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一日 世上千年

标签:
太原娄烦高君宇故居吕梁英雄传楼烦国遗址云顶山韩井沟农场 |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
在吕梁山区,有个属于太原管辖的山区县---娄烦。最初对楼烦的记忆其实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向北进军,击败了楼烦和林胡等游牧部落。今天的娄烦县地区就是这个楼烦古国的核心范围之一。这也是个几千年历史的古地名了。
云顶山下


那年秋意正浓之时,和李总、范经理一起,邀请了太原的师友们,来到娄烦最深处的云顶山脚下芙蓉小镇。“寻访文明遗迹 探索文旅山西”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几小时的畅谈中,我也第一次向山西朋友们介绍深度山西访古的经历和感受。让我高兴得是,来自各界的朋友们都是同道中人,对传统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座谈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还意犹未尽。我和孙工一直聊到凌晨两点,难忘的时光总是宝贵。我们都忘记了晚上去洗澡解乏。
云顶山,在交城、方山、娄烦三县交界处。从三县都可上到山顶。我之前从方山南阳沟进入,登临了山顶,前面博文有写。交城一侧的山谷里则是已经开发的庞泉沟风景区。相对较晚开发的是娄烦一侧。公路的尽头目前是芙蓉小镇。再进山就是森林地带,自然的小径可以直接上到山顶的那片草原。如果徒步,大约1个半小时可以到达。

清晨,我们在山谷松林里溜达,看牛羊遍地、看松塔落在厚厚的枯枝上。村人搭建了个简易的山神庙。从这开始,已经在修水泥步道上行。水泥路成本不小,而且破坏了森林地面植被,得不偿失。方山县南阳沟内通向山顶的那段木阶梯形式的步道更为合适,环保,原有植被也得以保持。






在云顶山南麓韩井沟里,牛羊遍地,山泉流淌,是农牧兼作的天然大农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聂瑞东在勾画有机农产品的蓝图,2016年就播种收获了黑玉米黑土豆等农产品,得到了好评。这样的人和事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我打算播种的时候也来云顶山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感受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的结合,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感知什么是农人。我们都是农业文明的孩子。我们的文明的根在这里。
2017年夏季娄烦降水量大,聂瑞东的黑玉米地里的水排不出去,结果10月时候是划船去收获的。黑玉米的口感确实不错。
娄烦境内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有50处之多。我们只是选择看了比较显著的几处。河家庄遗址在村落北边的山坡上。这里是汾河支流涧河北岸台地。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进行勘察,有龙山文化的房子遗址和灰坑,出土了陶罐、陶盆等。这一遗址的时代较长,还有夏商时期的多个灰坑,也有同时代的陶器和石铲等石器出土。如今的黄土地上已经是庄稼地。我们还能在一些断层上看到不少不同类型的陶制品等残件。




楼烦古国遗址是娄烦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这是一处建在山顶位置的山城。从豁口进入,看到古城的南北西三面夯土墙尚存,局部还有5米左右高度。只是由于河流重刷,城区被一分为二,东部墙体因为公路开挖,基本看不清了。附近就是尖山铁矿的尾矿库大坝。想起前几年的襄汾尾矿库溃坝灾难,确实让人后怕。这样的人祸其实比天灾更为残酷。在断崖和下切的河道附近,还可以采集到各类陶器的残片。文物部门曾在这里收集到陶罐、板瓦、筒瓦等器物残件。这处遗址很早就被人们认为是楼烦国的遗址,清光绪《山西通志》更直接记载“楼烦王城距静乐县百里马家庄之东,址存。”这个说法得到文物部门的确认。不知是什么部门还在这里树立了楼烦王的塑像,但工艺不敢恭维。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早期活动遗址,此地已经成为第七批国保单位。据说娄烦的名字是把楼字的木字边省了的。
这一话题十分有趣,地方朋友赠《古国沧桑话西游》论文集于我。我对古典文学研究很不够,这里只谈谈个人看法。《西游记》故事的形成是一个自唐宋到元明不断丰厚的过程。其源头自不是唯一的。早期的故事里没有沙僧,孙行者和八戒的故事也多有互换。我在张掖大佛寺内的明代壁画中看到的就是西北版本。各地和西游记有些蛛丝马迹的文字和石刻也是有些的。年前看到晋城又发现了西游记主题石刻。于是有好事者说晋城是西游记的发源地。当然成了笑话。
这类内容的发现,正是说明明清以来,世俗文学的发达,各地民众普遍接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体现。由于不同版本的流传,故事中也会有些出入。这本不足为奇。至于说孙行者为娄烦人原型编撰而来,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算一个说法是可以的。
文学作者的取材很广,不是空穴来风,但也不能句句落实。那就不是文学了。研究文学史,常有从文证史的事情,个人以为不能都这么去套,除非证据确凿无疑。
就娄烦花果山而言,孙行者之谜,或许更能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带来口碑和效应。如世界上的所谓湖怪传说、野人传说,大多是人们的美好想象。对孙行者,我们也应如是看。
如此则释然。娄烦的花果山文化自可以做下去,也不必争什么孙悟空故里,那个层次就太初级了。
吕梁英雄传
车过国练村,见一烈士碑亭。原来这就是1940年米峪镇战斗的主战场!当年358旅集中兵力,在这一带全歼日军700多人,是很大的胜利,鼓舞了军民士气。这一碑亭是上世纪90年代竖立的。说到题外话,地方朋友赠送《娄烦红色记忆》一书中详尽记载了8年抗战期间历史,其中大多为他书所不载。这类地方文史资料对我们从细节理解、研究历史都非常有益,其中的史料学价值就更不用说了。
此后,日军对娄烦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屠杀,当时4万人口的娄烦,被杀害的就不下1万人。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难书,吕梁山的儿女鲜血遍地,终于在1945年春彻底赶走了侵华日军。马烽等作家在创作《吕梁英雄传》采风时,多次在娄烦等地深入村落,很多娄烦民兵和群众的抗日故事都被他们收入小说里。有的人物就是根据真实的农民而来,只是把名字稍微改动了而已。小说中的开头就写到围困娄烦,作者之一的西戎也说在1945年的晋绥军区群英大会上,他采访了很多民兵英雄,其中就有娄烦的郝圆脸、尤美富等多人。

娄烦的贡献不仅是抗击日寇,更伟大的是,为了晋中地区,首先是太原的水源问题,娄烦最好的土地30多平方公里,旧日的娄烦县城,全部被汾河水库淹没了。无数老宅都在水下。我没有看到旧县城的老照片,只是在水库边的高坡上看到了一座旧日的烽火台。娄烦的烽火台是明清时期的通讯系统。北部和方山北川河的烽火台衔接。


水库边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有类似海鸥的飞禽在飞翔。层层迷雾之下,旧娄烦城已经在淤泥之下几十年。


河谷里的新县城自然没什么古迹。只是南山上有从旧城迁过来的三教寺大殿。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出廊,廊下斗拱密集,出斜拱,如盛开的花朵。单檐悬山顶。据说此寺始建于后周。廊下的石刻中有一通元大德年间的《重修白龙庙碑记》。
娄烦历史上的名人非高君宇莫属。熟悉的人都知道高石的革命恋情堪称绝唱。他们的墓园在北京陶然亭内,我曾去凭吊过多次。高君宇的祖居在娄烦北部静游镇峰岭底村里。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山村。






高家是个富裕之家,宅院旧有5个部分,分属村民居住,现在又重新修复了上下层的中院石窑的旧貌,东部的长工院还在装修中。东西厢房里是展出高君宇生平故事,当然高石故事是重点。上层正房是四孔石窑,前有报厦,最东一间标明是高君宇出生的窑洞。高家院旁边是新建的高大上的高君宇纪念馆。叙述高的生平经历。作为中共早期的重要人物,高的故事还少为人知,史料也少的可怜。那个时代谁能想到后来历史的演变呢。

水库下农家餐厅的搪瓷杯
娄烦海拔比太原高了不少。一过古交隧道感到空气纯净了许多。到云顶山地区更是森林深处了。高海拔地区只能种植马铃薯这类作物,很多地方和古代一样,适宜游牧。这个后花园般的世外桃源,还是个旅游业的处女地。人民淳朴,山川逶迤,近有吕梁英雄的动人事迹,远有楼烦牧人和孙行者的传说。土豆鱼鱼、水库鱼,娄烦人的农家乐里,各种粗粮做法连太原人都觉得稀罕。
楼烦国一日,世上已千年,愿青山更绿,质朴的人情不改。虽无太多早期地面古迹,来此返璞归真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