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考大学
(2012-07-17 02:17:29)
标签:
教育史提芬印度德里大学印地语杂谈 |
分类: 微观印度 |
文/吴顺绵 写于新德里
在众多学院中,有个与众不同的圣-史提芬学院。其他学院的学生课余喜欢用本土的印地语交流,那里却习惯用英语;一般人把学院宿舍叫做Hostel,而他们却称之为Hotel;还有人告诉我,在圣-史提芬学院里问路,不要把饭堂说成Cantine,而要说成Café,不然他们会不高兴。
这个学院用这种方式来标榜自己是想说明它的优秀。据印度朋友说,很多印度名流都毕业于此,如下一任印度总理的热门人选拉胡-甘地。
为什么圣-史提芬能够保持与众不同呢?除了其历史名声之外,也跟它的自主招生权有关。在德里大学众多学院中,圣-史提芬是仅有的两个需要面试的学院之一。并且,除了12年级的CBSE(印度一种全国性的考试,类似高考)成绩之外,还需要参考10年级的CBSE(10年级考则相当于中考)成绩。
同样需要通过面试入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名列前茅的斯里拉姆女子学院,缅甸民盟领袖昂山素季就曾在那里就读。很多外国人慕名而去。
印度每年有近900万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的人最终能上大学。他们除了要参加至少一种全国性的12年级统一考试之外,有些还得参加各大学或学院不同的自主招生考试。
印度在上大学之前实行的是“10+2”教育制度,10年级以下相当于我们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后面两年则既像中国的高中,也像是大学预科。
10年级学生参加CBSE考试后,会选择文科、理科、商科和生物其中一门专业,进入2年的大学预科,并在12年级选择5门与其专业相关的科目,再参加所谓的高考。
印度是一个有着15种官方语言的国家,CBSE高考还为考试提供印地语考试,和英语有相同的效力。同时,除了中央的CBSE考试,有些邦也有自己组织的高考,也被全国承认。因此,当考生拿着高考成绩去申请大学时,不同考生拿的可能是不同组织认证的考试结果。
印度强调大学自治,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和决定权由大学掌握。印度另外一所名校——印度理工学院(IIT),则很牛气地安排了另一场全国范围的入学考试,其规定考生高考分数要达到要求才能参加。IIT的入学考试,报考的人数在2009年达40万人,可学校只招收的新生总共不到9000人,真是一场竞争白热化的“高考II”。
本文刊登于6月29日<新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