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上

(2013-03-21 15:21:15)
标签:

房山

万佛堂孔水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浮雕

水下石刻

分类: 京西漫步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108国道在大石河檀木港桥处与大石河分开转向东北。沿河东南是房东路。这条路两侧山中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著名的石花洞就在这里。进入这条沟谷,山道中村落稀少。路过黄土坡村旧时的兵工基地老楼房,稍拐看路边是颐年公寓,内部小环境不错。有人说这里过去是军事重地,或许也曾是军工基地的一部分。北侧山坡地上有清康熙时江南布政使毛一麟墓碑。以前还曾存在的石供桌已经不见。龟趺和石碑保存完好。毛是当时的良吏,但看资料说毛是东北人,去世后在此设墓而未回故乡安葬有悖常理。继续向上到小路口左转到山脚下,可以徒步上山。大约20分钟可以达到马神洞。这是个道教洞,内部原始塑像已经全无,剩下一些新做的质地粗糙。洞穴不大,貌似有过旅游开发的痕迹。但现在是荒废状态。洞口右上有一石塔,风化严重。目前洞前平地上已经找不到文字石刻之类可看。在这一带山区由于地质构造,山体内有大量不同形式的洞穴群存在。马神洞附近的黄山玉洞内还曾经发现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题记上写奉旨采集乳水。看来当时已经重视将洞穴内的钟乳水源。
     回到黄土坡村继续向上,路的尽头是石花洞景区。去年721水灾在这里冲坏了停车厂附近一处沥青路下面的暗沟,引起路面沉降,一台清扫水车陷在大坑里已经有多半年了。看样子肯定要报废。路啥时修好还不清楚。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已经非常神奇,而在入口侧面的山崖上还留存着7座明代摩崖造像,佛祖、弥勒、菩萨、护法都有,只是岩层风化,有一尊要仔细观察才辨别得出。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造像已经在石崖上方修建游廊,保护了文物还方便观赏。不过大多游人不来这里,都鱼贯进洞去了。
    沿路继续南行,不久达到磁家务村。这里是过去兴旺一时的房山煤矿所在地。经过煤矿物业大门,路过一些有些年头的红砖楼,在一处小石山下就是万佛堂。现在的万佛堂文物群,包括万佛堂、堂下的孔水洞、辽花塔、元塔、若干石刻、关帝庙等,范围不大。而在其兴盛期,这里是京西一处重要宗教场所。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万佛小殿秘藏唐代浮雕
 
   石壁下的万佛堂是一座明代无梁歇山顶砖石建筑,面阔三间,正面开汉白玉卷门,外立面浮雕佛像、飞天和花卉,保存完好,做工细腻。两侧各开一卷窗,门上嵌石匾“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落款“大明万历已丑春吉日重建”,万历乙亥年即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四周浮雕莲花瓣。卷门两侧各辟卷窗一,透雕网形纹石窗扇。这个殿名很长,内涵丰富。一般佛寺殿名多为三字四字,五字以上不多见。而万佛堂的大名如此之长,表明其传承悠久,同时也是古人尊重历史的体现。
    万佛堂的现代俗称来自于小殿内三面墙壁上镶嵌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这是一组长22.8米,宽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浮雕组成的艺术珍品,主题是佛说法场景:佛祖端坐正中说法,螺髻袒胸,宽袍广袖,右手平伸,左手放在腿上,双膝下垂,赤足,脚下有二夜叉和摩尼珠。佛两侧浮雕是骑狮的文殊和骑象的普贤(殿侧辽代花塔上的雕刻和殿内的菩萨骑乘题材一致),二菩萨前后还有供养菩萨、天王、众神鬼等群像簇拥,长幡云浪,背景是无边海水。释迦上嵌石,雕护法转轮王背有双翼,足踏两个龙女。浮雕周围雕刻着供养人的浩瀚队伍,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神态各异。南山墙上的众伎乐飞天持箜篌、琵琶、阮咸、瑟等乐器,仿佛一支齐整的古典乐队,正在进行大曲演奏,让人如闻其声。专家在南山墙浮雕间找到已经漫漶不清的唐大历五年三月八日发愿文。这是现存万佛堂建筑最早的纪年证据。华严宗供奉现法身毗卢舍那佛和文殊、普贤菩萨,被成为“华严三圣”,可见唐代龙泉寺是华严宗领地。万遗憾的是,现在的殿内已经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常人无法拿到钥匙,也就只能凭前人资料站在门外隔空冥想了。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在小殿左侧所立明代万历年间《重修云蒙山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碑铭》,详细记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冬,以工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三位官员来到龙泉寺看到建筑荒芜后,联合司礼监太监张诚重修殿宇的经过。修复工程在大约1年后完成,所以匾额上的落款时间是万历十七年的春天。他们当年为修建十三陵在房山开采石料,万佛堂周围正是官方的采石场。对万历年间的明朝人来说,唐大历时的浮雕自然是古迹,所以匾额上直称”大历古迹万佛”。而称龙泉宝殿则直接承接了唐代龙泉寺的衣钵。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深不可测孔水洞

   唐代龙泉寺的来历与龙泉之名有关。起因在于现在万佛堂下的孔水洞。这里是一处地下水上涌而成的出水口,常年奔流不息。自去年721水灾后,水势更旺。水流汇入不远处的大石河。
  上篇说到黑龙关前大石河中的黑龙谭也是一处地下水上涌,恰巧在河道当中。古代有传说孔水洞的水是黑龙潭潜流而来。古人在追溯地表径流来历时采取地下潜流的说法很多,有的过于荒诞。但房山喀斯特地貌发达,地下暗河能互相连通也不是没有可能。孔水洞的水量充沛,只是近年华北水资源危机,才出现断流情况。据说1949年以后,房山煤矿在万佛堂周围大兴土木,开矿建设,最初几千人的饮水全靠孔水洞的来水。上溯几千年前,孔水洞水势当更为壮观。
    最初记载房山地区地下河奔涌而出的,是北魏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水经注卷十二·圣水》:“圣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经大防岭下,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探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有白鱼出入,数日而返。人有采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郦道元为官清正,治学严谨,《水经注》文字很多都经过实地勘察与文献比对。这和司马迁以来的中国史学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郦道元的家乡是距离房山不远的涿州,至今都有郦亭之名留存。本段文字的描述非常详细,应该说是作者经过调查访问的结果。从现在孔水洞周围地形看,这段文字说的大防岭下石穴应该就是孔水洞,只是孔水洞的名字为后人所起。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洞穴系统发达,支路很长。我们不是户外探洞人士,也没有带什么装备,只能站在洞外眼看奔腾水流遥想洞内奇景。其内部或许和附近的石花洞、银狐洞等有类似的结构。
    宋代地理总集《太平寰宇记》里有隋朝时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保存至今的片断中有两条关于孔水洞的记载:“防水,在良乡界,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防山上有仙人玉堂。”白鱼的记载和《水经注》一致。有人认为“仙人玉堂”就是孔水洞内雕凿了佛像的钟乳石洞穴。
   根据前人的进洞记录,进入孔水洞可以跨越倒在洞口的石梁,紧贴洞壁进入狭长的券洞。如果是枯水可以徒步前行,现在2012年“721大水”后的水量估计要划小船了。进去券洞后第一个内部空间高有数丈,洞壁上不断有水滴滴下落在水面上。在券洞尽头的石壁上有两龛石雕佛像。根据文物人员勘察:一龛高1米,雕一佛二菩萨,龛边雕骑牛大自在天(摩须首罗天),中间坐佛结跏跌座,左右二菩萨身材修长。座前石狮作立蹲状,这或许就是“仙人玉堂”吧。右龛雕一菩萨,脸部丰满,左臂下垂,手搭左膝,右臂肘部上曲,手指残断。头戴华蔓冠、宝缯下垂至肩后,头后有圆光,刻火焰纹,身后火焰纹背光。肌肤丰实,比例匀称。这两龛佛像中前者一佛二菩萨的时代比较早,有学者认为修造于北朝晚期。后一龛时代较晚,属唐代中后期。
   佛龛下岩壁保存着珍贵的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文字上千的《妙法莲花经》等部刻经和金大定年间的题记。有专家考证隋经的笔法和石经山雷音洞内经文相同,刻画文字笔法相近,极可能是同一人。有人更大胆推断是静琬大师书法。只是后来孔水洞因为地域狭窄,雷音洞后来居上,成为刻经圣地。
隋代刻经右侧是一处金代题记,有文物工作者的释读为:
山陵北垂口
大房古刹全
佛殿应用针线
大定庚子廿年……
史部尚书附马都尉乌林答口题
婿曹河西完颜口
   以上题记有43字。有研究者分析认为题记中的驸马是金世宗的女婿乌林答复,《金史》卷一百二十有传。题记时代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到明昌三年(1192年)之间。
  孔水洞内岩壁上的佛龛、隋经文和金题记随着地下水势而沉浮。是否还有更多古人遗迹留存洞内尚未可知。而孔水洞内部洞穴系统也有待更多探险发现。如来日文物部门和户外人士合作,未来或将给这一人文自然结合的民族遗产更添魅力。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几度兴衰成往事

   大约自北魏以后孔水洞逐渐热闹起来。在僧人惠弥探洞以后,这里的山水形胜被佛教徒看中。有学者推断静琬大师开凿石经的事业,发端阶段曾在孔水洞内尝试。才有现在看到的洞内佛龛和经文。这一历史遗迹已经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早期人文自然遗产,即使在全国范围也是少见。
   水量巨大的孔水洞自然成为先民祈风调雨顺的佳地。龙泉之名也是祈雨活动中最常见的字眼。民间和宗教的力量,让孔水洞的名气越来越大。现万佛堂东北侧关帝庙前的金代碑刻《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记载“唐玄宗时,天雨不节,民祷于是,莫不征应耳。……诸佛圣集之乡也。”这里没有提到具体佛寺建筑,但唐玄宗时期多次派员来此祈雨的事情确实非常隆重。根据原万佛堂前所立唐开元石刻记载,唐玄宗曾派遣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前向水中投放金龙和玉璧。时间分别是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七年。上世纪80年代,过渡开采地下水终于导致孔水洞断流,1982年时在洞内出土了石刻上所说唐玄宗吕慎盈投下的金龙7条。没有发现玉璧。金龙被文物部门收藏。还发现其他时代铜币,应该是后代祭祀活动中投放的普通钱币。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唐玄宗时期国家鼎盛,佛教也达到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的房山石经山一带佛寺势力强大。至今云居寺留存多座唐塔。如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唐代的景云塔、最有历史价值的唐金仙公主塔。特别是后者,说明云居寺与唐朝皇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应第八妹金仙长公主的请求,赐云居寺新旧译经4000余卷,委派长安高僧知升押运到云居寺,赐经同时,玄宗赐云居寺大片的田园山场。10年后,云居寺僧人为纪念此事修建金仙公主塔,并将玄宗赏赐佛经和田产的经过详细刊刻在石壁上。
    这两座塔的建立时间和唐玄宗在孔水洞投放金龙和玉璧的时间接近。石经山和孔水洞距离不远,如自静琬大师时就建立交往则在盛唐时期的联系必然更为密切。玄宗派人祈雨之前,想必已通过僧人了解到孔水洞的山水形胜,才非常隆重的多次派专使前往。
   玄宗时,龙泉寺是否已经建立尚未有资料可以证实。但当时若已有佛寺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鼎盛跌落下来,由孔水洞而兴的龙泉寺历史上却迎来了最辉煌的一页。现在的北京地区正是安史军队的老巢。安史虽然失败,但他们的手下军队却没有被完全消灭。他们以向中央政府投诚的方式变相控制着地方政权。当时的河北三镇中幽州地方的藩镇首领就是安史部将李怀仙。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杀李怀仙,自立为“留后”,唐朝中央默认,当年十一月任命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
   朱希彩是房山人,兵变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土地财产捐出一部分,在孔水洞外面建造寺院,请唐代宗赐名。看来赐命就是以当时的年号为名,称大历龙泉寺。同时在寺院背后的石壁上雕刻汉白玉佛像菩萨等,即“万菩萨法会图”。金代碑记上说:“唐幽州卢龙节度使颖国公朱公,家邻胜所、里接仙乡,……水之前创造伽蓝殿一所。廊庑雄壮,殿宇峥嵘。复诣洞之上造玉石文殊、普贤、万……含生于沙界,奏赐大历之名。”根据现存浮雕上残存的唐大历五年三月八日发愿文,这次修建应该在大历五年(770年)春天完成。
   朱希彩为人凶残,和他同谋杀害李怀仙的是与其同姓的朱泚、朱滔兄弟。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泉寺工程完工后仅仅过了不到2年,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其部众所杀,经略副使朱泚被拥戴为留后,朝廷照例承认朱泚为节度使,随后朱滔继任。这朱家兄弟的上位与朱希彩被杀很可能也是一桩阴谋。而这二人在若干年后的德宗朝泾原兵变中所起作用更是比朱希彩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泚一度在长安称帝,效仿安史,后来兵败被乱兵所杀。这些都已远超本文话题。朱希彩在短暂的掌权期间,修建龙泉寺的目的,一方面是安抚内部关系,一方面以求赐名方式是取得中央认可。但这些表面文章都无法挽救藩镇内部脆弱的平衡。
  《日下旧闻考·京畿》上说:“云蒙山直上皆石壁,下有水涌出,为孔水洞,俗名水帘洞,旧有龙泉寺,唐大历中建,今四壁刻划佛像,更名万佛堂。”这条文字是回顾过往史迹。如没有其他有力证据,认为龙泉寺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稍显武断。朱希彩此次建造的如碑记中所说是“伽蓝殿一所”。即使他下令修建全部寺院建筑,也有可能是在旧有寺院建筑基础上所为。因此,严谨的说,龙泉寺的最晚建成年代不晚于大历五年。当然,精美的“菩萨法会图”于此年建造完成是准确的。
   此后,大历龙泉寺随时代变迁多有变化。金代碑刻《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详细记录了寺院主持龙溪老人于大定十年(1170)捐出积蓄化缘募捐大兴土木经几年兴建,于大定十五年(1175)工程完工,龙泉寺恢复了禅寺规模和宗教活动。同期“恢复水磨一盘,园林千株,地产数顷”,“恢弘旧制,完备新规。”大定十七年(1177)五月十六日是石碑的撰写日期,落款处有多名在寺僧人、中都僧众以及多位赞助修寺权贵人名。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金以后寺院多次修缮,殿侧的辽塔和元塔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像,在推崇佛教信仰的辽金元时期,大历龙泉寺的香火和人气应该不会太差的,建造形制巨大而华丽的花塔是那个时期佛教繁荣的标志。
    明初大历龙泉寺在英国公张辅后代比丘尼悟兴主持下得以修复,称“大历万佛龙泉禅寺”。后来房山本地比丘尼真通历时十余年再修寺,修建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天妃圣母殿等殿宇以及僧人房、客房等辅助建筑。将孔水洞内的两龛佛像涂饰金粉。这些建筑在万历那次修缮之前应该所余无几。否则石星等人也不会在碑刻上说当时:“一废寺于岩之畔,榱桷多摧,庑宇芜没。诸善逝菩提萨埵之像,庄严特妙,类非世工所为。旁索断碣,志大历岁月,因知轫于唐也”。可惜的是,我们看到万历重修碑刻上没有关于那次修缮的内容施工内容。或许在万佛堂外还修缮过其他木建筑,现在已毁。明万历年间那次修缮奠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明人所做最大贡献是把已经残缺的汉白玉浮雕迎入殿内供奉,也是这1200多年珍宝能留存至今的根本所在。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清时万佛堂为僧人主持,出水口东北地面上建起关帝庙,现在只剩下三间卷棚顶西厢房。屋顶由石板覆盖,就地取材,这类建筑形式在黑龙关河北镇等房山山区一带多见,是地方建筑特色。一棵长势旺盛的油松傲立,树下嘉庆年间的《重修孔水洞关帝庙碑记》保存完好,文笔优美,体现了作者的乡土之情。抗战时期,日本人在孔水洞关帝庙后开凿煤矿井口。1949年以后,京西矿务局在此建立房山煤矿,孔水洞成为煤矿生活、生产用水源,关帝庙是职工食堂和办公地。现在原址上的办公大楼由物业公司使用。在万佛堂右侧石壁上还有一个现代洞口。上书常备不懈,落款1972年7月1日。铁栅栏门内看不到尽头,或许是当年的人防设施。  

  房山万佛堂孔水洞的前世今生 <wbr>上

    回到万佛堂前,天气多云,轻风卷过树林,让我想起那年夏季在恒山山沟中听到松涛。忽然看到在正门和两侧的石卷门内侧面上,还残存许多古人墨书的记游诗,类似现在的”到此一游”。稍读几句,则大不同,有的还颇有文采。同样是记游,现在人的语言丰富程度和把握能力和古人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在这条康熙四年的游诗上面还有康熙十一年云升班的成员来此游览的人员提名,字迹基本清晰可以辨认。云升班应该是当时的戏曲类组织。从残存的清代墨书题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几百年来万佛堂在普通民众心中一直郊游访古的场所。古今人们的兴趣爱好是相通的,只是被现代人忘记了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