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网上看完《蜗居》是在一个不太冷的深夜,几个深呼吸后,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难受,就是难受,并不是为了剧中的某个谁。看着片尾闪回的那些镜头,那些欢笑和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想评判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更不想纠缠于谁到底爱谁不爱谁,只有生活,那被剥光了放大了的生活。
没有追看电视剧的习惯,几年来从头到尾看完的只有口碑甚好的《士兵突击》、《金婚》和《潜伏》。这次我是先看了网上的热议才开始看《蜗居》的,知道了大致脉络,但看的过程却丝毫不打折扣。
媒体的报道集中在房奴、小三等热门话题上,更多的网友讨论则几乎都围绕着宋思明、海藻、小贝的感情选择。人性、欲望、饮食男女,这是永恒的话题,而电视剧把一切都放大了,从而让观众能够睁大眼睛看得更清楚一点。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或者自己家人或者朋友的影子,不得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你怎么看宋思明这个人?她立即说道:“我恨他!就是他这种人背后操作把房价炒得那么高,害得我们这些人都买不起房子!”都说旁观者清,可是,谁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的呢?更多的人在骂海藻骂宋思明同情小贝和宋的妻子,甚至把海萍也一起当作帮凶,而不乏另一批人怜悯海藻欣赏宋思明,同样有自己的理由。不少网友更因观点的不同而展开骂战,最后,到底有谁真正做到了旁观者清呢?
冷静下来,其实不必因为宋思明的死而拍手称快,不必因为海藻的下场而悲天悯人,也不必因为海萍最后开了学校而皆大欢喜,电视剧最后的结局,不代表她就是对的。网上有篇文章,将剧中的几位主角全部骂了个够,得出结论没有一个值得同情。有句话这样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错,他们可怜、可恨,但也可叹、可惜。电视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都是自己的样子。单纯把人分为好与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觉得心痛,为这一切。
看完电视剧后,翻看了一些演员的采访,看到海萍的扮演者海青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这部戏看完以后让你觉得吃不下饭,让你觉得难受,恭喜你了,我觉得你看进去了。如果这部戏你看完哈哈一乐,那我只能说很遗憾,你还不知道现实的残酷,你对人生还没有思考。”是的,与其开骂,不如反观自己,若是你难受了,若是你不爽了,那么,就趁这个机会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心吧。
最后,还是想从剧情中抽离,说说演员。按照该剧的结构和主演的分配,编剧的主线绝对是海萍买房这条线索。海青的演技自不必说,而宋思明的扮演者张嘉译表现完美,再加上争议的剧情,吸引去不少目光。电视剧中对宋车祸致死的处理和书中有所不同,书中有宋的幻觉,是对海藻的解释和表白。很明显,电视剧想放大警示作用而有意淡化爱情,结果,依然导致不少女观众“爱上”宋思明。看来,张嘉译“罪过”不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