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标签:
书评何伟寻路中国 |
分类: 读书看戏 |
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和《寻路中国》同一作者,还著有《甲骨文》。
作者名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江城》是讲述他在涪陵做老师的时候记录的在涪陵的生活。从一个老外的眼中看我们的小城生活。
读完之后,对那些被三峡工程淹没的小城无比怀念,无比向往起来,因为没机会看了。
丰都鬼城倒是去过的,只是那年对所谓的三峡工程根本没什么概念,现在回想,也完全想不起丰都鬼城的
任何一点一滴了。
书中提到的白鹤梁,我也是颇为向往,现今应该还在,某些在水下,我猜测。书中说到他们还专门修了个
水下博物馆,可以让人看到水下的这些古迹,这也算是个留存古迹的做法,
给我们至少还留下了些看到古时候的精湛雕刻的机会。
只是如作者所说,一路坐船沿长江下来,都是古迹,如果全部都要保护起来的话,那农民连种地的
地方都没有了。以前没想过这问题,现在看来也许真是如此。
同为江城,书里很多描写和我的家乡武汉都很相似,同在长江边上。
也许和长江也没关系,所有的小城在那个年代都是那样的吧:街上摆着拔牙的摊子,小盒子里放着各种拔
下来的牙齿,虽然触目惊心,在那个年代就是那么坦荡荡的被摆在大街上,我就见过,总是怕怕的,每次
经过还忍不住又看。
一九九四年和几个同学的三峡一游,只对在长江上坐的船,对重庆还有些印象。三伏天在重庆的街边吃火
锅吃的热辣辣,第二天爱美的男同学脸上起了硕大的包,然后不停的埋怨我们,都是因为我们非要吃火锅才
使他热气上扬,脸上发豆,让我们笑足了几天。
只是那次,在重庆居然没有坐过那种作为交通工具的缆车("周渔的火车"里的那个)让我倍感遗憾。
再去的话,一定要重走重庆,要去看看那个水下博物馆还有白鹤梁,涪陵也不知道是否也是部分被淹?
这么一说,多久没去四川了。05,06年间,平均一年两三趟跑成都是一定有的,就为了川味美食。
现在向往的地方都是小地方,比如涪陵,白鹤梁,镇远,番红花城。。。
1994年摄于三峡