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为理论

(2008-09-19 00:00:01)
标签:

书评

皮埃尔

布尔迪厄

实践理性

行为理论

文化

分类: 读书

行为理论

 

本书语言晦涩、拗口,是对语学言和美学的双重打击,作者唧唧歪歪了半天的行为理论,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挖几个坑,贴上不同的标签,给每个坑编一个好听的故事,人们就会对号入座,前赴后继的往下跳。从没想过愚弄大众、操纵大众会这么简单,极度兴奋中!

 

阶级原来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一些政客为了私利,用各种的标准,比如收入,比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等等,对人群划分进行划分,再发表一些鼓动性的演说,大众就好像找到家似的,纷纷归队,自此,社会有了阶级。

 

学校是为巩固阶级而存在的。学校通过一系列挑选,把承袭文化资本的持有者与那些没有这种文化资本的人区分开来。学校的这种分类行为建立起一种身份、地位的社会差异,这是一种决定性的等级关系:被选中的人,由于他们的归属而永远是某个等级的成员。社会的成功从此紧紧依赖于最初分类,学校的这种分类行为使一种先已存在的社会差异永久化。学校是国家的学校,是阶级的学校。

 

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