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老校长”故居

(2012-02-29 19:32:45)
标签:

文学/原创

原创

旅行

心里话

散文

杂谈

                              “清华老校长”故居

大山深处的年味尚未散尽,空旷的山谷中,不时传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我独自一人,顶着寒风,骑着单车,去寻访“清华老校长”故居。http://s2/middle/4ce417e8nba18c00a27d1&690

人们皆知蜚声中外的清华大学,皆知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可率先将清华改办成完全的独立大学的人是谁?那句校训的确定者是谁?

即使是漫步在今天的清华大学校园内,随便问问,能够答得上来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他似乎就像是一颗流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寂静无声。

可历史终归是历史,是金子永远会闪光,是功绩永远抹不去。近年来,随着民国时期教育家、学者真实面目的回归,他的名字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人就是周诒春。

1911年,清华建校时,他即为校董、副校长和教务长,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被尊称为“清华老校长”。他还曾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清华校友刘师舜曾说过:“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他堪称为:清华学校的奠基者。

1883年,他出生在汉口,天资聪颖,12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后赴美国耶鲁和斯威康辛大学留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南京等地就职。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担任过燕京大学校长。

一日,翻阅地方史料,偶然间得知他的祖籍就在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而且故居尚存。我的住地距其不远,遂动了心思,何不一访?

沿着夹溪河溯行,骑了十几公里,便至徽州著名的拱北廊桥。行前问了他人,得知祖居就在这附近。停车询问,问了几个路人,不知道,一片茫然。

不死心,进入山脚一户人家询问,终有一位老者告知,云前方两里许,一山坳中。

前行,一段正在修筑的机耕路,泥泞难行。颇费一番周折,终于到达。

小村的尽头,一个狭小的山坞中。一座孤零零的徽派老宅,粉墙黛瓦,马头高耸,静静地立在寒风中,仿佛在等游子归来。寂寥,冷落。村人告我,这便是周诒春故居。

古旧的木门上挂着“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牌。一幅大红的新对联贴在门口,彰显了一点喜庆的气氛。从外观上看,故居显然已做了初步修缮,基本完好。

田边有位老汉正在平地,上去搭讪。不曾想,三言两语间得知,老人竟是周诒春的侄孙,今年62岁,学名周学年,俗名讨饭,乡村的贱名。这个村民组的人都姓周,故名周村。他是这个村与周诒春亲缘最近的人,老宅也有他的一份。

很健谈,打开了话题。去年七月,周诒春的外孙女,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李之清回乡祭祖,就是与他联系接待的,他还有与李之清的合影。这些年,外地人来寻访周宅,也是他张罗。

打开老宅,一幢普通的两进两层四合民居。中有天井,但并无精美的雕刻,看来当初建此房时,周家并不显赫,只是普通的徽商。其实周诒春当年在汉口时,其父就是一个普通茶商。这房子还是周诒春父辈建的。据说,前几年,房子的构件都已经严重腐烂,岌岌可危,无人打理。两年前,偶然间有人得知这个故居是周诒春的,一下子身价陡涨,文化部门视若珍宝,花钱购下,修了几十万元,修旧如旧,才有今天这般模样,算是万幸了。

房子修好了,却没进行布展,如今四壁依然空空荡荡,找不到一点周诒春生前活动的遗迹,颇为遗憾。周学年介绍说,当年他父亲三兄弟分家时,作为长辈的周诒春曾亲自前来主持,现在的亲人中,还有人保留着当时分家的阄书。

周诒春的根就在这,还是有据可寻的。在那老宅背后的来龙山上,荒草萋萋,有一片空地,立着一座坟墓,挺大的,四五十个平方,朝向很好,这是周诒春母亲的墓。墓碑完好,我对墓碑进行了仔细辨认,确系是周诒春在民国五年为其母所立的,其母为维新周氏十七世,字迹可辨,虽经岁月的浸淫,依然清晰,千真万确。据村人言,其母病故于汉口,当年周诒春曾经亲自护送母亲的骨灰回到故乡入土为安,并在村中住宿了一晚,然后匆匆返回。当时,他已是清华学校的校长了。http://s13/middle/4ce417e8n79027a472a7c&690

村中还有周诒春的轶闻。据说,当年周村村后黄岗山一带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人们肆意开山挖地,造成自然生态、水土资源受到破坏,影响到水利安全和税收。时任清华学校校长的周诒春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致信当时的休宁县知事,引起了县里的重视,于是,县里在洪宪元年,即民国五年一月,在该村村口立了块禁碑,严禁乱伐。解放后,禁碑被人弃置路旁。1976年,该村一名叫周兴林的村民将其搬回家中,保护起来,前两年捐给了县里,现藏博物馆中。

因为周诒春,这个村这几年有点热,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清华校友及各界人士,似乎要准备开发此处,建纪念馆,打造旅游点,不过,很快又冷了下来,村民有些不甘。

对于村民们的激情,我有些感动,但也有几分冷静。说实话,期望利用名人故居来带动一番经济发展,初衷虽好,但有点难。

名人故居,我见过不少,冷得多,热的少,尤其是学者型的故居,如屯溪的戴震故居、绩溪上庄的胡适故居等,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名人故居一如这些名人,他们大多生前寂寞,门庭冷落,因此,故居冷落也是正常的。因为冷落,所以能保存长久,否则像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尽管名噪,但地处闹市,也在劫难逃。

周诒春虽然不是清华最有名的校长,但他对清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现在人们又怀念他了。在他的故乡,若能建个纪念馆,供人瞻仰,是件好事。他毕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有功之臣。他对清华的贡献就是着眼于民族教育的独立,最先提出了把清华改办成完全的、独立的大学计划,让清华告别一个旧时代。同时,在他的任内确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清华的校训,这个校训后来陆续演绎为清华校徽、校歌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为追求崇高德业而行健不息。

但好事总是多磨的,我们只能默默地期待着。

青山巍巍,流水潺潺。周诒春,这位清华老校长,血脉中流淌着徽州人基因的教育家,是故乡人民永远的骄傲。徽州这块土地,似乎与清华总有着不解之缘,现在已出了四位校长,包括现任的清华副校长程建平。

离开时,与周学年握手道别。暮色渐起,炊烟袅袅,对那老宅似乎充满了几分依恋,对这位先贤多了几分敬佩,对徽州有了更多的敬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灵新安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