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照吾心(一)
(2013-07-17 13:34:45)
标签:
山水有情照吾心(一)教育 |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山水有情照吾心
主题单元 标题 |
山水有情照吾心 |
||||
作者姓名 |
所属单位 |
济南实验初中 |
|||
联系地址 |
济南实验初中语文组 |
联系电话 |
|||
电子邮箱 |
892484045@qq.com |
邮政编码 |
250001 |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
|||||
+ 信息技术
|
√语文
|
|
|
||
|
|||||
适用年级 |
八年级 |
||||
所需时间 |
3课时(专题一1课时,专题二1课时,课外研究性阅读1课时) |
||||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
|||||
本主题单元依据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选文多为描绘山水的优秀诗文,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自己的体会是追求目标。 本单元分两个专题:专题一:山水有情,以《三峡》、《观潮》为例,初步了解感受山水景物引起古代文人无限情思,进而歌咏自然山水的美好情怀,初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专题二:山水照我心——丰富文化积累,在反复品鉴中,以我之诗心,品鉴古人在自然山水中的诗心,以期虽隔千秋,欣如晤面的愉悦阅读感受。 专题一:山水有情,以《三峡》、《观潮》为例,初步了解感受山水景物的特点,如三峡山之连绵不绝、遮天蔽日,三峡水之奔放、清幽、凄婉的季节特点;浙江之潮的壮观动天撼地的特点,体会作者醉心于自然山水的美好情怀,初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
专题二:山水照我心——山水是我心的一面镜子,我心如何,看到自然风物便如何,这边是
王国伟先生的物我两相合。以我之诗心,品鉴古人在自然山水中的诗心,以期虽隔千秋,欣如晤面的愉悦阅读感受;另外还要引导丰富文化积累,在反复品鉴中,推荐阅读:1.《沉沉思绪走三峡》
专题二是在专题一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观赏自然风物到学会“万物皆着我色彩”的体悟,进一步体会古代自然山水诗文的无限魅力,是一种递进式设计。 本单元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文言学习——跟进相关阅读——提升感受。在文本阅读时拟用朗读、合作学习、个性展示、撰写读书论文等形式,读写有机结合。 |
|||||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
|||||
|
|||||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1.疾读、缓读三峡的字音和情感把握;朗诵比赛《观潮》的小组结果。 2.朗读环节字正腔圆,情感投入。 3.朗读前字音字形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4.写一篇《山水与中国文人》读书论文。 过程与方法:
1.
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旷达态度。 2.学生朗诵中能读出对景物的赞美。 |
|||||
对应课标 |
|||||
1、熟练记诵古诗文,厚积以待勃发。 2、分析重要内容,体味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5、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文中山水或海潮美在何处?它们如何扣动人心? |
||||
专题划分 |
专题一:山水有情(1课时),以《三峡》、《观潮》为例,初步了解感受山水景物引起古代文人无限情思,进而歌咏自然山水的美好情怀,初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 专题二:山水照我心(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丰富文化积累,在反复品鉴中,以我之诗心,品鉴古人在自然山水中的诗心,以期虽隔千秋,欣如晤面的愉悦阅读感受。 |
||||
专题一 |
专题一:山水有情(1课时),以《三峡》、《观潮》为例。 |
||||
所需课时 |
1课时 |
||||
专题学习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1.疾读、缓读三峡的字音和情感把握;朗诵比赛《观潮》的小组结果。 2.朗读环节字正腔圆,情感投入。 3.朗读前字音字形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4.
5.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旷达态度。 |
|||||
专题问题设计 |
文中山水或海潮美在何处? |
||||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
|||||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 常规资源:音响设备、视频播放器 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 其他:课本、笔、素材积累本 |
|||||
学习活动设计 |
|||||
第一课时《三峡》《观潮》为例 讲读《三峡》 【导入】师:世界是一本书,
•
【初闻三峡】(播放践离的配乐朗读2分钟零5秒)
•
•
• 师:还有什么字音拿不准吗? 生:“哀转久绝”中的“转”不知道究竟该读zhuǎn还是zhuàn? 师:那你用两个字音分别组个词吧。 生:zhuàn转动、婉转zhuǎn。 师:很好!那你觉得此处是哪种更恰当?我们一起帮她做决定,应该是—— 生(异口同声):婉转zhuǎn。 师:我发现其实好的方法总是相同的。刚才课前交流时我跟另外一位女同学也用这个办法解决了一个“属”的读音。屏示根据意义区分:
•
• 【我读三峡——疾读、缓读】 (设计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只要文言文为学生搭建诵读、积累的平台,一定没错!) 师:(清代)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疾读以求其体式,缓读以求其神味。” 【1.疾读三峡】那么首先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次挑战,给你一点准备时间,我们先集体疾读《三峡》,到时我会拿掉所有标点,我们文不加读,读文章。开始准备!(学生自己读文章,默读、朗读者兼而有之。) 师:声音渐小了,我们来试试疾读三峡——口咏其言,老师不提朗读要求了,你们自己有朗读要求吗? (生笑) 生1小声嘀咕:疾读没标点就是不要节奏了。 生2立刻反驳:(教师递话筒)疾读也要节奏,字音清楚节奏分明才能读好。 (学生纷纷附和) 师:说得好!那我们就同起同落,读清节奏读整齐。《三峡》郦道元,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话筒放一男生面前)孩子你骄傲吗?如此短暂的准备之后,我们读得这么响亮整齐? (学生掌声响起)让骄傲的掌声为自己响亮地响起! 【2.缓读三峡】——心惟其意
•
•
•
•
• 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因为老师看到了大家朗读时丰富的表情读到春冬景色的语句时,有的同学微笑着;读到秋季凄凉景物的时候,同学们表情变得很凝重,特别伤感这就读出了文章所描写的不同美感。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 (学生推荐了三个女生,她们分别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三人互评,找出其他同学可以学习的地方) 生4:我喜欢三峡的山,因为这里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非常高大雄伟。 师:读出这种高大雄伟! 生4: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但读得平淡,立刻有学生举手要点评更正。) 生5:我也喜欢三峡的山,我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听。(声情并茂,掌声起) 师:掌声代表了我们的评价。真好!你来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生5:我注意把字音都读准,节奏停顿处理好,比如“自非亭午夜分”,我把意义联系紧密的四个字“亭午夜分”放在一起,把这样的四个字与其他部分分开;四个字的我就在中间停顿一下;而且还要融入情感。 师:你离这位同学最近,你从他的分享中学到了什么? 生6:除了注意节奏,还得把情感融入朗读。 师:你来用这方法读读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试试看。 生6、7分别同方法,各自读了一二段,尝试读出山之连绵不断(拖长声音放慢速度把“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读得绵长)、遮天蔽日(慷慨激昂读出三峡山的气势,并联系杜甫诗中“阴阳割昏晓”)。 涉及: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图片、教师板书这两个词语。 减字背诵
自 师过渡:三峡的山屹立千年,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能读读吗? 生8、9谈到分季节的三峡水,涉及: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图片。 师:不同的内容,它流露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夏水”读得汹涌湍急,那么该怎样读春冬之景呢? 生:春冬景色很美,适合读得宁静、轻松、优美我还想,如果带着微笑陶醉的表情去读会更好。 相信下一个环节里,你们的赏析也会更加精彩!减字背诵:三峡的夏水。 教师:不论哪个季节,三峡的水总呈现给我们美的一面。板书:美。 教师收束:听大家赏读,我更佩服郦道元了!原本备课中读到郦道元为只记录了137条主要河流、仅1.5万字的《水经》作注,能再创作为记录1252条河流、30多万字的《水经注》,我就对他赞叹不已! 今天听大家的赏读,我在想,也许夏季他乘坐的小船曾被三峡湍急的水流阻断,也许春冬时节他曾在美丽的水面上流连忘返,也许秋天听着凄清的猿鸣他离家的愁绪也开始发酵!一年四季,他的足迹遍布三峡的每个角落,他用热情丈量三峡的山水,用激情赞美三峡!一言以蔽之,他爱这里的寸山寸水,所以才写就这样美丽的文字!他开了山水游记的先河,作品曾影响了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
(先读了清字音和停顿,再读准了节奏,最后读出了情感!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仅弄清了句读, 师:知道什么是“峡”了吗? 生:思考。 师:甲骨文的“山”这样写(教师把山的两个特点用甲骨文的山框起来),小篆的“水”这样写(教师板书小篆的水)。 生:(若有所思)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峡。 师:说得好。《三峡》将三峡美景浓妆淡抹地尽收眼底,邀你做策划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如景点名称、看点、游览建议等。推荐你们设计的景点时,请注意提示我们适合旅游的季节。 (学生小组交流) 组1:景点名称“一线天”。看点是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并且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所以在这里可以感受得更真切。 组2:秋天听猿鸣、夜晚看渔舟。三峡秋天的猿鸣声非常凄异,可以来听。并且晚上渔船上点点灯火,看起来会非常有味道。也许离家在外的人会想快点回到故乡的怀抱。 组3:夏天去,可以坐船漂流。 师:嗯,好主意。不仅能体会这样“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畅快,而且此处是有名的白帝托孤的地方,还能加入文化内涵。 …… 教师提前预设,如: 1.“一线天”线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望猿坡。“有时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秋天:去享受淙淙的流水,去体验小船,渔火的夜景,去共鸣高猿长啸的凄清。
春天:快乐的急流,清清的碧波,山高草盛,鸟语花香。春天正是踏春的大好时节。 (加入了人文色彩,将问题设置成了人人乐于参与的人文情景:人人喜欢旅游。因此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与延伸,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想像能力。自然之美在他们的心中演化成一个个巧夺天工,富含人文色彩的美丽画卷!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学生的心情应是多么的愉悦,情感应是多么的舒畅!) 【读悟三峡】 读
•
•
•
•
•
•
• 生1:读三峡,感受山的壮美和水的秀美。 生2:读三峡,感受郦道元的山水情怀和对山水的挚爱。 生3:读三峡,于静美的三峡中感受自然的耳语…… 【推荐阅读】 1.《沉沉思绪走三峡》文章落墨于山河画卷,又处处着眼于哲理的思考。 2.余秋雨 《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几乎是整个中 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3.《中国历代山水小品选 》描绘和讴歌了如诗如画的锦绣神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挚爱之情。
结束语:旅行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邀请,他取走你所有的精神气力,再以三倍奉还给你。你一定要亲自走这一遭,否则它不会轻易透漏着秘密!希望同学们也有空多去看山看水,下课! 学生自主学习《观潮》
一、 请从文中找依据,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形式:小组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辐射文章四个段落,且文言教学诵读是走进文本的最好途径。 作者从形状、颜色、声音、气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了描绘,请说出下面句子或词语是描写潮水的哪些方面。 二、现场报道:水军演习或水上表演场面 周密将浙江之潮的特点借助人物的行为凸显得无以复加了,简单疏通难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近感,故以此形式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场面描绘特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贴近文本和景物特点。 加入链接:
定海水操
• 三、探究作用: 设计意图:山水有情,怎样让山水传情?同样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既可让学生更深了解文章,更可让他们初步感受山水中的情感可以怎样传达? 至此,为第二个专题“山水有情照我心”做好铺垫。 |
|||||
评价要点 |
学习成果评价: 1.疾读、缓读三峡的字音和情感把握;朗诵比赛《观潮》的小组结果。 2.景点设计展示播报。 3. 当堂读悟和交流的内容。 学习态度评价: 1.朗读环节字正腔圆,情感投入。 2.合作交流能明确自己的分工,热烈投入。 3.展示环节能大方得体,声音洪亮。 评价指标: 1.朗读前字音字形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2.学生朗诵中能读出对景物的赞美。 3.当堂背诵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