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西民族文学

(2008-11-04 14:41:10)
标签:

土家族

民族文学

口头文学

苗族

沈从文

湘西

文化

分类: 和仲彦有关的短评
湘西民族文学
 

口头文学


    湘西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其形式和内 容均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神话有开天辟地神话、图腾神话、人类繁衍神话、动植物神话、自 然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如土家族的《陈古烂年老话》、《虎儿娃》、《洛雨射日》、《五谷娘娘》、《八宝铜铃》,苗族 的《开天辟地》、《盘瓠》、《兄妹成亲》、《仙乐唢呐》等。
    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幻想 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鬼狐精怪故事等。它们朴实自然、情节生动、人物逼真、联想丰富、语言通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如长工斗地主故事《玛扎阿娜与假七耐拐》、爱情故事《鸳鸯岩》、幻想故事《一百件花彩裙》、机智人物故事《晃江山》、 《满朝荐》、鬼怪故事《赶尸》等。
    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即人物传说、风情风俗传说 、地方传说、史事传说、动植物传说。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物传说中的古代民族英雄 常以人、神兼备的形象出现,既真有其人,却具有神仙的智慧和本领。如土家族的《向老官人》、《田好汉》、《科洞毛人》 ,苗族的《天龙相公》、《吴八月》等。风情风俗传说的内容格外丰富多彩,它包括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时令、 信仰、禁忌等方面。《土家吊脚楼》、《果木树吃年饭》、《奇特的过年仪式》、《摆手节》、 《哭嫁的根巴》、 《西郎 卡普》、《苗家造房祭鲁班娘子》、 《花带》、 《银项圈》、《椎牛》、《赶秋》等,皆生动别致,饶有风趣。
    民间歌谣主要分为土家歌、苗歌、汉歌,形式上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五句、七言两句、 七言联句,还有三个头(三脚架歌)和长短句自由体。民间歌谣按内容分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 、儿歌、民间叙事歌诸类。唱法分冷歌和热歌(即独唱和对唱),以热歌为主。题材有挖土锣鼓、渔歌、樵歌、夯歌、船工号子 、哭嫁歌、娶亲歌、望月歌、哭丧歌、寡妇歌、长工歌、鸟名歌、兽名歌等。唱腔分高腔和平腔(即坡头腔和沿河腔),皆各有 特色,别有韵味。
    民间谚语源自生活,口头相传。湘西人称之为“聪明人的话”、 “语言中 的盐”。湘西谚语分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生活类、自然类、生产类、文化教育类、乡土类,或描绘秀丽山川,或讲述地 方特产,或描述民俗乡风,或总结生产经验,皆形象生动,朴实而又富有哲理。
    民间笑话,也 叫“民间趣事”,一般带有讽刺意蕴,故事简短,语言精练而谐趣。湘西流传较广的有土家语笑话、苗语笑话和汉语笑话。经 典笑话段子有《抬猪》、《高坡鬼》、《臭狗屁》等。

    民间文学整理


    这些弥足珍贵 的口头文学代代口耳相传。至宋代,始有文字整理记载。随父到辰州任职做官的朱辅经多年考察搜集,编著了《溪蛮丛笑》, 书中介绍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民国年间,国立中央社会研究院学者凌纯生、芮逸夫到湘西苗区调查,于 1940年出版《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与此同时,多年从事湘西苗族调研工作的湘西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后编写《湘西土著民族 考察报告书》和《湘西兄弟民族介绍》,对湘西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歌瑶、寓言作了更为翔实的记载。新中国 成立后,湘西民间文学事业突飞猛进,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常青树的故事》、《反江山的故事》 (机智人物故 事)、《婆 婆树》(土家族故事)、《锦鸡》(土家族民间长诗)、 《哭嫁歌》、 《摆手歌》 (土家族)、《湘西民间故事选》、《湘西 民间文学资料》、《苗族婚姻礼词》、《湘西剿匪故事》、《张家界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集,20世纪80年代,湘西州组织 4000余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20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33套,共900多万字。土家族山歌手田茂忠 编唱13万首,发表1000余首新山歌,远近闻名。民间文艺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如苗族的盘瓠研究、屈原族属研究、土家族的 《摆手歌》、《梯玛歌》研究等均取得一定成果。

    书面文学


    湘西文人书面古体诗歌 文学始于明代,清“改土归流”后逐渐兴起。明代苗族教育家吴鹤、苗族文人吴因周、石鼎以诗文著称;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 行、彭勇功、彭施锋以“彭家父子兵”而负盛名。近代南社诗人田星六与田名瑜的诗作及人品被著名诗人柳亚子赞誉“磊落有 双田”。苗族诗人石板塘从苗歌中吸取丰富营养,其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劝夫妻和睦歌》、《苗族名人歌》深受 好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军师长、诗人贺锦斋是革命军人中诗歌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数十首诗篇充满了恨敌人、爱人 民、爱祖国的革命激情,被誉为“上马将军下马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湘西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层出不穷:苗族诗人石太瑞( 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创作近千首短诗和3部长诗,结集出版了《木叶之歌》等多部诗集;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原西藏自治区文联 副主席)先后出版《边疆颂》等六部诗集;美术大师黄永玉以诗画配的形式独领风骚,先后出版诗集十余部;苗族诗人龙再宇出 版古典诗词《洞河诗草》等多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土家族诗人颜家文出版诗集多部,屡获大奖。此外,岳立功、胡文 江、仲彦、刘大兴、侯自佳等湘西诗人都创作了不少佳作。
    湘西境内最早并见诸于文字的散文 作品当为后晋天福五年(940)刻于“溪州铜柱”上的《复溪州铜柱记》,作者为天策府学士李弘皋,全文共2641字。明清时期, 湘西境内的散文写作多为碑文、序跋、杂记、应试论文等。20世纪30年代,湘西凤凰籍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蜜桔》、《沈从文 甲集》、《记胡也频》、《 记丁玲》、 《从文自传》、 《湘四散记》、《湘西》等散文集先后问世。湘西古丈籍作家肖 离先后出版有散文集《故园篇》、 《昨日篇》。描写湘西故土风土人情、风光风俗的《见茶豆,起乡思》、《山城杂记》、《古丈茶》、《崛起吧,湘西》等都脍炙人口。黄永玉的散文文风独特,从《太阳下的风景》到《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一路唱回故乡》、《比我老的老头》等散文集,一如他的画与诗,洋溢着非凡的才气。 此后,湘西的散文创作逐渐普 及,日益繁荣。20世纪80年代后,更是异峰突起。宋家景的《阿巴的歌》,韩棕树的《金鹿玉泉的故事》,石太瑞的《樱桃寨 》,向秀清的《春满苗山》,张二牧的《不二门》,颜家文的《梦中的水碾》,蔡测海的《刻在记忆的石壁上》,郭曼文的《 抢狮》,彭学明的《吊脚楼里的人物》,向启军的《远徙的魂》,彭世贵的《最古老的舞蹈》等作品均在文坛掀起了涟漪。 湘西的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把湘西推向世界的第一位小说家便是沈从文。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湘鄂渝黔边区 少数民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柏子》、《贵生》、《丈夫》 、《萧萧》,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出版有《边城》、《沈从文小说选》、《沈从文文集》等各类作品600 多万字。其代表作《边城》,以湘、渝边境的古镇茶洞为生活背景,表现了存在于当时中国湘西边陲之地的“一种优美、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940年,凤凰籍军旅作家的小说集《淡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州少数民族小说家异军突起,成为文学湘军的一支生力军。吉首籍著名作 家孙健忠(原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自5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醉乡》、 《甜甜的刺莓》等长、中、短篇小说近200篇(部)、约 300余万字。其作品多以湘西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湘西人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向秀清的《一张预分单》,张二牧 的《城里来的小媳妇》,周文光《我的朋友水生》,胡柯的《外村人》等也在文坛引起反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湘西州的小说创作佳作 连篇,逐步走向繁荣。周文光的《清溪河的娃娃 鱼》、蔡测海的《远处的伐木声》、吴雪恼的《姐妹仨》等作品均先后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彭学明、田耳等一大批青年作 家相继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了大量小说作品并结集出版,构筑起湘西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此同时,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亦取得了令人瞩目、振奋人心的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