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配离子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1.概述
单色光(具有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有色溶液后,有一部分被有色物质吸收。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与其厚度(b)和浓度(c)成正比:
A=蔚bc
这就是朗白-比耳定律,蔚是比例常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当波长一定时,它是有色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溶液中的配合物时,其前提就是体系中形成的有色配合物对光的吸收行为必须服从郎白-比耳定律。本实验是用分光光度法研究5-磺基水杨酸合铜(Ⅱ)配离子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随着溶液的pH值不同,5-磺基水杨酸(HO3SC6H3(OH)COOH,简式为H3R)与Cu2 可形成两种不同的配合物,在pH=5以下时只形成一种形式的配合物。本实验测定pH=5时形成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等摩尔系列法是使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总量(总的摩尔数)保持不变,可取用其摩尔浓度相同的金属离子和配位体溶液,维持总体积不变(即VM+VR=常数。VM为金属离子溶液体积,VR为配位体溶液体积。)的前提下,按照不同体积比,配成一系列混合溶液,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体积分数VM/(VM+VR)为横坐标,描绘吸光度-组成图(图2-4),求出吸光度的极大值A极大。显然,与此极大值相对应的溶液的组成即是配合物的组成,因为只有在组成与配合物组成相一致的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的浓度最大,因而其对光的吸收也最大。若形成的配合物不够稳定,离解使曲线转折点不够明显,则可通过横坐标的两个端点向曲线作切线,切线交点对应的溶液即为配合物的组成。
?
若在给定实验条件下,体系中只形成一种有色配合物MRn:
M+nRMRn
(以下表示离子时省去电荷以简化)。其稳定常数为:
在两组成不同的溶液中,如具有相同的吸光度,则该两溶液中配合物的量必然相等。
设配合物的浓度为c(x),则:
其中c(Ma),c(Mb);c(Ra),c(Rb)分别为二组分溶液金属离子和配体的起始浓度。由(2)式可求出c(x)。再代入(1)式,
若配合物组成为MR型时,不能直接从一条吸光度-组成曲线上任取相同
?
应用(2)式计算铜离子与5-磺基水杨酸(H3R表示)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时,应注意:
R+HHR
HR+HH2R
子常数可忽略。
由于加质子常数较大,所以计算时不能忽略,溶液中除存在CuR和R外,还存在HR和H2R。在(2)式中的〔{c(Ra)}-n{c(x)}〕n或〔{c(Rb)}-n{c(x)}〕n为平衡时溶液中游离配体浓度的n次方。对于5-磺基水杨酸(H3R),若控制溶液的pH值为5,当它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达到平衡时,游离配体的浓度应为c(Ra)-n{c(x)}-c(HR)-c(H2R)。即在a溶液中:平衡时游离配体浓度=5-磺基水杨酸总浓度-n×形成配合物浓度-HR物种浓度-H2R物种浓度。
离子强度对于溶液中稳定常数的测定影响很大,实验时一般要求以NaClO4(或KNO3)来维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2.实验目的
(1)了解光度法测定溶液中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原理。
(2)练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实验内容
(1)溶液配制
1)0.050mol路L-1硝酸铜溶液
2) 0.050mol路L-1 5-磺基水杨酸溶液
3)1mol路L-1NaOH溶液,0.05mol路L-1NaOH溶液。以上溶液均用0.1mol路L-1KNO3溶液配制。
4) 0.01mol路 L-1 HNO3溶液、 pH=5的HNO3溶液。
(2)按下表所列体积比配制0.050mol路L-1硝酸铜溶液和0.050mol路L-1 5-磺基水杨酸溶液的混合溶液(用滴定管量取溶液)。
(3)依次在每份混合溶液中,插入电极,与酸度计连接。在电磁搅拌器搅拌下,逐滴加入 1mol路 L-1NaOH溶液以调节pH为 4左右,然后用0.05 mol路 L-1NaOH溶液以调节pH为4.5-5。若pH超过5,可用0.01 mol路L-1HNO3溶液调回。注意溶液体积
将调节好pH的溶液分别转移到预先编有号码的50mL容量瓶中,用pH为5的HNO3溶液稀释至刻度线,此称为第一系列溶液。
(4)用721分光光度计,选用波长440nm,分别测定每份混合溶液的吸光度(所以选用440nm波长的光,因在此条件下5-磺基水杨酸溶液无吸收,铜离子很稀时也基本不吸收,只有二者形成配合物后有一定的吸收)。将所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上述表中。
(5)从测定过A值的2号至6号溶液中,用移液管吸取各份溶液10mL,分别置于已编号的25mL容量瓶中,用pH为5的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这一系列溶液为第二系列溶液。
(6)在波长为440nm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第二系列溶液的吸光度。记入上表中。
4.数据处理
(1)根据第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作吸光度-组成图,求出CuLn的n值。
(2)结合第二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组成图,求算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稳。
5.思考题
(1)不考虑加质子常数与考虑加质子常数计算值有多大差别?
(2)为什么说在等摩尔系列中,金属离子的浓度与配位体的浓度之比恰好等于其配离子组成时,其配合离子浓度最大?实验十二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及其 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巩固酸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磺基水杨酸是弱酸(以 H3R 表示) ,在不同 pH 值溶液中可与 Cu2 形成组成不同的配合 pH>8.5 则形成 1:2 深 物。 鈮 5 时 Cu2 与磺基水杨酸能形成稳定的 1:1 的亮绿色配合物, pH 绿色配合物。本实验是测定 pH=5 时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测定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常用光度法。根据郎伯-比尔定律:A= Kcl,当液层的厚度固定 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有色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即:A= k鈥 c 。 由于所测溶液中磺基水杨酸是无色的,金属 Cu2 离子的浓度很低,也可认为基本无色, 只有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离子是有色的, 所以磺基水杨酸合铜配离子浓度越大, 溶液的颜 色越深,吸光度值也就越大,这样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A 就可以求出配合物的组成。 本实验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该法是在保持中心离子 M 与配体 R 的浓度之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 M 与 R 的摩尔比配制一系列溶液,在这些溶 液中,有些中心离子是过量的,有些配体是过量的,这两部分的溶液中,配离子的浓度都不 是最大值, 只有当溶液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和配离子的组成一致时, 配离子的浓度才 能最大,由于金属离子和配体基本无色,所以配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颜色越深,吸光度 值也就越大。这样测定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A,以 A 对 cM/(cM cR)作图,则吸光度值最大所 对应的溶液组成也就是配合物的组成。 pH 鈮 5 时 Cu2 与磺基水杨酸能形成稳定的亮绿色配合物,并且此配合物在 440nm 有最 大吸收值。因此,可通过测定系列溶液在此波长下的吸光度 A,即可求出配合物的组成及稳 定常数。 cM =X cM cR n= cR 1 X = cM X 由 n 可得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对于 MR 型配合物,在吸光度最大处: 伪 = (A1 -A2)/A1 M R MR 2 以 cM 为起始金属离子 Cu 的浓度,此时 溶液中各离子平衡浓度分别为: [MR] =cM(1-伪) [M] =伪 cM [R] =伪 cM , Ks = [MR] 1-伪 = [M][R] 伪 2 cM 图 6-3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吸光度-组成图 三、仪器和试药 仪器: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烧杯、721 型分光光度计、pHS-3C 型酸度计、滴定 管、精密 pH 试纸。 试 药 : 磺 基 水 杨 酸 (0.05molL-1) 、 HNO3 (0.01molL-1) 、 NaOH (0.05 , 1.0molL-1) Cu(NO3)2 (0.05 molL-1) 、KNO3 (0.1 molL-1)、标准缓冲溶液 (pH=6.86,4.00)。 四、实验内容 1.配制溶液: 0.05molL-1Cu(NO3)2 溶液和 0.05molL-1 磺基水杨酸溶液, 13 个 50mL 用 在 烧杯中依下表所列体积比配制混合溶液(可用滴定管量取溶液)。 数据记录和处理 V( H3R)/mL 24.00 22.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V (Cu )/mL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 cM/(cM cR) A 2.粗调 pH: 1molL-1NaOH 溶液依次将调节各溶液 pH 鈮 4 用 (以精密 pH 试纸检测) 。 -1 3.微调 pH:用 0.05molL NaOH 溶液在 pHS-3C 型酸度计上调节各溶液 pH 在 4.5~5 之间(此时溶液为黄绿色,无沉淀。若有沉淀产生,说明 pH 值过高,Cu2 离子已水解)。 若不慎 pH 值超过 5,可用 0.01molL-1HNO3 溶液调回,各溶液均应在 pH 4.5~5 之间有统 一的确定值。溶液的总体积不得超过 50mL。 将调好 pH 的溶液分别转移到预先编有号码的洁净的 50mL 容量瓶中,用 pH 为 5 的 0.1 molL-1KNO3 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4.测定吸光度:在波长为 440nm 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依次分别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 5.数据处理: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硝酸铜物质的量分数 XM 为横坐标,作 A-XM 图, 求 CuRn 的配位体数目 n 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Ks。 五、注意事项 1.硝酸铜和磺基水杨酸、HNO3、NaOH 溶液均用 0.1molL-1KNO3 溶液为溶剂配制。 2.若有 Cu(OH)2 沉淀生成, 则必须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后再进行后面的工作 (若搅拌不溶, -1 加少许 6molL HNO3 使其溶解) 。 六、思考题 1.测 Cu2 与磺基水杨酸形成的配合物吸收度,为何选用波长为 440nm 的单色光进行测 定? 2.用本实验方法测定吸收度时,如何选用参比溶液? 3.使用分光光度计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4.由分析化学手册查得铜-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稳定常数如下: lgK2=6.92 25℃, 离子强度 0.1 lgK1=9.60 20℃, 离子强度 0.1~0.15 lgK1=9.50 lgK2=6.80 将实验测得值与文献值比较,并分析测量值偏离文献值的影响因素。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如何获取积分?
大小: 470.0KB
所需积分: 20
1.概述
单色光(具有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有色溶液后,有一部分被有色物质吸收。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与其厚度(b)和浓度(c)成正比:
A=蔚bc
这就是朗白-比耳定律,蔚是比例常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当波长一定时,它是有色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溶液中的配合物时,其前提就是体系中形成的有色配合物对光的吸收行为必须服从郎白-比耳定律。本实验是用分光光度法研究5-磺基水杨酸合铜(Ⅱ)配离子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随着溶液的pH值不同,5-磺基水杨酸(HO3SC6H3(OH)COOH,简式为H3R)与Cu2 可形成两种不同的配合物,在pH=5以下时只形成一种形式的配合物。本实验测定pH=5时形成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等摩尔系列法是使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总量(总的摩尔数)保持不变,可取用其摩尔浓度相同的金属离子和配位体溶液,维持总体积不变(即VM+VR=常数。VM为金属离子溶液体积,VR为配位体溶液体积。)的前提下,按照不同体积比,配成一系列混合溶液,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体积分数VM/(VM+VR)为横坐标,描绘吸光度-组成图(图2-4),求出吸光度的极大值A极大。显然,与此极大值相对应的溶液的组成即是配合物的组成,因为只有在组成与配合物组成相一致的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的浓度最大,因而其对光的吸收也最大。若形成的配合物不够稳定,离解使曲线转折点不够明显,则可通过横坐标的两个端点向曲线作切线,切线交点对应的溶液即为配合物的组成。
?
若在给定实验条件下,体系中只形成一种有色配合物MRn:
M+nRMRn
(以下表示离子时省去电荷以简化)。其稳定常数为:
在两组成不同的溶液中,如具有相同的吸光度,则该两溶液中配合物的量必然相等。
设配合物的浓度为c(x),则:
其中c(Ma),c(Mb);c(Ra),c(Rb)分别为二组分溶液金属离子和配体的起始浓度。由(2)式可求出c(x)。再代入(1)式,
若配合物组成为MR型时,不能直接从一条吸光度-组成曲线上任取相同
?
应用(2)式计算铜离子与5-磺基水杨酸(H3R表示)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时,应注意:
R+HHR
HR+HH2R
子常数可忽略。
由于加质子常数较大,所以计算时不能忽略,溶液中除存在CuR和R外,还存在HR和H2R。在(2)式中的〔{c(Ra)}-n{c(x)}〕n或〔{c(Rb)}-n{c(x)}〕n为平衡时溶液中游离配体浓度的n次方。对于5-磺基水杨酸(H3R),若控制溶液的pH值为5,当它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达到平衡时,游离配体的浓度应为c(Ra)-n{c(x)}-c(HR)-c(H2R)。即在a溶液中:平衡时游离配体浓度=5-磺基水杨酸总浓度-n×形成配合物浓度-HR物种浓度-H2R物种浓度。
离子强度对于溶液中稳定常数的测定影响很大,实验时一般要求以NaClO4(或KNO3)来维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2.实验目的
(1)了解光度法测定溶液中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原理。
(2)练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实验内容
(1)溶液配制
1)0.050mol路L-1硝酸铜溶液
2) 0.050mol路L-1 5-磺基水杨酸溶液
3)1mol路L-1NaOH溶液,0.05mol路L-1NaOH溶液。以上溶液均用0.1mol路L-1KNO3溶液配制。
4) 0.01mol路 L-1 HNO3溶液、 pH=5的HNO3溶液。
(2)按下表所列体积比配制0.050mol路L-1硝酸铜溶液和0.050mol路L-1 5-磺基水杨酸溶液的混合溶液(用滴定管量取溶液)。
(3)依次在每份混合溶液中,插入电极,与酸度计连接。在电磁搅拌器搅拌下,逐滴加入 1mol路 L-1NaOH溶液以调节pH为 4左右,然后用0.05 mol路 L-1NaOH溶液以调节pH为4.5-5。若pH超过5,可用0.01 mol路L-1HNO3溶液调回。注意溶液体积
将调节好pH的溶液分别转移到预先编有号码的50mL容量瓶中,用pH为5的HNO3溶液稀释至刻度线,此称为第一系列溶液。
(4)用721分光光度计,选用波长440nm,分别测定每份混合溶液的吸光度(所以选用440nm波长的光,因在此条件下5-磺基水杨酸溶液无吸收,铜离子很稀时也基本不吸收,只有二者形成配合物后有一定的吸收)。将所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上述表中。
(5)从测定过A值的2号至6号溶液中,用移液管吸取各份溶液10mL,分别置于已编号的25mL容量瓶中,用pH为5的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这一系列溶液为第二系列溶液。
(6)在波长为440nm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第二系列溶液的吸光度。记入上表中。
4.数据处理
(1)根据第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作吸光度-组成图,求出CuLn的n值。
(2)结合第二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组成图,求算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稳。
5.思考题
(1)不考虑加质子常数与考虑加质子常数计算值有多大差别?
(2)为什么说在等摩尔系列中,金属离子的浓度与配位体的浓度之比恰好等于其配离子组成时,其配合离子浓度最大?实验十二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及其 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巩固酸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磺基水杨酸是弱酸(以 H3R 表示) ,在不同 pH 值溶液中可与 Cu2 形成组成不同的配合 pH>8.5 则形成 1:2 深 物。 鈮 5 时 Cu2 与磺基水杨酸能形成稳定的 1:1 的亮绿色配合物, pH 绿色配合物。本实验是测定 pH=5 时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测定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常用光度法。根据郎伯-比尔定律:A= Kcl,当液层的厚度固定 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有色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即:A= k鈥 c 。 由于所测溶液中磺基水杨酸是无色的,金属 Cu2 离子的浓度很低,也可认为基本无色, 只有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离子是有色的, 所以磺基水杨酸合铜配离子浓度越大, 溶液的颜 色越深,吸光度值也就越大,这样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A 就可以求出配合物的组成。 本实验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该法是在保持中心离子 M 与配体 R 的浓度之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 M 与 R 的摩尔比配制一系列溶液,在这些溶 液中,有些中心离子是过量的,有些配体是过量的,这两部分的溶液中,配离子的浓度都不 是最大值, 只有当溶液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和配离子的组成一致时, 配离子的浓度才 能最大,由于金属离子和配体基本无色,所以配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颜色越深,吸光度 值也就越大。这样测定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A,以 A 对 cM/(cM cR)作图,则吸光度值最大所 对应的溶液组成也就是配合物的组成。 pH 鈮 5 时 Cu2 与磺基水杨酸能形成稳定的亮绿色配合物,并且此配合物在 440nm 有最 大吸收值。因此,可通过测定系列溶液在此波长下的吸光度 A,即可求出配合物的组成及稳 定常数。 cM =X cM cR n= cR 1 X = cM X 由 n 可得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对于 MR 型配合物,在吸光度最大处: 伪 = (A1 -A2)/A1 M R MR 2 以 cM 为起始金属离子 Cu 的浓度,此时 溶液中各离子平衡浓度分别为: [MR] =cM(1-伪) [M] =伪 cM [R] =伪 cM , Ks = [MR] 1-伪 = [M][R] 伪 2 cM 图 6-3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的吸光度-组成图 三、仪器和试药 仪器: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烧杯、721 型分光光度计、pHS-3C 型酸度计、滴定 管、精密 pH 试纸。 试 药 : 磺 基 水 杨 酸 (0.05molL-1) 、 HNO3 (0.01molL-1) 、 NaOH (0.05 , 1.0molL-1) Cu(NO3)2 (0.05 molL-1) 、KNO3 (0.1 molL-1)、标准缓冲溶液 (pH=6.86,4.00)。 四、实验内容 1.配制溶液: 0.05molL-1Cu(NO3)2 溶液和 0.05molL-1 磺基水杨酸溶液, 13 个 50mL 用 在 烧杯中依下表所列体积比配制混合溶液(可用滴定管量取溶液)。 数据记录和处理 V( H3R)/mL 24.00 22.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V (Cu )/mL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 cM/(cM cR) A 2.粗调 pH: 1molL-1NaOH 溶液依次将调节各溶液 pH 鈮 4 用 (以精密 pH 试纸检测) 。 -1 3.微调 pH:用 0.05molL NaOH 溶液在 pHS-3C 型酸度计上调节各溶液 pH 在 4.5~5 之间(此时溶液为黄绿色,无沉淀。若有沉淀产生,说明 pH 值过高,Cu2 离子已水解)。 若不慎 pH 值超过 5,可用 0.01molL-1HNO3 溶液调回,各溶液均应在 pH 4.5~5 之间有统 一的确定值。溶液的总体积不得超过 50mL。 将调好 pH 的溶液分别转移到预先编有号码的洁净的 50mL 容量瓶中,用 pH 为 5 的 0.1 molL-1KNO3 溶液稀释至标线,摇匀。 4.测定吸光度:在波长为 440nm 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依次分别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 5.数据处理: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硝酸铜物质的量分数 XM 为横坐标,作 A-XM 图, 求 CuRn 的配位体数目 n 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Ks。 五、注意事项 1.硝酸铜和磺基水杨酸、HNO3、NaOH 溶液均用 0.1molL-1KNO3 溶液为溶剂配制。 2.若有 Cu(OH)2 沉淀生成, 则必须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后再进行后面的工作 (若搅拌不溶, -1 加少许 6molL HNO3 使其溶解) 。 六、思考题 1.测 Cu2 与磺基水杨酸形成的配合物吸收度,为何选用波长为 440nm 的单色光进行测 定? 2.用本实验方法测定吸收度时,如何选用参比溶液? 3.使用分光光度计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4.由分析化学手册查得铜-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稳定常数如下: lgK2=6.92 25℃, 离子强度 0.1 lgK1=9.60 20℃, 离子强度 0.1~0.15 lgK1=9.50 lgK2=6.80 将实验测得值与文献值比较,并分析测量值偏离文献值的影响因素。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如何获取积分?
大小: 470.0KB
所需积分: 20
前一篇:7.1.2导电性和固体能带理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