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大三寒假时,想备考研究生,就打算不回家了,准备闷在宿舍里学习算了。然而,搁不住思家心切,大年初夕下午跑到火车站买了火车票,从开封到偃师火车站,坐了六个小时的火车,下车的时候已是傍晚。
从偃师县城到偃师最东北的邙岭上的牙庄村有整整二十里路。我从火车站出来,呼吸下家乡的空气,沿着回家路,毅然向东走去。这是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后的偃师。向北过了陇海线,就该上五里长的北窑坡了。
五里长的北窑坡一直是邙岭上十几个村的百姓往返县城的路,原来的路是在地面之下十几米、叫做“路古洞”的坡路。几年前,则在路古洞的东侧重新的梯田上重新辟出来的了。你站在坡顶向下望,可看到铁路线和伊洛河,你站在坡疷向上望,你是望不到坡顶的。走这段坡,如同爬座高山,而且,晴天是扬灰路,积起的黄土有脚踝厚,雨天则是水泥路,能让你寸步难行。
好在刚下过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路亮了你回家的路。天已黑,但有雪光,更有一路践踏积雪咯吱声,虽然是雪夜独行,我并不害怕,我知道爹妈还有兄弟姊妹都围坐在堂屋,正中是煤火炉,在包扁食,在熬年下,我能除夕夜突然回来,必然是惊喜!
大学毕业后到洛阳涧西区大厂的子弟学校工作,遇到了当年第一个教师节,学校发了几瓶香槟酒,我就想送回家让爹妈尝尝。下午就跑到洛阳金谷园长途汽车客运站,赶上发往偃师县牛庄的长途车。 洛阳有发往乡下的客运汽车,好像也是刚有的事,记得是早5点半从牛庄发车到洛阳,下午5点半从洛阳发车到牛庄。一天就这一趟。坐上车遇到在洛阳单晶硅厂的回牛庄的女同学,一路说笑,可是,车到了杨庄不知什么原因停住,不再往前走了。
从杨庄到牛庄八里,从牛庄到牙庄八里,我用网兜掂着四瓶香槟酒下了车,沿着公路回家。这条公路也是石子铺就的“扬灰路”,由于多日干旱,坑凹不平的路面是一两寸后的虚土,车辆一过尘土飞扬,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穿的鞋子、裤子、上衣,你脸面和头发,都落了一层土,连你擦汗的手巾都是土。我就这样掂着东西,趟着厚厚的灰尘,停晚时分,灰头土脸地走到了16里外的家。
几年后有了媳妇,又有了孩子,到了春节,那必须得回家。这个时候,乡道基本硬化,城乡客运相对普及。儿子一岁半时我们一家三口从涧西坐101路电厂到金谷园站,买票坐上回偃师的长途汽车,儿子在车上爬着东窗,好奇地看着路两边庄稼和田野,小嘴吚呀个不停。到了偃师客运站需要倒从县城到光明村的汽车,然而,没想到乘车人非常多,挤抗不动,我就从车窗爬了进去站了个坐位,再从窗户接过媳妇递过来的孩子,然后是媳妇挤了上来。媳妇是洛阳人,是第一次坐在如此拥挤的回家的公交车。
汽车启动后,发动机轰鸣着、摇晃着,向东走过窑头村、北窑村、汤泉村、东屯村,开始哼哧着爬10里车东屯坡到牙庄村口,停下,下来了一堆人。老爹就在村口等着,推着他的永久自行车,车后坐挂了铁篓,我们把行车放进去,最后把儿子也放进去,儿子喜滋滋地,老爹乐呵呵地,我和媳妇在自行车两边与老爹说着与儿子逗着,向家里走去。
儿子上小学后,我有了摩托车,回家路几乎全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媳妇坐后儿子坐前,驾使着摩托,每次回家都有种兜风的感觉,而且沿途可随时停下挖荠荠菜黄花苗,摘苟普穗,捋槐花,归途总是收获满满。
儿子上大学时,我们添置了第一辆小汽车,儿子结婚那年,我们又添置了第二辆,回家的路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继续老310国道,路过白马寺回家,可以走滨临洛河中州路一路绿灯回家,也可以走八车道的洛偃快速通道回家,再上新207国道,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更可以从市区家里一出门走王城大道上连霍高速、或走古城快速上二广和连霍,因为连霍高速偃师东站就开在牙庄村口,回家的时间,由过去的半天、2个小时,缩短为半个小时。
回家的路宽畅了平坦了便捷了。我们相信,与家人的心也会更近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