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浓缩城市文化精华——铜都雕塑群彰显铜文化
标签:
铜陵市铜都大道雕塑群山水之城城市杂谈 |
分类: 游行见闻 |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名片,能够浓缩城市文化精华,彰显城市建设的理念。每次路过铜陵市,一过铜陵大桥,一组以“铜”为题材的城市雕塑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形象地展示了青铜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既美化了道路两侧的环境,也赋予道路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出古铜都的文化特色。这次到铜陵,有幸听到了铜陵四中一位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从而加深了对这组雕塑的内涵理解。
山水之门
铜都大道两侧的雕塑是按历史时间顺序分布的,铜陵长江大桥头的“山水之门”为主题雕塑,由此到市区分布着6组浮雕,依次为“蜚廉折金”、“汉置铜官”、“盛唐炉火”、“碧矿延绵”、“铜都永驻”、“光照未来”。这组浮雕依托道路两侧的山体而建,这些雕塑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显山露水,感悟自然;塑造形象,提升品质;彰显历史,弘扬文化;完善功能,舒适通达”的规划设计理念,形象化地再现中国古铜都的采冶史,展现铜陵厚重古朴的铜文化之魂。
蜚廉折金
第一幅浮雕名为“蜚廉折金”。就象鲁班是木匠的鼻祖一样,蜚廉是传说中的冶炼技术的鼻祖。“蜚廉折金”以蜚廉采矿的故事为蓝本进行组合而成,出自《墨子》中的“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这句话。画面上,蜚廉身着远古装束,一手执工具,一手托矿石,展翅翱翔于山川之间。浮雕周边镶嵌着铜陵地区出土的九鼎、爵、编钟等铜制器皿,组成顺山顺水、连绵有序的画面,展现出铜陵三千年铜文化博大久远的发展历程。
汉置铜官
第二幅浮雕名为“汉置铜官”。据史载,汉武帝时设置了“铜官”,主管丹阳郡铜采冶事宜,铜官山由此得名。这幅雕塑的上部镶嵌着铜陵地区出土的铜钱币形象,体现了铜陵在古代经济生活中重要地位。钱币上端是铜官山的造型,山体上刻有“铜官”二字,两只朱雀在周边飞舞。画面采用秦汉风格的飞云纹饰进行形象之间的联系。诸多人物形象再现了古人创造冶炼文明、尽情享受成果的载歌载舞、欢呼跳跃的宏大场面。
盛唐炉火
第三幅浮雕名为“盛唐炉火”。浮雕展现了盛唐时青铜文化走向极盛期的恢弘之状。浮雕中有两组健硕的矿工手持工具开采铜矿,反映出古人不辞劳苦铸造一件件传承文明的铜器,延伸着瑰丽无比的青铜文化。炼炉中燃起的熊熊烈焰充满画面,再现了大诗人李白“炉火照天地”一诗的壮观场面。
碧矿延绵
第四幅浮雕名为“碧矿延绵”。浮雕表现的是铜的开采、冶炼、生产、运输的生产过程,体现了在铜陵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画面中部的两组健硕的古代矿工正在开采铜矿,展现了一副连绵不绝的冶炼图。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魅力无比的铜文化。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铜陵看到宏大的开矿场面时曾作《铜官山》一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看出没有,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难得一见的中间两句完全一样,据说在中国古诗中是唯一的,其二,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古人就有了环境的忧患意识,看样子,环境保护应该可以追溯很古远了。
铜都永驻
第五幅浮雕名为“铜都永驻”。这幅浮雕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铜陵浇铸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历史。画面上的现代铜陵人生机勃勃、昂扬向上,充分体现了“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正如第一炉铜水四溅的火花,渐渐变成一只只飞翔鸟,带着铜都人的憧憬、希望,奔向幸福和谐的未来。
光照未来
第六幅浮雕名为“光照未来”。画面上端的中心将铜陵地区出土的汉代铜镜与未来的铜陵城市形象合而为一,光芒四射,璀璨夺目。正中是一座金色的未来之门,画面边缘镶嵌着铜陵地区特有的牡丹花、广玉兰、桂花、泡桐等植物造型,附之以水纹、凤纹组成光芒。水纹象征长江,凤纹寓意吉祥美满,两组白豚游向未来,栩栩如生,将生态山水铜都的建设理念演绎得自然生动。
(我们一行是乘车边走边看的,行进中抢拍了几幅照片,可不知怎的,弄了好久照片也不能上传,只得先传文字,照片得另选时间了)
(今天终于如愿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