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除了祭祖和扫墓外,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清明馃了。
清明馃因在清明前后盛行而得名。因其用艾叶或苎叶制作,色泽如翠,所以又叫竹叶馃、艾叶馃、苎叶馃。
生活在徽州的人,大抵没有没吃过清明馃的。想那清明前后,桃红柳绿,艾叶青青,徽州女人一个个巧手点金,那油亮亮、绿澄澄的清明馃出笼了,空气中便弥漫清明馃的香味,让人倍感温馨和甜蜜。
小时候,我生活在新安江源头的率水之滨,明朝开国谋士朱升的故里。总也记得,那时虽然生活比较艰难,可一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把精心备下的糯米、馅料搬出准备做清明馃。馅料一般是豆腐、春笋、辣椒、腊肉、豆干、霉干菜等,考究的就是用猪大肠,而这大肠是头年腊月特意留下的,且需挂在灶头上火熏;豆干必然是江南一绝的五城香干,这样做起来的清明馃就色香味俱全。风和日丽的日子到田野选那细绒绒、嫩生生的艾叶或苎麻叶,采回来剔去叶柄,在锅中焯一下捞出,然后拿到河边搓揉,漂尽浓汁,捏成小绿团,再用刀剁碎,和进糯米粉中,在石臼中搅拌均匀,这样就可鸣锣开张了。做时,要用刚起锅的热开水泡,反复搅拌,再捏成呈碗状的小团,把事先备好的馅心放入,拍成圆溜溜的饼状,厚薄匀称。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约莫半个小时,气直了,馃香了,就可起笼。于是,用手蘸点水把它摊在篾匾里,一圈圈如群星拱月,如绿龙盘舞,稍冷一下就可大快朵颐。
乡村的人总是大方热情的。谁家做了馃,总要送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尝个鲜。那清明馃的风味,便成了人们饭余茶后的谈资,今年谁家的馃香,谁家的也不错。那被夸到的主妇,自然脸上笑成了花。而没被夸到的,自然暗暗地憋足一股劲,来年定要比高低。
许多人只知绵软清香的清明馃好吃,却不知为何要吃清明馃。其实每一种风味都包含一种文化,徽州人之于清明馃,犹如国人之于粽子。在我十岁那年,见多识广的外公绘声绘色地和我讲起了一个流传在徽州大地古老的故事。他说,这吃清明馃其实是为了纪念两位徽州乡贤。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义军纷起,朱元璋在乱世中风生水起,攻打徽州时先到回溪台子上向朱升问计。朱升献出九字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正是按着这九字策去做,取得鄱阳湖大捷,收复各路诸侯,一统天下,登上皇帝宝座。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朱升不愿继续为官,次年便告老还乡,临行前为儿子朱同向朱元璋求了一张免死契。朱元璋还深感朱升之恩,让朱升乡里世世沾皇恩,破例免去徽州每年进贡的礼品。朱升回乡第二年便去世了。
朱升死后,朱同受皇恩庇荫当了官,一直做到礼部侍郎,朱元璋的儿子明惠帝对他非常器重,后来明成祖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朱同作为政敌被赐死。本想拥有明太祖的免死契可免一死,可明成祖不认账,说,除非竹能成薪叶成馃,你不吃米饭也能活,朕才可免你死罪。朱同听了自知求生无望。这话传到徽州,徽州人感念朱氏父子,想方设法营救,于是果真用苎叶、艾叶做成馃,颜色与竹叶无异,而且营养丰富,等徽州人把做成的馃送到京城时,却传来朱同悬梁自尽的消息。朱同死的那天恰逢清明节,从那以后,徽州城乡百姓为缅怀朱氏父子,做清明馃的习俗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
听了外公的叙述,我懂得了徽州人喜爱清明馃的那份情愫。从那以后,每当我吃着清明馃,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