:

武林轶事

分类: 意拳风采

《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们》之尤彭熙先生

 

尤彭熙先生,190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和德国的Heldelberg University,于1926年获得德国医学博士,上海著名皮肤科医生,也是象棋高手。1925年王芗斋先生受师兄钱研堂先生之邀赴上海迎战拳王英格,威名大震,被武友们挽留于沪授艺。尤彭熙亲眼见到当时比武情景,又见芗老与武友切磋武艺之绝技,遂萌生拜芗老为师之望,经钱研堂先生介绍,于1928年拜入芗老门下。他五十年如一日,苦练不辍,终妙本全彰,而彼正觉。

1981年尤彭熙夫妇被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研究院(Stan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邀请去做实验和医学交流。后来被当地的武术界人士邀请开班教授芗学。因此,尤与妻子欧阳敏就在美国居住下来,由其美籍华人徒弟黄德辉博士担保定居于旧金山,后不幸于1983年7月21日在美国逝世。

尤彭熙在中、美两国传人甚多,最有成就的有梁子鹏和黄德辉博士,黄乃是世界知名度很高的武术家,现在他的学会已发展到世界37个国家。

尤彭熙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亦修拳术。初学太极、咏春等拳,得列芗门后,专一不二,砥砺苦修,芗老甚器重,尽全力辅之导之。与尤同修者尚有马建超、宁大椿、张长义、朱国福、张长信等人,师兄弟们互相研讨,朝夕共处,如一奶同胞。当时芗老和钱研堂先生共同悬壶问诊,患者甚众,所用的药材大多从药都河北省安国运至上海,高振东等师兄弟轮番保护药车,芗老与钱研堂先生医术高、药材真,自然疗效显著,收入颇丰,故师兄弟们都不交学费,芗老还要补贴弟子,以便安心专业训练。缘于此,大家的武学造诣日渐精良。师徒的经费充裕,但尤彭熙还是经常资助,他虽是儒雅业医,然其敬奉恩师、关照师兄弟们的美德,豪侠慷慨早已口碑传诵。

1933年,芗老北归家乡,临行与老友及弟子们商量给其师郭云深老先生树碑表墓之事,众皆一致赞同,当即就有人争着凑钱。隔日,尤彭熙把钱都退还给大家,并把自己备好的全部资金交给来接芗老的大师兄周松山。

现在,这座碑还完整地保存在深州,成为极其珍贵的中国武学文化史证。其真正价值正日益彰显出来,因此碑和所有碑刻不同,没有芗老的名字,也没有尤彭熙的名字,但他们师徒的嘉行义举永远会铭刻在历史的丹青之中。

尤彭熙功深艺精,作拳轻灵沉稳,圆活无常,连他的夫人欧阳敏也是实实在在的实战高手。一次,夫妇俩到上海的南京路购物,突然遇到两个瘪三抢一位女士的钱包,欧阳夫人眼明手快,一把将其中一个瘪三拦住,还未等尤先生出手,其夫人已经把挥拳扑上的两个家伙打倒在地,其中一个趴地上呻吟不止。原来欧阳女士穿着高跟鞋,在打斗时飞起金鸡腿法,踢在那个家伙的小腹上了。此事后来一直传到北京,闻者皆且羡且笑。

由于医生职业的原因,尤彭熙在传播桩功时,一向以疗病养生为主,而且耐心讲解要领和注意事项,从学者无不感动。即使是对流行的体育项目和武术功法,亦复如是。当李小龙的截拳道在影院的催动下风靡全球时,尤彭熙则告诫跟他学拳的人们说:“这种功法根本同中国传统文化无关,更不是什么高级国术,是自残道和害人道,阴阳不明,以电击身,强化局部,刺激心脏,如此练功的人最多能活50岁。”当有台湾年轻习武者问及截拳道技术奇效如何?尤先生能否同李小龙一试时,尤先生不屑一论:“低腿都站不稳,抬腿踢的又那么高,早已失去重心了,小心自己爬下,明年有弟子邀我去香港,你联系好了,我当然可以试一下。”可惜此言不久,还未等尤去港,他的弟子梁子鹏已提前轻取了李小龙。(李自称当时头疼,状态不佳。)

在尤彭熙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陈巨来的人,此人号称“花花太岁”,因体极虚弱,多病缠身,由朋友介绍学于尤。尤细心授以养生桩法,详加辅导,并为之疏导其心理,每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运动量,可谓圣手佛心,体贴入微,陈亦感动,坚持锻炼桩功。仅三月,大见成效,其苍白的脸色现出红润,饭量亦增,失眠之疾痊愈。复又继续站养生桩,尤将姿式调高,站桩时间延长,又一月,陈健壮如常人。家人皆大欢喜,送来重礼相谢。孰料,第二天晚上陈站桩时,竟提出现在身体好了,要学房中之术,尤初以为是开下流玩笑,未介意,但陈却再三追问此术,联想到陈平日常挂在嘴上的秦楼妓女,风流艳闻,尤大不悦,然碍于友人面子只好劝其自重,爱惜初愈之身。陈却怪尤保守,还拿出一枚自刻的印章送给尤为礼,尤说:“石料很珍贵,但刻功太俗,需以桩功深入方可进步!”陈却怪尤不懂艺术,还说他知道习武的人都会房中之术,愿出高价求之云云。尤正色告陈:“真正习武之人讲究节欲,不能禁欲,更不能纵欲,因所炼精气神也;精者有神之精和液之精,如不惜精纵欲,必面色如土而耗生也,何谈养生,岂能长寿?如若不信,请君另就高人!”陈大恨而去,竟编造出尤嫖娼犯奸被捕入狱,最多再活一年的谣言,幸亏人们都熟知尤的人品,才无人上当,但尤却因这件事而生气,病了四天。

尤彭熙事迹颇多,其中还有关于练功中“空劲”一说引起人们的争论。尤早年练太极时,结识一位武友名乐奂之。乐自称创了“空劲”,在不接触对手的十米开外处能挥手将人击为重伤,尤深为惧服而求学于乐,然乐教了他两年运气,尤还是不能发“空劲”于人。自此,尤拜芗老,再不练隔空打人之类功法。一年后,乐见尤只练站桩不再学空劲,便到处说尤被他在五米以外用空劲打成内伤,尤闻此说很是不快。一日,在复兴公园偶遇乐,有乐之弟子出面请乐和尤二人切磋拳艺,以前都是乐带尤练拳,尤只是乐的陪练而已,乐的意思只为教训尤,不该弃他而去学什么站桩,二人遂搭手;乐施狠手擒腕别摔,不想尤搭点之小臂向回一挂,顺势截拳击中乐胸部,乐重伤三个月不起,求当时上海伤科名医佟忠义医治方愈。此事引起轰动,因乐是大名家,又是“空劲”创造者,尤能将其致伤,当然隔空发功的本事比乐还高,尤因乐奂之的威望,是以“空劲”所获,故闻此误传也不反驳。自此,上海的人就知道尤彭熙的“空劲儿”十分了得。

据尤彭熙自己称,自站桩后他对空劲的神奇嗤之以鼻,听之而已,尤其是苦练芗学多年后,他发现所有武术界中什么发空劲儿、什么发气功等等,对于有一定桩功的人来说,根本毫无作用。但是,1949年春节时,他正在给一个弟子示范勾挫试力的用法时,他的双手明明还没有碰到这位弟子的身体,弟子便如遭到重击向后跳起。尤大感不解,以后又多次试验,其他弟子也发生了这种现象;于是,尤相信眼见为实、亲试为证的信条,相信并声称自己确实有空劲功夫。之后,空劲伴随着深信和置疑一直争论到尤谢世的前一年,才终于有了定论。

尤彭熙为人正直坦诚,他之所以坚持空劲之说多年,是因为他在同弟子或熟识的武友们对练时,事先确实没有做托让他们配合,却能在他做发力动作时,他的弟子或武友们真的出现了倒地或其它如遭击打的反映。一生追求真知正念的尤在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又翻阅了大量资料(如法国作家居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大众心理研究》)后,在师兄弟和弟子们的协助下,终于对空劲有了科学的认定。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完成这一研究,他于1982年邀请师弟汤汝锟带几名助手到美国协助他的工作。后来和汤汝锟一起公布了自己最后研究的明确定论:

一、空劲是客观的真实现象,但只是一种真实的现象。无数次实验证实:空劲现象的产生有的是助手配合,但大多数可以做到不用配合就可以让空劲生效。其真正的原因是:人类固存的从众心理,最根本的科学道理是“在特定的动作心理和动作形式引导下形成的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譬如:用发力的动作反复把一个人放倒或发出后,就会形成只要为师者或功力大的人对这个人刚要撞击,但双手并未接触到这个人身体时,这个人自然做出被击中的反映现象——退出或倒地。如果长期进行对练,只要为师者或功力大的人一旦有了发力心理或行动暗示,被暗示者就会出现由于日常习惯造成的被击中的动作,有的出现翻滚,或围着人群转圈的现象,是因为他的意识中已存在的习惯动作形式,还会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被内劲打成内伤。所以,所有的不接触对方而将对方击中的现象,只能发生在师徒之间(也有不是师徒,但其攻防理论和动作必须相同)。

二、空劲现象是在“群体精神统一律”的作用下产生的。

根据法国学者居斯塔夫·勒庞研究证实: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会削弱,个性也会消失,异质会淹没在同质中,无意识的特点会占上风。在群体中的任何情绪,任何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在群体中不擅说明道理,却善于行动,而且更容易接受暗示。群体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大众或群众,而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爱好和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在社会上,我们会经常见到为了上述需求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为了健身和为了掌握自卫能力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最为常见。

首先肯定,传播拳艺的师徒或武友们聚在一起,就是要学习和研究武术,并希望能有一定成就。所以授艺者们讲到自己的拳种或本人具有的技艺,尤其是奇功异技时,学艺者就会深信不疑和向往。

当空劲之类的功夫在师徒间由初始时的偶然现象,逐渐传说为授艺者的绝技时,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相信传艺者确有空劲之类的奇功异艺。当授艺者在以后再与人进行示范和对抗时,这种空劲的效应就会出现。因为大家都向往练成这类功夫,就会积极参与和配合,从而出现了上述“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效应。

缘此,尤彭熙认为:空劲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与中国真正的武学无关。这是因为空劲的现象只能出现在师徒或彼此熟识理论和功法相同的武友之间,而中国的正宗武学,应同时兼具修身、健身和自卫的作用。况且自卫包括上阵御侮和日常防身,但空劲只能施于自己的学生和武友这类“精神统一论效应的群体”。简言之,只能窝里斗,而不能上阵和防身。所以,空劲现象不是武学。另外,空劲现象极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夸大渲染而利用,对社会造成危害。

尤彭熙不愧为真正的学者,不愧为芗老的优秀弟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