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初衔接探究(一)一—初中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提出

(2009-06-16 06:54:30)
标签:

教育

小升初

适应性

七年级新生

安庆

杂谈

分类: 教育所思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求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也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成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阶段。其中,七年级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对于保证八、九年级学业顺畅进行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无论是知识容量、难度,还是学习方法以及对自主学习的要求,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管理手段,都与小学有着较大的差别。陌生的学习环境、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业负担的陡然加重、学习压力的加大、老师授课进度加快等因素使得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在心理上有着比小学阶段更多的困惑和冲突,造成了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会给学习带来更多新的困难,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压迫感和失落感,产生消极、沮丧、焦虑、烦躁等心理,如果这些状态不能在很短的时间予以调整,势必影响七年级新生乃至今后的成长与学习进程。

  我们还应注意到,七年级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也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之中表现出来,造成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冲突增多,如果不采取措施,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将有扩大的趋势。

    虽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对学生与家长进行小升初衔接阶段适应性指导,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上出现断链,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组织与指导,衔接效度低  目前中小学学制上虽然统一为九年一贯制,但由于体制原因,小初之间还处于分离的状态,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以我市市区为例,目前是初小分设,小学由区管理,初中由市、区管理,体制上的分级,使小初衔接指导方面出现脱节现象。虽然各校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一些小初方面的对接工作,但还不成系统,有些还带有功利色彩。

    小初“结合部”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小学毕业后,学生有两个多月的“真空地带”,如何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做好上中学的准备,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的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也没有相应的机构承担这一职责。

    上海市已将小学与初中衔接、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他们实行了五四学制,小学六年级定为初中预备级,进行小初的适应性教育,他们的实践代表了先进的方向,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很有作用。

  对此,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对七年级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探索。不仅要关注学科教学的衔接、学科知识的衔接,还要关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与互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转变与适应。

  二、缺少联动机制,衔接渠道不畅  中小学虽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小初衔接方面的教育指导活动,但往往各自为政,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直接交流的通道与对话的平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学习了哪些内容,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不知道中学教学体系和教学特点,造成了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使小初之间的连接成为教育的盲区。小学应该为毕业生适应初中的学习做好哪些方面的指导,学生升入初中后的学习状况对小学教育有哪些启示,如何让小学毕业生把握时机、积极调整、主动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如何建立初中与小学稳固的联系渠道,通过定期的跟踪反馈,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诸如此类问题,至今没有哪个教育机构予以关注,导致小升初衔接阶段的适应性指导工作缺乏统筹安排、系统谋划,因而效果不太理想。

  三、联接区段过窄,衔接效果不佳  目前,七年级新生的适应性指导,大多是初中学校在学生入学后才开始,如安庆四中、安庆十六中等校已经意识到,并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了为期一周诸如校规校训、礼仪规范、学科介绍、军事训练等等方面的入学教育,但由于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课程量增大,学习任务重,初中的适应性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需要长期的指导与渗透,所以,必须使衔接的关口前移至小学,到初中后,又要后移,在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在方法上进一步科学,使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生理到心理,从态度到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衔接内容单一,尚未形成体系  小升初衔接教育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静态过程,更是一个教会方法和培养能力的动态过程。七年级新生适应性指导应该围绕校园生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学习方法等多个衔接点上全面展开,在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同时进行,但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指导活动比较单一,内容单薄,尤其对家长的指导方面存在不足。

  五、家长认识偏颇,片面追求应试  父母对小升初的孩子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承担着平复孩子情绪,引导孩子思考,加深孩子体悟,帮助孩子脱困的重要责任,是孩子的“同盟军”和支持者。但不少家长由于对此缺乏认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根本不作为,造成了孩子假期过度放松;更多的家长则把孩子送进暑期班,只不过是初中课程提前学,对于小初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根本没有涉及到;更多的家长将重点放在孩子对学校的选择上,认为孩子进入好一点学校至关重要,甚至在学生和家庭中过份渲染择校的作用,导致一些家庭认为孩子非某校不上,仿佛孩子上了某中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其片面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励孩子奋斗精神,不利于孩子适应复杂环境。由于家长不能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指导孩子进行调整,做好准备,结果孩子上初中后面对新问题措手不及,一时无法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

    要解决现存的中小学衔接上的问题,使七年级新生实现由小学到初中的平缓、渐进式过渡,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有必要提早对小学毕业生及其家长进行初中学习适应性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实行动态管理和全程指导,形成小升初衔接教育的固有模式,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尽快适应,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抓住六年级后半学期到七年上学期这一小升初过渡的关键期,做好相应的适应指导工作,增强学生主动适应的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初中学习生活的特点,不断克服不良习惯,形成促进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跨越各种障碍,以适应环境,学会学习,就能够缩短小学到初中阶段的适应过程,对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