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水石佛 京城第一

(2013-04-09 14:45:28)
标签:

北京房山

燕山白水寺

石佛

文物保护

寻访

分类: 京西漫步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几十年来,房山老城西北不远的燕山地区成为石化基地。这里一度单独设燕山区。如今的燕山仍然是巨大的石化产业区。和房山其他地方比,景观差异很大。难得的是,在这片浅山工厂附近,还保存下一些零星文物遗迹,如燕山火车站南侧号称北京之最的燕山最主要的历史文物遗产——白水寺石佛。
    燕山火车站前马路南边很近就是京原铁路。从路边小路进入,穿过铁路涵洞,见到一条小河——应该就是所谓的“白水”。河边山坡上就是白水寺范围,现在这里进行绿化后被规划为白水寺森林公园。燕山一带多是花岗岩山区,在这里的山头上到处可见风化严重的花岗岩石球、不规则的花岗岩石块。山沟里的这条小河是两侧山上出现的流水汇聚而成。大概古人看到水流从泛白颜色的光滑花岗岩山体上涌出跌落山谷之间,而使用了白水来命名山溪,白水寺自然也因这样的山水而得名。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寺的来历,目前可以追溯的是原来寺前曾有明成化、万历石碑各一通,可惜的是原碑连同寺前跨越山涧的石桥,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京原铁路时被毁。
   在《日下旧闻考》和民国《房山县志》中记载成化重修碑刻由僧人道深撰文,住持净广立石。碑文无存。万历碑记载了丙子年(1576)至丙戊年(1586)那次重修的过程,这通由举人郑民悦撰写的《重修白水兴隆寺记》碑文幸运的被保存在《房山县志·艺文》里。 白水寺原是三进木构,后因“燔于樵火”,神像“风雨日侵之”。看来是经历过山火后建筑坍塌,佛像受到风雨侵害。明万历四年(l576),常缘和尚发愿募捐,得到李世强等人赞助,改变原有木构,就地开山取石,将石佛安置于石室,对石佛进行泥皮彩绘,增加弥勒殿、禅堂等建筑,山门上有“白水兴隆寺”匾。工程历经10年才完成。这次重修将大殿改为石结构避免了火灾,使佛像得到了较好保护,至今保存下来的也只有这座石殿。寺前山涧上的石桥,人称“有桥无路”。据说,石桥宽5米有余,长约10米,桥上有汉白玉栏板,桥中的石板上有一透雕花岗岩石球,能转动但无法取出。 石桥新建后,工艺上已看不出突出的特色。上世纪90年代燕山区修复石桥,修缮殿宇,现在我们看到的大体就是那次工程后的白水寺。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寺主体建筑只剩下安放石佛的亭阁式石殿,正对山谷。这座外观两层的无梁殿平面基本是正方形砖石结构。内部实是一层。檐角上的旧石兽头尚存。有趣的是墙壁上的文物局铭牌上写殿宇“坐北朝南、重檐庑殿顶”,而现在的形式是偏坐东北朝西南、单檐箓顶。朝向问题不用细说,一见就明。要注意的是,因为地处山谷东北坡,石殿南侧开门的上方和左右各设券拱石窗,现石殿东西侧也各有一石窗,均已被石块封堵。如果不是开门窗则室内的视觉效果大减。现在的石殿的朝向应该是坐北朝南而偏东北-西南,以便于适应山谷的自然地貌。重檐庑殿顶的房子级别很高,通常在皇宫和重大寺院等高级别建筑中采用。白水寺的历史上找不到和皇家的联系,非重要寺庙。即使原来曾有重檐庑殿形式,在上世纪那次维修中也做了改动。铭牌上的说法显然与现状不符。文物局人员应该加以改正。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请值班大姐打开殿门,内部是穹隆顶,四壁黝黑。或许是殿内曾用火,或是石材受常年雨雪侵蚀。一束从头上石窗投射到漆黑大殿内的光正好落在高大的一佛二弟子身上,恍如佛光闪现。光线照射下的佛像显得十分神秘,引发观者心生虔诚。让人赞叹在古人的世界里,早已实现了工艺与信仰的完美结合。居中的释迦牟尼佛面部很丰满,两耳垂肩,神态安详庄严,有种博大的气势。螺发,无高肉髻,左边是年轻弟子阿南,右是年长的弟子迦叶。弟子像要比大佛矮不少。有记载大佛高有5.8米,双手平端至胸前,立在圆形莲花座上。这个高度在北京范围内应该是最高的石佛造像。《日下旧闻考》里曾说白水寺的俗名就是大佛寺。现在三尊石像身披红黄袈裟,看不到手势和身体服饰上的雕刻。据说迦叶头颅曾遗失,现存应为补作。巨大的石佛造像的石材和寺院附近的山地花岗岩类似,估计也是古人就地取材的结果。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石佛的建造年代不详。有关专家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石佛面部与山西上华严寺大殿内的金佛相似,石佛所踏莲花座上的忍冬纹与大房山金陵御路上雕刻的忍冬纹相同;第二种观点来自北大宿白教授,认为,石佛造型粗犷高大,是元代作品。金元时期,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进而统一中国。佛教信仰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对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民族矛盾都有重要的缓和作用,因此大为推崇。而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也从唐宋的兴盛精致中增添了粗犷大气,白水寺的位置距离金陵不远,在工艺制作上有所借鉴是很自然的。元代佛教建筑往往用材不太讲究,石殿采用穹隆顶是否沿袭旧有元代风格也未可知。可以说白水石佛是金元艺术风格的体现,建造年代也应在金元时期。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在石殿北侧沿花岗岩山体斜坡上行,植被在风化的岩石上顽强生长,回望山谷两侧岩石裂隙中有多处流水渗出,经过水流冲刷的岩石表面呈现泛白色,水流都汇集到山下小河里。继续上行手脚并用,大约20分钟左右到山顶。山顶上正在修建一处高压输电基塔,高度看上去有上百米。一些工人在半空中边干活边唱歌,看来在这高空中一揽众山小,干活也让人愉快。高压铁架下的岩石上立着一座石幢。这座石幢也是当地花岗岩材质,高3米,四棱,每面50厘米。顶部有4层边沿外凸,由下向上逐渐收缩,最上是宝珠造型。由于材质为容易风化的花岗岩,原柱上文字已经漫漶不清,无法识别。在石幢底部和在岩石上凿出的石坑间有固定作用的楔嵌铁板残迹。当地曾将石幢附会为穆桂英拴马桩。实际时代或许和石佛建造时代不远,也属金元时期佛教遗迹。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白水石佛 <wbr>京城第一


    1984年,白水寺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这里以寺院为中心修建森林公园。成为燕山地区的郊游去处。 其实古代白水寺的所谓“白水异浆”就是房山八景之一,民国修《房山县志》收有明以来多人的白水寺游诗。 如:

白水异浆       齐推
白水涓涓喷玉浆,东风散作百花香。平桥接岸通莲社,曲径穿林入稻场。
鹿饮溪频苔藓破,狐参禅久俗尘忘。昔年扬子栖真地,旷代犹堪渡苇航。
白水寺和郑民悦  高书官
清溪环抱玉山斜,不是仙家是梵家。云絮遮山僧补纳,银鱼戏水浪掬沙。
一尊石佛庄严像,两岸秋风芦荻花。六十衰翁犹健步,游情诗思两无赊。
重游白水寺      刘荫
几年不到次禅游,昔日风光回不侔。老树半山无岁月,荒芜一院自春秋。
石掀桥上人踪少,苔满碑间鸟篆幽。古殿云封僧化去,清溪空对寺门流。
  
     古人诗中的场景和现在差距不小,虽然没了僧人,没了银鱼戏水,但石佛还在。寂静山林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喧噪的都市里,这样的意境就更少了。
   寺外石桥上同道合影留念。走下石桥,白水流淌,早春的水势尚可,哗哗水声不绝于耳。还能辨别出721大水时期水势暴涨过后的堆积物。水中不时泛起些白色泡沫来,不知这是否就是古人所谓的“异浆”,但愿和现代工业污染无关。水流在铁路涵洞下进入人工管道,成为盖板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