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今年的五一,早就决定不出远门,以便得到了充分的休整。与朋友聊一聊,与同学聚一聚,到老家看一看,十分充实自在。闲暇时,还看看书,汲取精神食粮。现就自己所学、所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些整理阐述。
——题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的原理、原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了解其精神实质,就不能作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修养德行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含很多内容,但从整体上看,他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他认为,教育的总目标在于树立远大理想,行“道”于天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的基础或出发点,在于提高人的仁爱意识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育的具体科目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他把“仁”与“圣”并列,作为德行培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他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仁”、“礼”以及孝、悌、忠、恕、信、义等项目。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为了使人都知道遵守“礼”的规范,他特别重视礼教。他要求学生学礼,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认真学礼,是没有办法去立足于社会的。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爱人”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的学生也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伦何时何地,君子始终都要保持仁德。
培养仁德,应从家庭开始,因为家庭中存在亲缘的感情因素,较容易形成孝悌的道德观念,然后加以发展,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行道德教育要抓根本,应从家庭教育着手先培养孝悌的道德观念。
仁德的实行可分两方面,据曾参的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与恕,是表现仁的两方面,朱熹注:“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尽已”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属于积极一面;“推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属于消极一面。两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已之所好恶为基点,推已而及人之所好恶。这种推已及人的办法,就叫“能近取譬”,是实行仁德推理便捷途径。
二、教学方法
在智育方面,一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二是增进智慧的教育。二者都须在好学的基础上来完成。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此即“六言”、“六蔽”,反映了孔子对智育的重视。孔子所说的“好学”,包括践履和实行。《论语》一开头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即指勤勉好学,也指“学者,将以行之”之意。
学不仅要行,还要与“思”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有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才能促进知识与智慧的增长。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因此,孔子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这是思与学统一的具体表现。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子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应该说,启发诱导是教学的核心原则,也是最高原则。新颁的义务教育法将启发式教学原则写进了法律,可见其重要性。相当多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不是吗?你看课上有问有答,师生互动,好不热闹。可依我看,按照孔子的思想,很多教师离其要求是很远的,有的根本没有理解其实质。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呢?
一是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当其时而授。
二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当其可”而教。
三是由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我认为,这里的“温故”应该指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体系、重点、难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的“知新”应该指对学科最新成果清楚,重点、难点要有自己的见解、看法。
四是“罕譬而喻”、“言近旨远”,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深入浅出”。颜渊曾评价孔子的教育方法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孔子能循序渐进、巧妙诱导启发人思考,不仅使学生学习广博知识,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观点,在学习上不断前进。颜回的好学和很强的思考能力,与启发式教学是分不开的。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我认为,启发诱导的真正要义即在此。
孔子的教学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现在也不过时,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也没能超越孔子的教育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