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座自然恩赐的绿色山川,养育着襄阳人;
这更是座文化山,积淀着几千年来襄阳大地上的丰厚内涵;
这还是座年轻的山,见证现代襄阳大地的变迁。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岘山的名字是在儿时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时,有一页写刘表派黄祖在岘山下设伏射死孙坚,当时念成了见。后来查字典才知道,是读XIAN,而且是襄阳这座山的专用读音。据说现在有外地人来襄阳还读错。读成见的,砚的,都有。
现在,岘山的概念早已从最初的一个小山岗,逐渐扩大为城区南部这一片低山丘陵的总称。后来又衍生出三岘之说。东部的岘首山是头,琵琶山是中岘,西部的万山是上岘。岘山的北侧和襄阳城市近在咫尺,山林植十分繁茂,自然环境极好。很自然的成为襄阳人自古以来休闲首选。这些天来到襄阳城住下,几乎每天都要看到这座城边的岘山。它和襄阳城是密不可分的。

襄城区旅游局董予西知道我的兴趣,特别约请襄阳市山水文化研究会会长白昀和我们一起登岘山。清晨,岘山第四山——虎头山脚下,我们和白先生汇合。我们今天的上山路径是好汉坡,好汉坡俗称三求坡,难度第2。难度第一、坡度最大的是不远处的英雄坡,当地人俗称二求坡,“英雄、好汉”都是为名不雅驯而改的佳名。好汉坡上已经铺上平整的石条,游人登山可拾阶而上。在英雄坡的若干地段则要手脚并用。白先生爬岘山已经有10年光景了。最初是锻炼身体。这在襄阳人里很普遍。但走着走着他发现岘山上有众多古代文化遗迹,于是就有目的的去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彼此认识,成为朋友,最后大家合议成立了民间公益团体——山水文化研究会。热心地方文史的人士利用业余时间活动,有目的的整理襄阳地方文化遗迹,这也是最值得钦佩的地方。就这样边说边走,坡度越来越大,我也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了。10年间,白筠和同伴们走遍了岘山的几十个山峰小径。哪里有古寺遗址,哪里有山洞,哪里有石刻题记,他们都一一做好记录。还结合史料,通过实地勘察互相比对。已经很有历史地理学的工作意味了。
石阶边是浓密的树林,每隔一段会看到距离顶峰还有多少级台阶的标志,从1600到1000、600、500,眼看着前方山坡上的树丛后蓝天越来越真切,在中途停下来呼哧带喘了三次以后,我终于来到了虎头山顶。

虎头山顶南望襄水出处的山谷
山头岩石上是广播电视接收站。虎头山三面皆山,北侧是襄阳城西南边缘。清晨汉江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气,飘在襄阳城上。这里是俯瞰襄阳山、水、城形势的最佳地点,在此登临的前人已经不计其数了。虎头山西南侧是岘山第一峰扁山、第二峰襄山。其间的一条山谷里云雾缭绕,白先生说那里就是襄水的源头。这条小河虽然只有18公里的长度,却是襄阳名字的出处。虎头山东南侧是望楚山和岘首山,再东面就是汉江。其实正是由于岘山群峰的存在,涛涛汉江也不得不在这里绕了个大弯,向南流去。襄阳城就在这个山水之间的湾里。岘首山下是岘山文化的密集区。习家池、凤林关等都在这里。稍后我们从城区再去寻访。


虎头山北侧临城,最接近城边的一条山沟前端是东西相对的两个小山岗:靠东的是羊祜山,纪念西晋初期镇守襄阳,定策灭吴的大将军羊祜。现在的山岗上树立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靠西的是真武山,又称小武当。明清以来,下游来的香客前往道教名山武当山,会在襄阳歇脚,先朝拜真武山道观。如今这里的建筑虽然是新建的,略显粗糙,但香火十分旺盛,四方百姓经常前往祈祷祭拜。在真武山脚下还有据说是刘备马跃檀溪留下的巨石上的蹄窝。当然这仅仅属于后人凭吊,当不的真。




而不远处,现在襄阳岘山森林公园门前山脚下则有一处货真价实的国保——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曾伯纪功铭”。这是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当时的京湖制置使(区域军政长官)李曾伯为庆贺所部自淳祐十一年(1251年)收复襄阳樊城等处以来,襄阳等地修建城防,逐渐成为抗击蒙古军的战略要地,在正月初一日题写的铭文。在巨石上的刻字浑厚端正,笔力雄健。全文共计79字,其中序七行55字,辞四行24字。最后一句是“千万年,屏吾国”。这之后二十余年就是宋元襄阳大战之时。没有这些时日的经营,襄阳城是无法坚持抵抗元军六年之久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