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305期 文学园地:贾海修散文三篇
洛阳作协
文学园地
贾海修散文三篇
作者
贾海修,河南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玉色瑗姿》和散文集《抱朴守拙》《落英缤纷》等;现为洛阳日报社副社长。
贾海修散文三篇
姨奶家的院子
这是我和俺奶,47年前,与姨奶,住过几天的窑洞。眼前这个窑洞,砖铺地还在,砖圈的窑壁已不复往昔模样,因为当时没有糊上白灰,老辈子砖从根到顶、从里到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排列着,加上木制双扇门窗,结构起一孔干净整洁的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河洛人休养生息的最佳场所。
窑洞很深,约十四五米,两张床,也是现在靠墙一溜顺放,中间有个拐窑,深四五米,也是砖圈,拐窑里面还有一个拐窑,很深,有十一二米,约一人多高,没有砖圈。
现在的院子小了许多,因为姨奶的孙子在窑洞前盖了两层楼板房,使窑洞成了内室。院中一前一后有两棵高大的枣树,结枣时节,遮天蔽日,现在已亦不复存在。清楚地记着,靠里的一棵,主干虬龙着,听俺奶说,它结的枣,大如鸡蛋,吃着酥甜。我住在这的时候,大概是初夏。
初夏雨多。在姨奶家的几天,好像天天下雨。下雨了,姨奶和奶在窑里说着话,我七八岁,也听不懂,也轮不着我插话,我就搬个小墩儿,坐在门口,看外面下雨。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阵猛,一阵松,猛的来了,雨滴打在浓密的枣叶上,传来阵阵哗哗声,枣花梗也随着雨水,洒落在地,那绿绿的枣花梗如袖珍伞柄,顶头枝叉着,又犹如降落伞般的降落,又仿佛晴蜓般地落定,在地上或躺或仰。地面湿漉漉地,凹的地方,有些浅浅的水坑,不时地闪着亮光,凸的地方,有着浅浅的绿苔,从墩儿的角度平望过去,诺大的地面,如汪洋大海,枣花梗匍匐在洋面,如百舟游弋,又如万鱼翔游,吸引着我离开墩儿前去,趋近观察。走到树下,树的主干浑身湿着,粗糙的树皮 渗着水滴,汇成的水流沿着树皮缝隙往下淌。主干有大人腿的粗细,斜着向上,上面枝繁叶茂,能看到枣形的圆圆果实在枝叶间孕育。盯着看了会儿,那枣突然长的滚圆,落在我的手里,我连忙捧在掌中,那枣绿中绽白,白里透红,递到嘴边,张开嘴准备“咔嚓”一口咬下时,却忽然听到俺奶在窑里喊:“海修,快进来,包淋着!”听见姨奶在喊:“好孙子,快进来,包板倒喽!”包,就是不要的意思。我吃枣梦醒了,又淋着雨跑回窑洞,重又坐下,听两位小脚老太不停叙叨。
听两位老太太说不完的话,看院中不停歇的雨,便是我在姨奶家闲暇的生活。两位老太太,当时该有多大岁数?应该是不到六十的样子,但因为都是缠过脚的,且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天天缠着绑腿,走路得拄着拐杖,头重脚轻的、有板有眼地、稳稳地迈着那双小脚,是我心目中的的媪妇形。所以,在孙辈眼里的形象,五十多岁就都是老太太了。
俺奶和姨奶的娘家都在巩县张梁,家里很穷,姊妹俩,一个嫁到巩县礼泉村曲家,一个嫁到偃师牙庄村贾家,嫁的男人都比她俩大十来岁,最多的大十八岁。这都是娘家穷的缘故啊。好在她俩嫁的男人都是真正的爷们,他们对娶过来的小媳妇真心的好,俩娘们也为曲家贾家养育繁衍了众多子孙。俺奶现在活蹦乱跳的孙辈有百十个,且个个能干,都能凭能力挣钱养家糊口,男的又个个帅气。姨奶的孙辈外孙辈也五六十口,其嫁到河洛镇五龙村的二闺女曲秋芬(表姑)的大儿子尚卫星(表哥)还当过十几年的村支书,见识谈吐非常不俗。
小学一年级时,俺奶和我,被俺姑秋芳、二哥宗修用架子车送到三十里外的礼泉村,同姨奶在这依山傍水的窑洞里住有十天半月。一晃四十多年过去,姨奶家的窑洞,院子里的枣树,一直烙印在脑海中,并时时映入梦境。这是为什么呢?一件普通又普通的往事,为什么会挥之不去呢?
我真是怀念姨奶家的院子。虽然只记得临街是一间大瓦房,大门楼在瓦房的左侧,进了大门是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两棵我一直没有吃上枣的古枣树,两孔砖拱的窑洞。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估计每个人也会如此想,很小时候经历的事情为什么会忘不掉?
我想那首先是亲情。是亲情在左右着你的记忆思维,在羁绊你的遗忘脚步,在引导你的健康情感,在指挥你的积极行动。亲情的力量是巨无霸,亲情的作用潜移默化。你想啊,俺奶携孙带女奔波到伊洛河岸边的姨奶家,是看她的姐姐,姨奶也翻山越岭走山路到邙山深山窝的俺家,是看她的妹子,我和卫星哥经常随大人到张梁舅爷的坑子院吃桌贺喜,也是因为亲情。想想也是,没有亲情,你的生活将单调乏味;失去亲情,你的生命将暗淡无光;扰乱亲情,你的苦恼将无穷无尽。
还有那古老结实的院落。据秋芬姑唯一的女儿尚素卿(表妹)讲,这个宅子是解放后分的,应该是地主的宅子。两孔窑洞,都是砖圈成的,一间大瓦房也是一砖到顶,地上也全部是砖铺地。这在旧社会也只有地主家才会有。在解放后的牙庄村几乎没有一间窑洞是砖圈成的,更没有用砖铺地。俺奶家十来孔窑洞全部是土窑,有的虽然用石灰粉了墙,但所有的窑洞都逃不过老鼠的侵扰破坏。我家的主窑洞,是十几孔窑中唯一用石灰粉过的,墙壁包括窑顶都是雪白,但仍然躲不过老鼠来钻窟窿打洞,记得有三四个老鼠窟窿,其中一个还在离地一米的地方,你躺在床上,能清晰地看到老鼠自由出入,上窜下跳,旁若无人。然而,姨奶家的窑洞,对老鼠,那可是铜墙铁壁了,鼠患全无,卫生无忧了。我知道自己,干净卫生,一直是我的向往。
天使降临美好
“三月十二植树节,大家都来种小树,一棵二棵三四棵,种下之后施施肥,小树才能变大树,人人都来动动手,绿化地球靠大家。”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晚上七时许,孙女在妇幼医院降生,当晚从发来的微信照片和视频中看到,小孙女眉清目秀,头发漆黑,弹腾有力,哭声嘹亮。她的身边除了儿子儿媳为父为母的激动,还有“升格”为奶奶和外婆的我的爱人和亲家的喜悦。即使远在他处的我,看到啼哭不止的孙女,也是掩饰不住欣喜之情,可谓百感交集。
是啊!“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事业上仍是“发愤忘食”、生活上仍能“乐以忘忧”,但对职阶晋升甚至个人荣辱已经淡然。然而,此时此刻,小孙女降临人间,我好像处于顾宪诚所言“五十知天命”的“悟境”:她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莫大的爱意和由衷的希冀!我想,这就是天使降临的美好意义。
翌日上午,我赶到妇幼医院312室,这是个单床单间,却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们。孙女的姨奶忙着视频电话,向在郑州上大学的女儿传送喜讯;孙女的外爷喜不自胜地端坐在一边,慈祥地注视着仍然卧床的女儿;孙女的外婆与奶奶正在床畔热情而亲密地小声聊着。爱人见我进来,笑咪咪地说:“快看,爷爷来了!”我放下带来的温奶器、小包被和新鲜水果,第一句话就是:“让我看看孙女!”襁褓中的孙女这会儿刚刚吃饱,静静地躺着,肤色泛红,眼睛时睁时合,睁时瞳仁犹如山葡萄一样,格外黑、格外亮,像两颗浸在智慧海中的稀世黑珍珠。想 到她在视频中护士给她洗澡时的嘹亮哭声和手舞足蹈的模样,我不禁呵呵笑了起来,转身对爱人说:“可像儿子刚生下来黑黑的样儿!”爱人马上反驳说:“怎么能说俺孙女黑?那是白里透红,懂不懂?”连孙女黑都不让说,引起一屋人开心大笑。
有了孙女,就要起名。儿子儿媳已经有了乳名“糖心儿”,尽显为人父母的幸福心情。那学名叫什么呢?儿媳说我是作家,让我起名。我说集思广益,有寓意无歧义最好。一同事说叫“青橙”吧,倾城之音,漂亮之意。儿媳说俺闺女要倾不了城,莫不是辜负了长辈的美意?她小舅爷说,植树节生人,就叫“贾树萌”吧;她姨奶说,你写有长篇小说《玉色瑗姿》,叫“贾瑗姿”多好;她奶奶说,植树节,可取其shu音,不是有影星陈数教授陈果,咱就叫“贾数”“贾果”“贾数果”,好不好?话音甫落,她姨奶接上话,我看叫“贾无数”吧!又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取名确实是件大事,将陪伴她的一生。古往今来,名字或由生辰八字取名,或由成语取名,或从古诗词取名,或从期望取名,不管起甚名啥,都隐含着长辈对子女的爱以及期望,也能让新生儿从小受到名字和家庭教育的熏陶!国外有添丁种树的风俗,谁家生了孩子,要种上一棵树,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如波兰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小孙女在植树节像小天使般地降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好。正值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人间多个小人儿,如同大地多一片绿叶,家中多一份温馨。己亥猪年,我们祝愿金猪格格们春芽萌动,快乐成长!
襁褓人怜知冷暖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产后必不可少的仪式行为,也是产妇从人妻到人母、从外人到家人的人生转折,有利于消除其长期积劳,促使肌体尽快恢复。
既然是仪式行为,那就必须有一定的秩序。
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一共生养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老大老小因病夭折),我是老二,对后两个妹弟的出生留有些许印象。母亲坐月子期间,衣服比平时穿得多,前额用帕子遮住,怕受风;不能吃太饱,饱了会伤脾胃。那时候乡下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成天吃的不过是小米粥或面疙瘩汤,更不用说大米和肉类了,就连吃鸡蛋对母亲来说也是奢望。记得祖母还曾劝诫母亲少说话,怕说多了弄成舌疾;关照母亲少干活,怕干多了累成劳疾;不让母亲用冷水洗手,怕伤到关节;还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怕“踩生”,使得婴儿生病,甚至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
母亲生小弟时由村里的接生婆保德婶接生,就在我家的瓦房里,我们几个则住在对面的窑洞。当时父亲弟兄六个还没有分家,婶们轮班起早把小米粥做好送来,母亲就坐在床上吃,喝不完,就喊我们进来,我们就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那小米粥真香,是用砂锅熬的。一直到现在,我最喜欢喝的还是小米粥,如果是用砂锅熬的,我还能喝两大碗。
好像是转眼的工夫,我娶了妻,没多久,儿子在东方医院出生。儿子出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医院旁的邮局给父亲拍了封电报,内容寥寥却含义众多,“孙子今晨出生母子平安”,谁想到,这封报喜电报在七天后 才送到正在偃师邙岭上打麦的父亲手中。父亲接到电报,喜不自禁,放下农活,便和母亲匆匆赶到洛阳,带来了一袋小米、一筐鸡蛋,还有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到洛阳后,把母亲留下照顾儿媳,父亲又匆匆赶回收麦。
妻子出院是我用自行车驮到岳母家的,她挺着大肚子去住院也是我用自行车送去的。当时我在外租房子住,妻子出院后就到岳母家坐月子。岳母家住的是平房,是三室一厅二厨的双户型。母亲在城里住得很不习惯,也不知道应该做点儿什么。尿布屎布一天下来堆成一堆,母亲却说这是当爹的应该干的活,得攒着让我回去洗,而她则歪在床上睡觉。母亲也不会用液化气灶,饭总是岳母做好后,母亲给端过来。
我在学校教书,傍晚从学校骑车二十里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站在水池边洗尿布,用刷子刷,用肥皂洗,洗净后,晾到房子外面的铁丝绳上。那尿布是用旧单子布旧被罩布剪裁而成的,红色白色灰色蓝色都有,方方正正,搭在阳光下,迎风招展,很有生机的样子。
好像又是转眼的工夫,儿子去年结婚了,今年又为我添了孙女,上周刚满月。儿媳有个好婆婆。住院待产时,妻子就已请来月嫂陪护左右。送院出院,都由妻子开车接送。回到儿子自己的三室一厅住房,一张进口的实木婴儿床早就放在了客厅。儿媳是教师,儿子是企业职员,两口的收入也为新生女生活提供了较好条件。小孙女用的是尿不湿,一会儿一换,干净清爽,拉了,月嫂抱到水池边用水龙头里的温水冲冲,不会使孙女嫩嫩的皮肤遭罪。家里有二十四小时的热水,儿媳也就不会有凉水之忧。月嫂自己生养了一儿一女,从事月嫂职业以来带过三十多个孩子。儿媳一日数餐,都由月嫂照应,会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产妇所需。甚至孩子哭闹,只要呼唤一声“雪姐”,月嫂就会小跑过来抱起孩子,小孙女马上就会变乖。夜里,襁褓中的孙女安稳地睡在月嫂身边,鲜有闹腾。有经验的月嫂,给没经验的新生儿父母带来的帮助指导,让他们也感到轻松放心许多。
祖孙三代坐月子,境遇竟有如此不同,其细微变化,说明了家庭生活的巨大改观,也映照了时代发展的急速改变。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在忍饥挨饿中生养了我们,儿子这一辈,是在解决温饱过程中快乐成长的,而到了孙女这一辈,他们则是小康时代的幸运儿了。
“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桃李虽不言,春风满城花。”老人、婴儿,白头、襁褓,活跃在同一时代,感受着时代相同的脉动。我们庆幸也欣慰我们的后代,正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红利,欣欣然花枝招展地开枝散叶,过着我们从没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