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师向我推荐巩昂的《我在美国上中学》(初中卷),于是在9月30日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到今天早晨已经全部读完。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是两年初中生活的全景式介绍,侧重于学校生活,使我对美国初中教育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
巩昂是在高二后的暑假完成初中卷的,他在2005年本书的自序中写道:“在初中期间,我认为我的生命真正地开始了。我开始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自然以及人类;我开始思考科学、思考专业、思考未来。”目前中国的新课改也带有这种目的,不过从课程设置,可是安排来说,课程设备与资源来说,两国的差异还十分之大。我们的学生,在初中三年有多少时间在思考?
我们正在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美国式教学很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的学生也有自主选择课题,去研究树叶,而中央中学的科学课有一项作业便是“采集树叶”。
要求是采集指定的树叶,红枫树叶、银枫树叶、糖枫树叶……等22种。只有树名,而没有提供树叶鉴定表,学生们得自己花很多工夫去查找资料,并采集这些树叶。采集之后,要查找每一种树叶的正式名称、树叶结构、树叶附属物、树叶排列、树叶形状、树叶边缘和树叶脉型。然后做一个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用铅笔将每种树叶拓在纸上,并在这张纸上记录自己查到的信息。此项作业布置于10月初,要求10月15日交,大约两周时间完成。要求学生学生独立完成小册子。
工程技术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制作了火箭,而且火箭完成之后,每人领到一包火药,老师领着他们到草坪上试飞,老师提前了火箭发射器(也就是点火机器,可以电动点燃火药),一齐发射看谁的火箭飞得又快又远。
英语课上的历史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要更详细地研究一为中世纪的人物,一个星期中,学生们到图书馆做3天的调查研究,接下来的4天中把所获得调查资料组织好,放到展览板上进行展览。学生家长会被邀请来参加展览。学生们现场填写一张表格,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人物。接下来在图书馆中度过紧张充实的3天。巩昂经过老师同学,研究成吉思汗,做好展示板之后他自己设计了一套蒙古人的服装,还用纸做了一个蒙古式的帽子,戴上了中国铜锣以招徕参观者。展板制作人不仅要找来参观者,还要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展板,并回答他们的相关问题,我觉得这比备一节大型公开课还要难,谁知道参观者会提什么问题呢?
巩昂还做过一个中美地理的比较的报告,他自己说这是记忆最深的一个报告。老师给的时间是三个星期,题材和内容自选,要有新意,可以选择一个国家、州、省、城市或地区。三周之后发表演讲。巩昂做的中美地理比较占有资料特别多,而且在介绍中要不断回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的提问,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占有资料,而且真的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比较,所以他的演讲十分引人入胜,很有趣味。当然,我总觉得回答提问要作充分的准备才行。
我的印象,美国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选择余地十分大,研究性学习做得很精彩,很到位。
我想,看了初中卷,还要看看高中卷,还有《美国高中作业——历史卷》、《美国高中作业——英语卷》、《美国高中作业——理科综合卷》和《跟我游美国》,都是巩昂的著作,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