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元首”都看什么书?——《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读后
(2013-01-13 13:39:23)
标签:
希特勒
藏书
纳粹德国
历史
文化
|
分类:
随笔
|
希特勒的名字与人类罪恶战争的历史不可分割,但“元首”的罪恶思想和超人的蛊惑力量是从哪来的呢?《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这本立意有趣的书告诉了我们一些这方面的答案。
在2013年1月北京大气严重污染的深夜里,用两个晚上,我捧读这么一本反映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反人类罪行元凶的读书生涯,在有些让人窒息的时候,还是可以找到一条若明若暗的逻辑线索。
作者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希特勒藏书为主,辅助其他渠道的可靠线索,从希特勒在这些图书上的评论和勾画,结合纳粹德国的历史,试图为我们展现“元首”思想的发展轨迹,尽管这个轨迹由于可供研究的资料有限,时断时续。这样的写作角度无疑是个人化历史创作非常独到的视角,更何况作者还采访了若干亲历者,征求他们对这些藏书的看法。
现在可见的希特勒的第一本藏书是什么呢?原来这是一本1915年一战期间出版的《柏林建筑指南》。作者利用其他历史资料为我们勾勒了一战西线战场希特勒下士在残酷的战斗闲暇中购买此书的背景,同时推测下士的不俗表现——一位英勇无畏得有些让人感到惊异的人,至少他的连长是这么看的。
希特勒思想基本形成的见证者则是他的第二本重量级藏书——德国右翼团体领导人埃卡特赠送给他的《培尔-金特》,这位赠书人堪称希特勒的“人生教父”,正是他带领或者说包装希特勒成为自己的政治继承人。埃卡特曾经说过,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他应该是有激情的,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单身汉。当时埃卡特带着退伍的希特勒涉足政坛,初露锋芒。很快,希特勒加入了新成立的德国工人党,也就是纳粹的前身。这个党的发展史此后就是希特勒如何将其逐步改变成一个独裁政党的历史。
不得不说希特勒的文化基础很一般,但他同时也是个勤奋的人,据说他对读书的热情一直很高。有段时间希特勒每天晚上都要读一本书。他写作自传《我的奋斗》,也是改变自己的过程。或许可以假设,如果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是来得那么猛烈或者迟到几年,希特勒有机会成为一位不是很出名的右翼政治作家。有资料表明,他当时是在为补贴自身经济而写作,并且拟定了后续图书的写作计划。可惜,1929年开始他的写作中断了,全球政治经济危机让纳粹势力膨胀,压碎了民主机器。
本书没有开列书单,而是按照年代,选择对希特勒影响最大的几本书。纳粹的反犹政策最惨无人道,希特勒为什么疯狂反犹呢?那本《伟大种族的消逝》——作者片面的论断北欧人种优势学说,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吹嘘德国人的纯种和伟大。为了体现德国人的高贵和纯粹,将“劣等民族”打入地狱。于是善于经营财富的犹太人就成了待罪羔羊。
借用了希特勒藏书票的书签
让人不解的是,希特勒是读过德国著名战略家施里芬关于避免两线作战的著作的。但他仍然对苏作战。或许是“元首”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或许是他看的的有关所谓精神和肉体之类的神明哲学书带领他真的冥想自己成为欧洲文明的拯救者。
本书让我吃惊的是,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那位——多次来中国和东亚登第探险,居然和希特勒颇多交往。当时他居然写过一本《洲际战争中的美国》,呼吁美国与德国纳粹之间的和平。他坚定的反犹太和反苏,使他和希特勒找到了精神上的共同点。在读研时第一次读到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时,我记住了他和维吾尔老人的友情,他重新回到罗布泊水上乘坐独木舟的情节描写,让我产生了对人文旅行的深刻向往。但他和希特勒的交往也让人再次体会到复杂的社会和历史,会将人的思想塑造成非常复杂的结构。有他光芒万丈的时候,也有晦涩无法看透的部分,就好像现在窗外的雾霾一样。
作者说现存的希特勒藏书有1万6千册,当然这是幸存到现在的很少部分了。和任何历史资料一样,希特勒藏书也损失了很大部分。作者在这些幸存者中寻找到希特勒的批注和勾画,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从个人化的角度去诠释局部的历史侧面,揣摩希特勒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细致程度到他发现“柏林指南”书页里的蜡烛痕迹,图书的卷曲程度,乃至一根胡须。由此作者开始局部复原了历史的某个场景。无疑这样的复原是有吸引力的。中国历史学称呼这样的做法为“勾沉”。
现在中国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多层立体阅读室豪华气派,最底一层是各个版本的《四库全书》
邺城遗址出土墓志铭
平顺大云院金代碑刻
读碑读墓志铭一类传世实物上的文字时,我也曾多次产生穿越历史、回到其人其时的感动。这就是历史学对人的激发,也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人类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在面对前辈留下的一切遗产时,都会产生好奇之心,历史学永远不会凋谢,人类的思想也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从广义上看,无论谁的藏书都是有人文价值的遗产。人创造了书,而书和人的命运也大体类似。很多藏书家到晚年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置自己创造的这座书山呢?书之归去来,文化亦如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