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80后净土高考人际交往校园教育 |
分类: 就关我事 |
十四年前的高考,与现在相比有许多差别,那时大学少、招生少,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一考定终生”的说法,上大学等于捧上了铁饭碗,读完大学都是“国家干部”。因为一分两分之差,使不少人的大学梦成为终生遗憾。那时的学习压力很大,学习乐趣很少,读书成了一种负担,为了拼命上大学,牺牲了很多的个性与特长。当我走出大学校门时,我曾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进这个地方了。学校、学习,都将成为我的历史,一切都过去了。
这十四年,一直在社会这座大学里浮沉,现在终于明白,要在这所大学里熬到毕业,那才是真正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于是,重回真正大学读书的想法产生了。
也许是工作到一定程度后反而认识到知识的宝贵和知识的不足,虽然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偶尔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却发现,在社会上学习与在学校里学习,差别原来是很大的,可能很博但不是很专,可能实用但不一定有深度,吃了很多快餐才发现营养不够,学得很花哨很热闹却发现“存货”实在太少。工作上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每当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会立即感觉到知识的不足和对学习的渴望。这时我会想,有机会在学校读书多好啊。
也许是为了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为了积蓄创新的力量和下一阶段的冲刺,重回学校成了一种必要,兴趣到这时足可以克服一切枯燥和无聊,读书真的读“进去”了。碰上这种情况,我会想,还是回学校吧。
也许是向往单纯的人际交往、向往学校“世外桃源”环境,我们读中学、读大学的年代,学校就是一方净土,教书育人、尊师爱生,简单但维系终生的关系,平淡但持续百年的情谊,尤其在社会上见多了各种厚黑故事,心中那一方净土便成了永恒的回忆。可是,今天的校园还是这样吗?关于校园“社会化”的例子层出不穷,桃园成了“世内”之地,还回校园吗?回,心中那方净土是永远的校园,还是回学校吧。
也许是一种心理逃避,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压得现代人喘不过气来,夜深人静时不免又想到自由、单纯的校园,学校不能养我一辈子,但我宁愿一辈子呆在校园,这是很多人的心愿。我也有过这种心情,所以还是回校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