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之二 鼓楼东街 关帝庙 圣母圣心堂

(2016-01-24 16:59:23)
标签:

大同

访古纪实

鼓楼东街

圣母圣心堂

老城变迁

分类: 穿越人文山西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鼓楼东街一带宗教祭祀场所比较集中。帝君庙内两进院里的主殿分别祭祀文昌帝君和玉皇大帝,是过去读书人祭拜之所,修复后的帝君庙坐北向南,三进院,清幽雅静。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文庙和关帝庙自不必说,都是传统城市中的必备祭祀场所。大同文庙最初建于明初。经历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形成比较完备的建筑群。中轴线上有云路坊、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尊经阁从南城墙一直向北延伸。重要建筑大成殿建于明。清顺治、乾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沿文庙前街可以一直走到南城墙,可以看到一座仿古塔——雁塔,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建在城墙上的塔。这座新塔高36米,距地面高达48米,按照原塔,设计为八角七层空心砖塔,一层有两门,二层以上有四门,人们可以上塔登高眺望。原塔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高14米。雁塔也叫文峰塔,是古代大同“登科及第”的文人祭拜场所。塔身底层镶嵌石碑上刻有明清大同部分举人姓名。老塔移到文庙内部。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鼓楼东街上的大同关帝庙俗称大庙,现存主殿是大同市区唯一的元代建筑。上世纪中期以来,殿宇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得到全面重建。现在的中轴线上是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等建筑。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殿前清代增建的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殿正中供奉坐姿关公像,两侧后柱间木制神龛内是周昌、关平立像。这些和春秋楼内关公夜读春秋像共四尊大型缅甸楠木雕像都是国内木雕大师黄文寿作品。中轴线两侧建成钟楼、鼓楼、名将祠、财神庙、奶奶庙等;西跨院内建结义堂、武侯祠、邀月亭等,院中桃树意在让人想起“桃园结义”的故事。复建的山门匾额采用现在人书写习惯,从左到右书写,而“关帝庙”三字却落款初唐著名文人虞世南,真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了。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庙前广场上是一座移自皇城街戏台,戏台牌匾上书“演真楼”三字,斑驳的木板透者沧桑。让人不解的是,原本的大同市保“皇城街戏台”石碑却被将文字一面紧贴戏台内侧,好似不愿意被人看到一样。类似的文物移位保护各地多有,大同善化寺前五龙壁就是从原兴国寺挪移的物件。现在关帝庙前这座移来的戏台也应该大大方方的告诉人们其真实来历。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在一片未拆除的老街巷里的都司街4号是圣母圣心教堂是大同教区主教堂,始建于1889年,1891年竣工,属太原教区。1900年义和团焚毁教堂,1906年再建。教堂十字形,长24米,宽15米,高8米。正门左右高耸的双楼设计,高17米,颇壮观。1922年大同教区成立,教堂塑四教徒圣像。文革期间钟楼毁。1982年维修。2006年教堂一百周年庆典时得以重修。现在这处小教堂的宗教活动正常开展。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大同老城古迹寻踪 <wbr>之二 <wbr>鼓楼东街 <wbr>关帝庙 <wbr>圣母圣心堂

    城区繁华的清远街上有一处文革建筑,酷似北京人民大会堂,曾是大同规划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合一的办公地,虽然是特殊时代的政治符号建筑,但质量是一流的。规划馆里是城市建设和规划图片展,实物不多。这座大同的“人民大会堂”因为占据在西墙的红线范围之内,将进行整体移位。门前的红旗广场已成工地,边上仿北京电报大楼即将拆除。有朋友认为文革建筑打破了原来的古城风貌,但我觉得文革建筑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痕迹,我们有选择的保留下几件有代表性的,也是继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