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贫瘠的树林里,生活着一群猿猴,树林里没有多少果实,还时常面临更强壮的黑猩猩的抢夺,猿猴们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长期的饥寒交迫使这些猿猴养成一见果实就捉住不放、孤注一掷的习性,经过千万年的进化,这些猿猴居然奇迹般进化为人类,可恶劣的环境也在他们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做事偏激,因为没有太多的机会;不宽容,因为没条件宽容。这就是生性偏激的人的今生前世。
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容易变得偏激,失去理性,比如,看到腐败,就恨不得杀死所有贪官;看到不平,就恨不得能推倒重来。所以一直在找一些能中和我的偏激个性的书,希望把自己变得中庸一些,平和一些,这几天看了一本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还算不错。
在看福柯的书前,一直赞成死刑、赞成酷刑,乱世就得用重典,坏人就得杀无赦。可在福柯看来,断头台这种酷刑,其野蛮程度甚至超过犯罪本身,它使观众习惯于本来想让他们厌恶的暴行。它经常地向他们展示犯罪,使刽子手变得像罪犯,使法官变得像谋杀犯,从而在最后一刻调换了各种角色,使受刑的罪犯变成怜悯或赞颂的对象。酷刑是一种恐怖政策,即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的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公开处决并不是重建正义,而是重振权力。用酷刑来防止犯罪是本末倒置,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是能够阻止犯罪。惩罚应该是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所以还是取消死刑吧,尽管有的人确实该杀。如果代表着人民的国家都滥用酷刑,怎么教育她的子民准纪守法呢?我们的社会已经足够丰裕,丰裕到能包容那些罪犯;在未知的世界里,谁又能肯定自己是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呢?所以还是留一条后路,留下一次改正的机会。
看完书后感觉自己的一些观念是变了,但至于能保持多久,是不是又向中庸靠近一步,内心是不是更平和一些,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改变一个人很难,特别是当这个人刚好是自己的时候,因为最容易改变掉的恰恰是改变自己这个想法本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