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生活 |
分类: 圈子 |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传说不作定论,但是后世
通用的琴的形制在汉代末就已经大致定型,这七根弦上弹奏出来的声音,从身着汉
服的雅士指间,到唐代喧闹集市后的深宅大院,绵延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
现代。这个上午,它又响起在慧聪书院之内,清新雅韵、或长或短、
或婉转、或断然……院外嘈杂被古琴之音化解无形。
今天的聪慧书院本是一个关帝庙,在中关村的建设中有幸保存下来。如今被庇护在高楼之间,承当传统文化的交流、鉴赏和传播之地,应了一句古话:大隐隐于市。在最喧闹的地方,保持最雅、最温和敦厚的态度。四个因古琴而被牵起缘分的人,以这里为其雅集之地。
张子盛,36岁的古琴演奏家;张玉新,来自传统手工艺胜地扬州的古琴制作家;马俊昌,痴心古琴收藏的收藏家;翁箐,慧聪书院的院长,正在研习古琴弹奏。中国传统文化最讲谦虚,在这里去掉演奏家、制作家、收藏家和院长的称号,姑且叫他们:琴人、匠人、藏人和美人吧。
东方哲学—古琴
早在孔子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有德有品的高尚人士少不了能弹上几曲,是静心修身的必备功课,也是会友交谈的工具。《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用现在的话说,都是高端人士能赏的艺术。
说它是东方哲学,因为古琴浑身充满着传奇的象征性。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现在流行的素质培训课程中有一种“头脑风暴”法,把一脑门子官司乱七八糟地写下来,以求整理思绪。古琴有更形而上的静心清神之道,通过指尖专注和淡泊之音,清神定心。而很多人为求风水在家里挂上桃木剑,邪是避了景就不太雅观,客人看了心有余悸;殊不知挂一张古琴,不仅更添主人雅趣,而且悄悄满足避邪的功效,除了它圆通天时、地利、人和的琴身哲学,还有传说作证,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通过弹奏古琴颂扬南风,求得温煦的南风化解人民的不满,达到天下大治。
这些都是古琴的“弦外之音”,很多人还是纯粹的欣赏古琴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的意境。
聪敏之人张子盛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古琴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这一系列职务让人以为张子盛是个古琴活动家,甚于古琴演奏家。与他见面之后,发现他确实是个条分缕析、善于协调组织的人。由他系起的这次雅集可称完美,组合弹琴的、做琴的、藏琴的、帮助传播琴艺的,面面俱到。古琴这个清静了很久的领域,原来一直如此生机勃勃,让人惊讶也庆幸。如今,越小众的圈子越纯正,越高端,尤其是“玩”古琴,追溯最古老的东方气韵,体会最纯粹的东方智慧,古琴
“玩家”拥有最独特的美。
19岁时,张子盛在收音机里听到古琴演奏家刘少春的一曲《樵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发现了这一辈子所要追求的。听起来非常简单,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这张琴。由此张子盛开始拜师学艺之路,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好学生,只满足于一个老师能教的东西,从老家天津到北京,他找到虞山吴派创始人吴景略之子吴文光为师,或许出于天生的认同感,张子盛由此主攻吴派;但是,学无止境,尤其是对好学之人,他又南下寻找琴家龚一求教,后又经广陵派第十代传人梅日强等指点。好友张玉新说,子盛的出奇之处,在于他天生就知道“好”和“不好”,子盛的“幸运”之处,在于聪明的老师指点聪明的学生,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说到聪明,张子盛曾是个柔道运动员,还颇有前途,就因为觉得自己聪明所以忘了勤奋,没好好练。他自嘲说,要不说不定还能拿个奥运冠军什么的。不过,现在他面对的再也不会是肌肉健壮、跃跃欲试的对手,而是清瘦的一张古琴和纤细的七根琴弦。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个聪明人看来也只能做好其中一件了,所幸他自己选择了古琴,有了今天我们耳边的清新雅韵。
张子盛
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
中国民族管弦乐
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
办公室主任
再见江湖
古琴的流派自古就有,有如武林中的江湖派别。琴乐从心底发出,指间奏响,反映的是操琴者的心灵之语,自然受一方水土、文化甚至方言的影响,形成各个地域流派。
最早称派的就是虞山派。虞山为山名,位于江苏常熟,此地古称琴川,有七条河水犹如七条琴弦通向大海。虞山派始于明代,由严天池、徐青山开创,虞山派风格清、微、淡、远,但也徐疾皆备。后来此派中断,扬州广陵派兴起。直至近代吴景略的出现,称虞山吴派。张子盛主攻的就是虞山吴派,他的演奏风格被称为“运指华美、取音纯净、注重以心取韵、心韵合一”。
四人中的“匠人”张玉新则另属广陵派,师承梅日强,为广陵派第十二代弟子。广陵派形成于清初,由徐常遇创始,他的风格“淳、古、淡、泊”,取音柔和,但也善用偏风,节奏自由不拘,也说“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与虞山派属一脉相通。这一风格在张玉新的身上就颇有体现,他说话很快,即使自嘲普通话欠佳,也还是保持很快的语速,毫不介意,让人觉得谦让固然高雅,直爽永远是最可爱的个性。
斫琴人张玉新
张玉新在扬州的制琴处叫做“琢琴堂”,他做的琴被业内人称赞,是公认的新琴品质典范。琢字有两种发音:雕琢(Zhuo),琢(Zuo)磨。古琴的制法有极少的书面记载,历代流传下来的老琴就是制琴师的“武林秘籍”,琴的形制大法、琴色不同之诀窍都藏在里面。但是所谓秘籍就不是人人都能读懂、读通,更不是人人都能用痴心和静心研习。张玉新通过结合古法和自己的悟性,简单出一个“琢”字,成就制琴人之间的大不同。
张玉新来自扬州—中国传统手工艺胜地,尤其以漆器出名,张玉新最初就是专攻大漆。由于他对漆的造诣,古琴广陵派大师梅日强找到他修补古琴漆面。大师慧眼识才,建议他何不试着制作古琴。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张玉新就做出了像样的琴。这第一次他做了五把,想的是自己收藏,五的数量对应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但是其中更好的三把很快被人买走。一出手就能摸对门道,足见张玉新与古琴的缘分和他的手工艺天赋。大师梅日强不仅将他录名入谱,收为第十二代弟子,而且待他如子,欣赏有加。
琴的木身之外,还有包裹生漆和鹿角对漆的研究使张玉新在一开始做琴就胜人一筹。琴的木身之外,包裹生漆和鹿角灰拌的灰胎,它不仅是琴音色的关键,而且保护琴身,制于唐代的琴现在还保存完好,能正常弹奏。其中鹿角灰的比例影响声音的反馈;而被称为中国漆的生漆,不同于化学漆,直接来自生漆树,光泽雅亮不浮躁,耐高温、腐蚀。张玉新当场就拿出打火机,烧起了马俊昌带来的明代古琴,我们禁不住伸手阻止,却引来一片笑声。琴面在炙烤下,除了烫手没有任何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化学异味。“中国漆”不仅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其随时间而沉淀变深的色泽,雍容自然,完全是自然造化之功,再资深的色彩专家也无法用化学漆调配出来。张玉新做琴只用生漆,而且善用生漆,色彩的调配和光泽的掌握,使他的琴一眼优于别人,朱砂在生漆中的巧妙布置,显示出他的审美天赋。有人仿冒他的琴形,远观形似,但是三步之内就见差别,一弹起来就更能明辨真伪。鹿角灰与生漆的比例是要反复试验,结合制琴之前,选择琴身的木料也是重要一关,同一棵树的阴阳两面都能对最终效果产生微妙影响,除了反复参研老琴、试验新琴,别无捷径。张玉新对制琴痴心一片,而且热忱不减。在马俊昌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琴给大家鉴赏时,他却“反客为主”滔滔不绝地讲着琴身的各处“机关”,也忘了弹琴的张子盛也是个痴心斫琴之人,很多张玉新的琴也落着张子盛监制的款,而张子盛的多张作品集都由张玉新制的琴演绎,可谓惺惺相惜;两人还一同研制了“瑶天笙鹤”琴,荣获全国首届民族乐器制作大赛金奖。现代人的友谊不是伯牙子期那种摔琴谢知音的决绝,更多的是随缘随性的轻松。
琴界流派的产生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交流不如现代这样迅速,所以操琴法与审美志趣能形成明显分界。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客观障碍,各个流派互相交流、共同望古制今,江湖之野趣淡了,让我们这些旁观者遗憾,但是古琴学将得到融会发展,也是我们的耳朵之幸。
张玉新
常务理事,中国民族乐
器协会制作改革委员
会理事
马俊昌
玉声山房主人
十把神秘古琴
马俊昌老先生算是四个谦虚的人中最谦虚的一个,也许是收藏界不爱显山露水的“职业习惯”,他说起自己的故事来总是欲言而止、仔细斟酌。经过百年沉淀的栗褐色琴身,雍容华贵,依然泛着含蓄、洁净的光泽。精致的玉轸呈宝瓶状,既是装饰也是较弦调音的手段;两只翠绿的玉脚底部雕成花朵造型,细腻雅致。古代女人弹筝、男人弹琴,但是这些玉饰却赋予这把仲尼琴精致的女性化细节,我们愿意认为这是第一位琴主对性别的宽容,是古琴的胸怀和境界的体现。
古董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桥梁,成功的收藏家都是有心人。经过马俊昌手的琴不止十把,现在还藏着的是这个数。他说自己从事的是杂项收藏,家里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张子盛兴奋地插进来谈起马俊昌前不久刚给他看过一件瓢器。作为书房搁笔之物,瓢形器具多为瓷器,是人为造型而且异碎不易保存。但是他得的这件,确是天生长成,罕见得很。连从头到尾谦虚的马俊昌自己也禁不住说,怕全中国也就这么一件了。
马俊昌最得意的一把琴让他整整等了七年。琴主亲自打电话找到马俊昌,并寄来了琴的照片,马俊昌几乎是立即订票启程前往鉴琴,但是他连琴的面都没见到。回到北京,他对这把琴无法忘怀,每年都打电话询问近况。果然是诚心才能打动人,七年的执著使他终于如愿成为这把琴的新主人。原本的琴主对家传古琴爱惜、不舍,一定要找到慎重珍惜琴的人才能相让,等待七年的马俊昌自然不会辜负这把经年古琴,真所谓古琴之幸。
德之音为乐
这次雅集当中,琴台在中庭摆开,四人中的“大琴家”张子盛却自告奋勇吹箫助兴。箫声婉转悠戚、古琴清虚淡静,似有还无,夏日的炎热烦躁也在听者的身边渐渐消失了。古琴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曾经历了全中国只有二三百人操琴的时期,看似渐行渐远却永不消逝,果然有其真实的道理。而每天匆忙工作生活的我们,在听到古琴淡定、婉转和谐转换的声音之前,都不知道我们多么需要这些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的乐音。
根据弹法不同,琴的音色可分三大类:泛音、散音、按音。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泛音如天。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
散音如地。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其音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
按音如人。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张子盛开始在马俊昌带来的明代仲尼琴上试琴。没有夸张地指上飞舞,只是微微的起伏,时急时徐,于我们看是信手捏来,就一曲传神之作。琴声犹如在和听者的心对话,婉转处发问,高远处如静思,沉郁处如诉说,应着琴台上的那副对联:无声庙乐凝神至,有韵华章随意来。
琴如人,有德之标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这八段段段体现中国的传统道德之美,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弹奏古琴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但是即使决定学习古琴弹奏也不必强加太多的道德意义,一切顺其自然,随性随缘。若要举一个学琴的效果实例,那就是直率的张玉新了,他说急性子的他在学会弹古琴之后,性情都变了,还爱上悠悠的品茶了。
说了古琴千般好,张子盛又告诉我们一个最好之处,古琴虽为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但是不是一个高难的乐器,在操作性上属于中下难度,易学易记。认真一些,一个月就能入门,不论将来修行如何,自己慢慢弹奏,都能静心清神。
慧聪之人
翁箐谦虚地说学琴不久,但是她爱上古琴很久了。和张子盛相同,她也是一听到古琴的声音就与它一拍即合,仿佛是找到了一种归宿。但是两人不同的是,各自和古琴相遇的时机。翁箐接触古琴时,已然是事业有成,颇有“杂务”需要忙碌,古琴更多的是她生活中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事业主流。但是当她遇到张子盛之后,她在自己的慧聪书院内辟出琴房,开班进行古琴教学,让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她特别高兴;让更多的人得以机会接触和了解古琴艺术,更是有意义。
翁箐的慧聪书院守护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她自己不会这么说。但是这里分设着古琴、古筝、书法、武术、太极等文、武、乐各方面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她是个生意人,但是她的这门生意做得不急不徐,有共同志趣的人吸引而至。不能说她是儒商,应该说雅商更合适。
书院坐落在繁华路口,高楼大厦之间,从地理位置和现在书院的用途来看,都是完美的都市文化绿洲。中庭内的古柏已经600多年,清代赶考举子多来此参拜文圣关帝,以求护佑,被人称为及第树。与古柏对视的丁香,据考为京城最古老的丁香之一,婀娜有姿。赶考举子们在树下研习文章,称其为“侍读丁香”。
每周六张子盛都在这里教授古琴演奏,学员都是有业人士,并且男士居多,颇让人惊讶。原来有这么多人爱好着古琴,即使每周辛苦的工作之后,还是要花时间来学琴、交友。书院里还放着张玉新制的琴,可供出售;琴不像家具,走进家具店就能买到,售古琴的地方还是很少,很多人爱听古琴曲,但是花了几年才打听到买琴的地方,又苦于找不到老师,书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给现代人一个休憩、陶冶的地方,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补充现在的不足。今后,或许还能在书院看到马俊昌老先生稀奇古怪的收藏展也不一定。
书院的书架上放着张子盛编的琴谱《琴学门径》,果然像贾宝玉说的那样,是本天书。古琴谱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犹如一种怪异的新创文字。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妙之处。
翁箐说,琴谱看着难,其实学起来很容易,花上两节课就记熟了。古琴的弹奏技法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属于最容易入门的,不像琵琶那样,不是小时候练就的灵活手指做不出动作,所以,古琴是最适合成年人学习的乐器。最重要的,古琴历来“悦己不娱人”,弹琴为自己听。
围墙外车水马龙,书院内的天地有大不同。细微的琴音在最低声处动人,在悠远处令人释然,在深沉处近人,在无人之时与自我交融。如同雅集中总是安静聆听的翁箐、勇于表达的张玉新、慎重自赏的马俊昌和随性、用心的张子盛。这个极雅极亲和随意的圈子犹如都市中的清新中正之风,希望它于轻微中实现最大的淡远之志。
翁箐
北京慧聪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