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海子研究综述

(2008-12-05 14:27:17)
标签:

杂谈

偶然看到黄佳老师关于海子的研究文章,特转发。

                  

               海子研究综述

                                                                                            黄佳
 

    近年来出版了一些海子研究的相关书籍,本论文对这些书籍进行回顾和评价,旨在把握这一研究领域中一些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将海子研究推向深入。

 

第一章海子研究相关书籍的简要介绍

 

    海子,一个出身卑微的诗歌才子,在1985年到1989年这短短的五年里创作了200多首抒情短诗及数万行的长诗。然而这位才子在他年仅25岁时,选择了异常决绝的方式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一度引起了世人尤其是整个诗坛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海子以其天才的创造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神话、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海子生前公开发表的诗作数量很少,他的诗歌在当时的诗歌界及大多数读者间不被认同,可以说当时人们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可几乎是空白的。而在海子逝世后,他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整个诗坛掀起了一股海子研究热潮。不少学者从死亡问题、诗歌意象、诗歌精神、史诗价值等各角度对海子本人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如今关于海子的研究(不包括海子的诗集)已有五部以成书形式出版,它们分别是崔卫平主编的《不死的海子》、燎原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高波的《解读海子》、余徐刚的《海子传》及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其中《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已经发行了修订本,并且更名为《海子评传》。

    1999年3月,为了纪念海子逝世十周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由崔卫平主编的《不死的海子》一书,作为海子逝世十周年祭。本书由谢冕做序,分为上编文化怀念、下篇思想探析和附录遗诗遗文三个部分。上篇文化怀念部分收入了包括海子生前好友骆一禾的《“我考虑真正的史诗”》、西川的《怀念》《死亡后记》、苇岸的《怀念海子》和吴晓东谢凌岚的《诗人之死》、钟鸣的《形而上死》和韩东的《海子行动》等关于海子的纪念文章。下篇思想探析部分收录了崔卫平本人的《海子神话》、余虹的《神·语·诗》、朱大可的《先知之门》和燎原的《孪生的卖地之子》等评论家们对海子诗歌的思想艺术进行探析的论文。附录遗诗遗文部分则收入《海子未公开发表遗诗十五首》、《诗学:一份提纲》和《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通过这些使人们更容易了解海子的生平资料和死亡缘由,以及他独到的诗学精神和创作技艺。可以说它的出版是海子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丰碑,作为对海子之死的最早祭奠,它总结了前期海子研究的优秀成果,成为迄今为止进行海子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2001年4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燎原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全书共二十六万字,作者以大量独家资料为依据,通过灵动而思辨的笔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海子形象,以恢宏开阔的结构展示了海子这个把生命献祭于诗之圣坛的殉道者和他“扑向太阳”的卓越追求,也使我们理解了他“适时而纯洁的死亡”和他的“形而上死”,直探诗人幽微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既是一本传记,又是一部恢宏的学术研究著作,其中对海子个人、精神世界以及我们对于诗歌知识谱系的认识都具有极大的开拓意义。正如诗人西川在本书序言中所评价的一样,“这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海子评传》,其本身便是一部行动之诗。这是一部有意义的传记,半是招魂,半是考辩。”[1]《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被视为众多海子传记中最切近海子生命和创作本质的一部传记。2006年1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对这本书进行修订重版,并且更名为《海子评传》。此次修订删去了原作中的一些旁枝,补充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增加了50余幅珍贵照片,经过压缩和增补后全书约二十一万字。

    “海子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神话,惟其如此,在当代诗坛没有谁比海子更需要解读了。”[2]2003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波的《解读海子》一书,至此,海子研究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作者廓清了附会在海子身上的种种神秘主义的光环,以平常冷静的心情走进海子并对其进行还原,在提出解读海子的几个关键问题的同时,从诗意和诗艺的角度对海子的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海子诗篇中所蕴含的新的诗学意义。全书语言通俗,观点冷峻现实,打破了人们以往对海子之死所带来的幻想。作者以平等的姿态进入海子的世界,将海子复归到人间,在肯定海子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缺憾,从而勾勒出一个平等的真实的海子。《解读海子》从真正意义上弘扬了一种新的诗学精神,也为后来的海子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004年3月26日,为了纪念海子的15周年祭日,江苏文艺出版社在海子故乡——安徽安庆首发了一本由海子的同乡、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余徐刚撰写的《海子传》。传记中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披露,作者以其是海子同乡的地理优势条件,在海子家乡做了大量实地调查,获取了关于诗人生平的丰富又宝贵的第一手新鲜资料(包括60余幅图片及海子的遗书和日记)。整本书共分为皖江士风——《给安庆》、成长的伊甸园、诗歌流浪和爱情、西边的太阳在燃烧这四个章节,此外还附有评论、回忆以及怀念和海子年表,以海子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从多方位叙述了海子的童年、海子在北大、海子的生活习性、海子的写作情节、海子的为人处世、海子的死亡、海子死亡后诗坛对他的评价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海子,具有不可取代的史学价值。  

    2005年7月,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海子的情感世界和对诗歌追求的文学传记。全书共有五章,分别为活在珍贵的人间、缪斯群下的忧郁与诗心、我的琴声呜咽、流浪爱情生存和扑向诗歌的太阳。作者以海子的诗歌定位和情感世界的转变为线索,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天才诗人海子的诗情岁月,细腻地刻画了海子的诗路历程、创作信念及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本书每一章节的开头恰当地引用海子的诗歌,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严谨的行文结构又直逼海子深刻的人格矛盾,揭示他令人震撼的悲剧人生。

 

 

第二章从研究角度作比较

 

    一、从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正如一颗彗星的陨落,海子的陨落给人带来给世人带来了惊雷和霹雳般的闪爆,人们纷纷开始怀念这个猝然消失的才子。1999年为了纪念海子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不死的海子》一书,主要收录了29篇海子前期研究的作品,包括从传记、文化、文本等各角度对海子及其创作进行研究,是一本较为综合的文集。

1.传记角度

    西川作为海子生前好友,他的几篇文章为海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他的《怀念》一文中,通过极为平淡却又包含真情的笔触,记录了海子生前与自己的交往、海子的生活状态、创作情形以及海子的情感历程,第一次为人们提供了原始而真实的材料,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海子的死亡悲剧。作为海子生前比较密切的一位朋友,海子最后岁月的见证人,苇岸也在海子逝世五周年时作了《怀念海子》一文,较为细致地回忆了与海子的交往,记录了一些新的关于海子的事情。

2.文化角度

(1)诗学研究

    海子的另一位生前好友骆一禾主要从诗学角度,包括诗学精神、诗性、结构、抒情特质、意象空间、象征体系等多方面对海子进行研究,在他的文章中对海子的诗歌进行卓越的阐释,对海子在当代诗歌史中的地位做了高度评价。“海子的重要性特别表现在:海子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悲剧,正如酒和粮食的关系一样,这种悲剧把事件造化为精华;海子不惟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是与他研究或论争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密难辨、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是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速度和时间。”[3]他对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进行了意象空间、原型或象征谱系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其内在悲剧性,对另一篇长诗《土地》则进行史诗的结构意象和象征体系的全面研究,从而高度评价海子诗歌的独创、成就和贡献。

(2)死亡悲剧

    海子的死亡无疑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随着越来越多人对海子死亡文本的误读,西川写了一篇《死亡后记》,根据他自己所知的和所猜测的,结合海子生前的生活、创作、思想、性情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子自杀的可能因素:自杀情结、性格因素、生活方式、荣誉问题、气功问题、自杀导火索、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

对于海子的死亡悲剧,吴晓东、谢凌岚在《诗人之死》一文中,联系十九世纪末叶以来世界范围内集中的诗人自杀现象,认为海子具有“形而上”的感知。他认为“死亡是诗人无法规避的一个形而上的问题” “对于在瞒和骗中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无异于一个神示。”“中国诗坛的后来者当会记取海子的这种前无古人的‘特殊功业’的。”[4]不同于吴晓东、谢凌岚及李超等人的“形而上”,韩东则认为海子的死是“形而下”的,他在《海子·行动》中说“海子之死之能是诗人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的一个证明。”“如果说海子是为了诗歌而死的,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个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他坚持“海子是一个写不出诗来就宁愿一死的人。”[5]四川诗人钟鸣则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认为,海子在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得不到一种和谐,想要摆脱身首异处的状况,因此必须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他的死亡是一种“等距离”的死亡。

(3)意象研究

    燎原对海子诗歌的意象研究具有代表性,他的《孪生的麦地之子——骆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是诗歌理论界最早指认海子诗中麦子、麦地意象的评论文章。他认为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们生命经历中关于麦子的痛苦,在它们进入诗歌之后便成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成为贫穷崇高生命的写实。”[6]此外,从麦子这个意象延伸出去,燎原充分肯定了海子诗歌创作的原创性,以及诗人的崇高人格,和对中国诗歌的朴素关注。

二、从文本角度进行研究

    骆一禾对海子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和《土地》进行了卓越的文本细读,并肯定了这两部长诗的独创性和重要文学价值。由此,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对海子诗歌的探索。奚密认为“《亚洲铜》在海子作品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首好诗,而且它提供了一条进入海子诗歌世界的有力线索。”[7]他从诗歌的中心意象“亚洲铜”入手,对文本进行探析,梳理出在海子的其他作品之中所表现出的群组结构,以及这些群组结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此外,作者还揭示了《亚洲铜》的深层涵义,即“它代表了当代大陆前卫诗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过渡阶段、甚至转折点”[7],具有承前启后的象征意义。崔卫平也对海子的另一首短诗《黑暗的献诗》做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不同的是,崔卫平不从意象而是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出发,通过对诗中天与地、生与死、黑夜与光明、上升与沉降、你和我等对立因素的解析,由此揭示“分裂”和“痛苦”的主题,触及到海子抒情诗较为内在的特质,暗示了海子悲剧的内在原因。

    “解读海子,既是剔除人们在理解海子过程中的种种遮蔽,同时,也是在弘扬一种新的诗学精神。”[2]高波的在《解读海子》中提出了解读海子的关键问题,接着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海子进行研究。作者以平民的姿态进入海子,从精神病的角度分析海子的死亡,通过文本分析来解读这个卑微的才子,进而理解这个负伤的麦子和孤独的太阳。同时,作者还从诗意和诗艺的角度来解读海子诗歌创作的独创性,通过对海子诗篇作细致具体的解读来把握他的基本情思和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后作者又阐释了海子诗篇的诗学意义,即“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2],认为海子对于现代诗坛的意义,更多的是显现了一种应有的真诚自然的创作心态。作者在解读海子的同时,又弘扬了“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样一种新的诗学精神。

三、从传记角度进行研究

    “海子并不需要一部《海子传》或《海子评传》,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是我们需要一部海子的传记,以便使我们自己确信我们就在他的身边。”[2]西川给《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作序时如是说。是的,是我们需要一部海子的传记,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才子,更加深刻了解他的诗歌。因此,从传记角度对海子进行研究的三部书:《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子传》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正好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是一本堪称精品的传记,暂且不提“海子”这部长诗如何精彩,它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篇。燎原通过多方寻查和采访,以及对海子全部诗歌的反复阅读和研究,写成了这部有意义的传记。他用诗性的笔触和恢弘的结构对海子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历程及作品进行解读,以《春天,十个海子》开头,叙述了海子的少年时期、大学时代、烈日在孤独的昌平,同时又对作品中的水、草原、麦地以及《七部书》和海子的形而上死做了思辨的诠释。可以说这部评传不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传记,而兼有文学评论的性质,其本身就是一部心灵史。正如许多人评论的一样,这本《海子评传》不仅完整了海子,而且它本身就完全可以独立于海子而存在。

    如果说燎原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是一部兼具有评论性质的传记,那么《海子传》则是纯粹的记录海子的生平,不做任何评论。作者余徐刚作为海子的同乡,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掌握了海子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包括60余幅图片),书中还收入了海子的遗书和日记,这些资料中有些甚至是以前从未公开过的。全书共分四章,包括《皖江士风——<给安庆> 》《成长的伊甸园》《诗歌,流浪和爱情》《西边的太阳在燃烧》,以海子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从多方位叙述了海子的童年、在北大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生活、海子的爱情、生活习性、写作情节以及他的为人处世和死亡。作为一本纯粹意义上的传记,《海子传》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海子,具有不可取代的史料价值。

    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也是一本纯粹的传记,然而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即以小说的方式来写传记,而海子则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以海子的情感历程为线索,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历程这条主线,描绘了海子的纯朴情感诗歌雄心。作品的结构较为巧妙,语言也极富诗意。作者给每一个章节都设定了诗意的标题,如活在珍贵的人间缪斯裙下的忧郁与诗心我的琴声呜咽等,并且每个章节开头都恰当地引用了海子的诗歌,更增添了作品的诗意。整部传记看起来就像一本浪漫言情小说。

 

 

第三章从情感倾向作比较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任何一种文学创作都不例外会附带着作者的情感倾向。仔细品读有关海子的这五本书作,我们可以发现这几本书的情感倾向有明显的差别。下面就神化倾向、美化倾向和平民化倾向对这几本书进行分析。

一、神化、美化倾向

    尽管海子的生命那么短暂,他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内容和杰出技艺足以使诗人震惊。然而他的死亡方式、自杀时间和地点、以及在海子死亡之后社会上所发生的一连串的社会风波,使得这位才子的身上附上了神秘的色彩。从《不死的海子》一书收录某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人们对他的死亡所做的种种附会和拔高。吴晓东谢凌岚在《诗人之死》中这样说:“海子死了,这对于在瞒和骗中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无异于一个神示。” [4]朱大可则将海子的死附会为对“世界之暗”的窥破和挑战,海子成为窥破这种“世界之暗”的先知,这就带上了神化的色彩。《形而上死》中夜提到“诗人之死,似乎成了必然。我想海子之死,说透了,是企望于刹那间达成与诗性的等一。”“死亡是诗人的宿命,也是诗人的至尊。”[8]还有肖鹰在《向死亡存在》中也有类似的话:“作为新时期第一个自尽的诗人,海子无可逃避地承担了‘为诗而死’的意义,自我放弃的行为却成为‘向死而生’的壮举。……只有海子的死,成为一次诗歌的抗议,一次向死而生的自我重申和决心的实践。”[9]燎原在《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他(天才艺术家和诗人)社会生活中所有难以理清的一团乱麻,都是他被拨出人群服膺天谴使命的结果,一旦这一使命完成,他们的终结方式只有两个:或者神圣的自杀,或者沦为白痴。”[1]可见,这些评论家在对海子进行评论时,都有神化海子的意思。

    余徐刚和周玉冰也都染上了美化海子的通病。《海子传》的封面上就赫然印着“诗歌英雄”,无疑,作者一开始就将海子摆在了英雄的高度,采用了浓郁的情感笔调,整部作品都充满了作者对海子的溺爱,有些主观臆断的色彩。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中周玉冰则把海子塑造成一个才情横溢、风流倜傥的言情小说主人公形象。正如西川所说“他们有一种通病,即关心自己胜过关心海子;他们错把海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幻觉的载体。”[1]

二、平民化倾向

    在英雄匮乏精神平庸的年代,海子不断地被人误读、美化,甚至神化。还好,高波的《解读海子》及时地出现了。《解读海子》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海子的受难和幸福,将海子复归到人间,通过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进入他,使得海子具有了作为农家才子的卑微、面临饥饿和贫困时的无奈、面对感情的力不从心。此外,作者撇开了对海子诗歌创作的一味赞美,在肯定其诗歌创作技艺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海子在将深邃博大诗意落实到诗歌创作中时,并不总是成功的。他认为海子的一些诗篇仍显“生硬”和“破碎”,“同但丁、歌德等人相比,其创作也缺乏人生阅历及生命答案的支撑,缺乏打磨严整精美形式的创作心态和人生岁月”,同时也“缺乏一种在历史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相应的语境”[2]。《解读海子》以平常心还原了一个更加的海子,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海子的创作。     

    结论: 海子研究发展至今,已从最初的总体研究发展为多角度研究,情感倾向也由最初的神话倾向逐渐走向平民化,真实还原海子将促成海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