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东北陈区镇不仅有宋代开化寺的木构和精美壁画,在其附近不远的村落里近年来还连续发现早期民居,让人惊叹。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木构,遭到水火之灾,难以避免。在公私建筑中私人住宅的翻修更为普遍,能保存下早期建筑的可能性比寺庙等公共建筑就更为困难。但在陈区镇东部浅山丘陵区中庄村,当地文物工作者早在1985年就发现了一处最古老的元代民宅——姬氏民居。1996年姬氏民居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中庄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举目可见上百年的老院落。居民都很清楚姬氏老宅的位置,根据他们的指点可以很容易在村中一块空地旁边找到这个非常普通的小院子,朝西开门,连院门都没有了。
这是个普通的一进四合院。姬氏民居坐北朝南,是正房。房前立全国重点文保护碑。姬氏民居建筑在高42厘米的砂岩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瓦脊、两边布纹瓦。梁架加工粗糙,多用自然弯材,是典型元代手法。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露明柱及柱础皆为砂石质,柱础素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处皆作外凸弧形。斗拱仅装于前檐。门窗上还能看到些牡丹图案,应该是当时的流行元素吧。青石门墩门内侧面上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
姬宅置
石匠天党郡冯”字样的题记。“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是公元1294年,距今已有720年。这座在村里很不起眼正房作为姬姓祖宅,长达几百年,近些年不再住人。现在老宅已收归国有,2013年底完成了一次修缮,老宅原有的漏雨等状况得以解决。老宅周围的中庄村居民多是姬氏。他们已对外人前来参观习以为常了。他们都没想到这么普通的三间北房居然是元朝民居。



和蔼慈祥的姬大爷
从中庄沿路西行,不过三里就是西窑头村。2012年夏天,晋城文物部门又在这里发现一处元代风格民居。这也是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他们发现的民居是三间北房。
该民居建在40多厘米高的砂岩石台基上,平面矩形,面阔三间,通长9.25米,单檐悬山顶进深六椽。门窗上也有雕花造型装饰。西窑头的这座老房和中庄村姬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梁架结构等十分类似,局部有改动,但梁架基础未变。未发现记录建造年代的题记。
巧合的是,这座民居也是村内姬氏的祖宅,鉴于两村很近,其祖上是同宗的可能性较大。现在房子的主人姬大爷已70多岁,本在晋城工作,退休后夫妇二人回到老宅生活。走进老宅,显得有些狭小,此间有火炕,木门上的铁锁链已经在门板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慈祥的老人身体还康健,老伴在院子里收拾柴禾。估计这座老宅也已经在文保部门的保护范围内了,被征收国有的可能性很大。
据报,2013年1月晋城和高平的文物工作者在野川镇南杨村,又发现一处古民居,与中庄村姬氏民居、西窑头古民居的梁架结构和门窗样式极其相似。这是南杨村中一个四合院里的三间北房。院内其他房子已改过。现在房子的主人是贾志和,民居是祖屋,世代居此,但不清楚早期的历史。房子在40厘米高的台基上,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通长9.5米,进深六架,悬山顶,屋面保存原制,脊饰青砖筒瓦。布纹瓦仰合覆面,举折平缓。明间开门,两次间开窗。梁架结构和门窗式样保存完整。尚未发现关于建造时代的题记。
老民居保存至今比高等级的寺院建筑更为不易。高平几年来陆续发现了三座元代风格的普通民宅,确实是件让人欣喜的事。这也再次印证了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盛名。只是我们对这座博物馆里的全部藏品还很不了解。
我想,这样的发现,在山西还会不断增加。保护好文物,让更多人了解祖先的文化理念,正是现在最需要的精神食粮。西窑头和南杨老宅虽然没有明确题记发现,但估计经过文物部门的再次权威考察分析,应该也认定其是元代民居。这样高平就以拥有三座元代民居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民宅的保护地。说这个是“发现”是不为过的。和公建相比,这些普通民居没有华丽高大的外表,没有精雕细刻的奢华装饰,但却是哺育了700年来的多少世代的中国民众,这样的民宅更接地气。国家文物局应会把三处老宅统一命名管理,“高平元代民居”或许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称呼。
高平元代民居在修缮后,在确保完全的基础上,应进行妥善布置,对公众开放。这对普通民众了解祖先的居住生活史非常有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非常有意义。
或许人们会惊叹,祖先用一堆木头、石块搭建的民房竟然能矗立700年不倒,而当下的公私建筑又能坚持多少年呢?善待自己,善待我们的文化,这些让现代人忘在脑后的,却正是祖先习以为常的人生法则。千百年来中国文明积淀的优秀内核不应该被人类忘记。悠久的中华文化不应该在这一代断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